曹植《白马篇》塑造了一个驰骋疆场,勇于为国献身的爱国壮士形象

白马篇——曹植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宿昔秉良弓,梏矢何参差!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边城多警急,胡虏数迁移。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这是一篇乐府歌辞,曾选入《文选》“乐府”类,在《乐府诗集》中属《杂曲歌辞●齐瑟行》,当是按乐府旧曲写的新题乐府诗。曹植现存诗歌八十余首,相当于曹丕的两倍、曹操的四倍,在建安诗人中,算是传世作品最多,也是成就最高的一位诗人,《诗品》称他“建安之杰”,那是当之无愧的。


曹植《白马篇》塑造了一个驰骋疆场,勇于为国献身的爱国壮士形象

曹植

然而,曹植自己却视文章为“小道”,以为“壮夫”当以功名报效国家,“岂徒以翰墨为勋绩,辞赋为君子哉”(《与杨德祖书》)。关于曹植这种见解,鲁迅先生曾经分析说:“据我的意见,子建大概是违心之论,这里有两个原因,第一,子建的文章做得好,一个人大概总是不满意自己所做而羡慕他人所为的,他的文章已经做得好,于是他便敢说文章是小道,第二,子建活动的目标在于政治方面,政治方面不甚得志,遂说文章是无用了。”(《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确实,曹植一生最看重的是功名,他要“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与杨德祖书》),渴望辅助时君,“混同宇内,以致太和”(《求自试表》),即参与结束战乱、统一中国的宏伟事业。在《緞鉭篇》中,他自比“鸿鹄”,将

“势利”小人视同“不知江海”的“缎鲤”。


曹植《白马篇》塑造了一个驰骋疆场,勇于为国献身的爱国壮士形象

这种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在他前期(曹操死,曹丕称帝以前)作品中表现得最为突出,《白马篇》即是这类篇什的代表作。诗中塑造了一个驰骋疆场,武艺超群而又勇于为国献身的爱国壮士形象。朱乾说:“此寓意于幽并游侠,实自况也。....篇中所云捐躯赴难,视死如归,亦子建素志,非泛述矣。”(《乐府正义》)这话颇有道理,诗人确是将自己“忧国忘家,捐躯济难”的忠烈之心与“怀我王佐才,慷慨独不群”的壮志豪情,完全倾注在这个英雄形象中了。“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起首即腾空而起,突现一匹在西北疆场连翩驰骋的骏马,给人色调鲜明、气势不凡,的深刻印象。“白马”而饰上“金羁”,巳够显目,加上“连圆”而“驰”的描写,那骏马的风神气派,自然犹在目前。原来曹植讲的“白马”并非供贵人代步游玩的闲马,而是驰骋疆场、为国效命的战马。


曹植《白马篇》塑造了一个驰骋疆场,勇于为国献身的爱国壮士形象

这两句诗,表面秀来是写马,其实是写人。因为马是供人骑。由人指挥的。诗中虽未直接写人,但那马上英雄的气概,我们已从战马的风姿中得知一二了。这里,马是实写,人是虚写,是一种以实见虚的艺术手法。沈德潜说“陈思极工起调”(《说诗醉语》卷上),如“惊风飘白日,忽然归西山。”

(《赠徐于》)“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七哀》)“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杂诗》之一)等,就是明显的例子,《自马篇》开头两句,亦属这类起调高唱,它不但能起到振起全诗的作用,而且以极其鲜明的形象,扣人心弦的音响,给读者耳目一新的强烈印象。“借问”四句:我们从开头二句关于骏马的描写中,自然联想到马,上的壮士了,因此接上一句“借问谁家子”,完全符合读者急切了解马上壮士的心愿,这句甚至可以看成是读者的发问。


曹植《白马篇》塑造了一个驰骋疆场,勇于为国献身的爱国壮士形象

诗人告诉我们:这位壮士本是幽并地区的游侠,从小离开家乡,为卫国保家,奔赴西北疆场,现在已是名扬戈壁的英雄了。幽、并二地,属古冀州,史书上说那儿的人好气任侠,多慷慨悲歌之士。司马迁在《史记》中专门写了一篇《游侠列传》,盛赞游侠“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这种用实际行动为人排难解纷的游侠形象,在曹植的《白马篇》中却变成了为国家排难解纷的爱国英雄。显然,这是诗人在“游侠”形象中注进了自己的理想和抱负。然而、“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二句还只是泛写,象画画一样,还是一个轮廓,下面才是具体描画他的爱国壮士的高大形象。“宿昔”八句写“游侠”的武艺和风姿。“宿昔”“夙夕”(早晚),也就是整天的意思。“参差”木是形容长短不齐的样子,这里实指众多。


