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洛神賦」穿越千年的情書,背後隱藏著什麼?

前言:

恰逢4.23世界讀書日,我購得一本絕妙的繪本——《洛神賦》,這是我從一檔節目《國家寶藏》上看到的書,一見傾心。

曹植「洛神賦」穿越千年的情書,背後隱藏著什麼?

《國家寶藏》節目構思精巧,由曹植的《洛神賦》引出畫作《洛神賦圖》,這是一次相隔千年的跨時空對話,前世的《洛神賦圖》由東晉大畫家顧愷之繪製,今生的繪本版由90後葉露盈創作。

前人的驚世之作,需要更深的藝術造詣去解讀,而繪本給我的感受則更為直觀,就是美。

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藝術在我內心悄然發酵,產生神奇化學反應。我想,如果不是因為這本繪本,可能《洛神賦圖》在我的認知裡只是在中國美術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是中國十大名畫之一,是瑰寶,卻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曹植「洛神賦」穿越千年的情書,背後隱藏著什麼?

而葉露盈的《洛神賦》向我敞開了一扇嶄新的大門,她將中國傳統的文風、畫風和現代漫畫技藝結合,展現了洛神不同往昔的絕代風姿,引領我走進了充盈著中國傳統風韻的綺麗世界。某種意義上,它降低了我去賞析一副名畫的門檻,也讓我饒有興致的去更深的探索《洛神賦》這封跨越2000千多年的情書,背後擁有著怎樣的故事。

1.一場邂逅,成為流芳百世的絕唱

公元222年,魏黃初三年。曹植從鄴返回封地鄄城的途中,他寫下了這篇如今赫赫有名的“情書”——《洛神賦》,記錄了一段悵惘的愛情故事。

在途經洛水河畔時,風流才子曹植邂逅了傳說中的伏羲之女洛神宓妃,他極盡描摹這位佳人的婀娜神姿,充斥著濃濃的傾慕之情。陷入瘋狂熱戀的詩人,獻上了世界最美妙的辭藻。“翩若驚鴻,婉若游龍”、“凌波微步、羅襪生塵”的動人描繪,已成為千古名句。

他說“感交甫之棄言兮,悵猶豫而狐疑”,戀愛中人患得患失的不安情緒,讓這段愛情變得可愛而又真實。

可惜,牛郎織女被銀河阻隔,三聖母愛上凡人被囚禁深山,大抵人神之間的愛戀都是這樣,終歸是要分道揚鑣的。即使雙方都心生愛慕,卻情深緣淺,不得不悵然分離,止不住的淚水,只恨最好的年華里,不能相守。

甜蜜的相遇讓人心生神往,悲悽的結局,卻更加刻骨銘心,最美的愛情不過如此吧。這樣的辭采華茂,真摯細膩,以至於我們不禁要問,這只是曹植模仿戰國時期楚國宋玉《神女賦》中對巫山神女的描寫嗎?這場奇幻瑰麗、浪漫幻化的愛情,真的只是憑空想象嗎?

一旦有了這樣的疑問,事情就變得饒有趣味起來。

2.愛而不得的真假錯案,歷史的層積引人探究。


曹植「洛神賦」穿越千年的情書,背後隱藏著什麼?

①作為國產愛情大IP,洛神宓妃在歷史上真有其人嗎?

眾所周知,《洛神賦》本來不是叫做《洛神賦》,而是《感鄄賦》。曹植在黃初二年被封鄄城候,次年升為鄄城王,即便如此,在《感鄄賦》裡,卻隻字不提鄄城,反而大談特談渡過洛水時的經歷。看來確實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而是別有所感。

《說文解字》裡記錄,甄字的古音發音為Juan,而“鄄”字讀成絹,兩字發音完全一致,字形也極為相近。《史記》裡也有記載,《司馬穰苴傳》裡寫“晉伐阿、甄”,《孫臏傳》記錄成“臏生阿、鄄之間”。似乎甄、鄄二字,從兩漢到魏晉南北朝時期裡通用互文是大致可以確認的。

那麼《感鄄賦》其實也就是《感甄賦》,“感甄說”也就由此而來了。

感甄說認為“甄”,指的是魏文帝曹丕的夫人甄氏,很多人都認為《感甄賦》的原型就是甄后。據《三國志》卷五《魏書·文昭甄皇后傳》及裴松之注引《魏略》的記載,甄氏不僅美貌賢德而且文采出眾。這樣一位美人,讓人浮生想象。