曹植《白马篇》塑造了一个驰骋疆场,勇于为国献身的爱国壮士形象

“宿昔”二句写壮士整天弓不离手,箭不离身,说明他武艺超群是平时勤学苦练得来的,这就为下面的描写奠定了基础,增强了他的绝技的真实感。“左的”、“月(rou)支”、“飞猱”、“马蹄”,都是当时箭靶的不同名称,这里指分设于左、右、上、下的四种射击目标。“飞猱”、“马蹄”可能因箭靶上画的象形图案而得名,一为悬空,一为近地,当能自由移动,是供射手们进行实战训练的活动箭靶。

“控弦”四句突出地写壮士的骑射技艺,说他无论左右上下,静的动的,莫不箭箭中的。从那左“破”右“摧”,仰“接”俯“散”的动人描写中,我们仿佛看到他左右开弓,俯仰迎击的绝技和英姿豪气。这里,“破”与“摧”(射裂),“接”与“散”(散碎)都应理解为互文,不但箭无虚发,而且箭箭叫靶子碎裂,既命中率高,又杀伤力强。这种下字精微之处,我们在欣赏时是不可忽略的。


曹植《白马篇》塑造了一个驰骋疆场,勇于为国献身的爱国壮士形象

以上四句是通过骑射写壮土武艺的精熟,接下“狡捷”二句则是写他的风姿神采。“狡捷”形容他举止的灵巧敏捷,“勇剽”形容他气质的勇猛轻疾。“过”、“若”二字当是互文,言其狡捷勇剽,不但酷似猿猴豹螭,而且有过之而无不及之概。读完这八句诗,一位武艺高强、英姿逼人的少年英雄形象就鲜明地矗立在眼前了。“边城”六句:上面八句主要写“幽并游侠”在习武靶场的表现,这六句则将他置于战事危急的严峻战斗环境中去展示他的风貌。“警急”指危急的警报。“迁移”指敌人入侵。“胡虏”句是对“警急”句的具体说明,以示敌情严重,迫在眉睫。“羽檄”句不但说明军情紧迫,而且指明了敌情发生的方位。面对这样紧张危急的情况,壮士的态度如何呢?

“厉马登高堤”是他第一个反应,“厉马”就是策马,极言其反应之敏捷,行动之快速;“登高堤”是为了观察敌情,弄清敌情后再决定行动,说明他既勇敢果决,又不莽撞轻敌。


曹植《白马篇》塑造了一个驰骋疆场,勇于为国献身的爱国壮士形象

“长驱”二句则写他驰骋沙场、冲锋陷阵的英雄气概。“匈奴”、“鲜卑”本是曹植时代居住在我国北部的两个少民民族,常常构成边患,这里仅用来泛指边敌。“蹈”与“凌”都是刻划壮士克敌制胜的字眼。“左顾”即回顾。这二句是说,他长驱直捣匈奴阵地,转身又压垮了鲜卑人的攻势,生动地写出了他左冲右突、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弃身”八句,似作“幽并游侠”自白口吻,实为作者深入人物内心的笔墨,为的是揭示英雄主人公的精神世界。这是交代英雄人物行动的思想动力,也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刻划人物形象的一种艺术手法。“弃身”二句是说他在国难当头的时刻,能置个人生死于度外;“父母”二句是说他在处理家庭与国家的关系上,能不顾父母妻子而服从国家的需要,显示了他内心深处的忧国忘家的大义凛然精神。“名编”二句是说自己既是一位为国献身的战士,那在思想上就不该有任何个人的考虑(“中”指内心)。


曹植《白马篇》塑造了一个驰骋疆场,勇于为国献身的爱国壮士形象

这种认识和境界,最终凝成两句钢铁般的语言:“捐驱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这两句话,也是诗人发自肺腑的意愿和誓言。这最后八句,层层对比,步步深入,由小及大地揭示了爱国英雄的宏大胸怀和崇高理想,令人肃然起敬。锺嵘在《诗品》中高度赞赏曹植的诗,用

“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来概括其独特风格。曹植自己曾说“雅好慷慨”“慷慨”就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热情,这表现在他的诗中,就是所谓“骨气”。“词采华茂”主要是就他的诗歌语言说的,他既从乐府民歌吸取丰富营养,又将自已的艺术才华融入诗境,呈现出真率而又精美的语言特色,正如黄侃《诗品义疏》所说,他的诗“文采缤纷而不离闾里歌谣之质”联系这首《白马篇》细细玩味,就会觉得锺嵘的评语是何等允当!

我是“我的人生就是说我”,执笔走天涯,与大家一起分享、了解中国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