而文學作品的創作大多是無法脫離現實生活而憑空臆造的。在《洛神賦》中,“柔情綽態”、“羌習禮而明詩”的女神宓妃,有可能是生活中“惠而有色”的甄后的藝術再現。曹植筆下洛神“翩若驚鴻,婉若游龍”的風姿,很可能是對照了“姿貌絕倫”的甄后,畢竟,甄后當時確實是不可方物的絕色美人。曹植性情中人,詩書滿腹,對清麗嫵媚的甄氏有心靈相通的地方,也未可知。

總之,洛神的形象,我認為很可能是以甄后為原型的。

②甄宓若為曹植創作的發端,那麼有情感作為誘因嗎?

直白的問,就是:曹植、曹丕和甄宓,他們三人是三角戀嗎?我認為曹植對甄后的態度,也可能滲透到作品的形象之中,洛神宓妃的形象甚至是甄后與曹植想象的綜合以及昇華,但,三角戀,可能是過度揣測。

郭沫若曾經做過這樣評價:

“這所謂《記》不知道究竟是什麼書,託夢薦枕,獻珠報珮云云,確實是怪誕,不近情理,但子建對這位比自己大十歲的嫂子曾經發生過愛慕的情緒,大約是無可否認的事實吧。不然,何會無中生有地傳出這樣的‘佳話’,甄后何以又遭讒死,而丕與植兄弟之間竟始終是那樣隔閡。”

李商隱留有“賈氏窺簾韓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君王不得為天子,半為當時賦洛神”的詩句。

由此可見,許多文人墨客們都是相信曹植與甄氏是有那麼一段緋聞的。文人嘛,總是這般感性,充滿浪漫主義的情懷。

被推崇為才高八斗的曹植,為後世文人所景仰,而他的不幸遭遇令人唏噓不已。古代許多詩人皆自命清高,自認有王佐之才,卻鮮有能夠真正施展抱負之人。他們的命運與曹植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所以對曹植也衍生出認同感。比如仕途坎坷的詩仙李白在《將進酒》中寫過:“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就藉著曹植自喻,抒發了自己壯志難酬的悲憤。

曹植「洛神賦」穿越千年的情書,背後隱藏著什麼?

但人性總是不止於此的,認同繼而會發酵演變出更為豐富的東西。絕世美女甄氏在曹丕手裡慘死的經歷,及其與曹植這些說不清道不明的巧合,人們便不自覺地將二人聯繫在一起。在曹丕與曹植“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奪嫡故事下、曹丕與甄氏的感情恩怨中,強權曹丕、才子曹植與佳人甄氏的三角愛情眼見就要被“坐實”。看來,古人也喜歡這種曲折離奇的情節,這樣的模式似乎更加符合人們心目中的構想。

但我想,曹植這樣的政治囚徒與甄后之間應該沒那麼多是是非非。

其一,甄宓是因郭氏而死,而非曹植。據陳壽《三國志》記載,“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丕即位為文帝,日益寵愛助他謀取大位的郭氏,甄氏時出怨言,帝大怒,(黃初)二年(221年)六月,遣使賜死,葬於鄴”,隨後,曹丕立郭氏為皇后。甄后因叔嫂曖昧的讒言被陷害致死,大多是野史的揣測。

其二,讓我覺得沒有實錘的是《洛神賦》寫到的宓妃與甄宓其實沒有任何關聯,因為“甄宓”這個名字那時還並不存在。

緋聞最開始便是那唐代的注書人李善在《邵明文選》中傳出來的,而唐朝之前,所有史書中都沒有提到過“甄宓”,包括《世語》《魏略》《世說新語》在內的“野史”也沒有提到過。對於曹丕第一個正妻和曹叡的生母,一律稱“甄氏”、“甄逸女”、“甄后”,歷史上有姓無名。而在《昭明文選》講完“叔嫂戀”的故事之後,甄氏才被叫做了“甄宓”。

所以不是因為甄宓寫了“洛神之戀”,而是因為宓妃,而給甄宓起了這個名字。其中曲折多半是文人演繹的罷了。

其三,假設曹植在甄、鄄二字上玩了文字遊戲,如此淺顯的小伎倆如何能瞞過曹丕的眼睛。曹魏對藩王的限制,是極其嚴苛的,稍有風吹草動就會被無情打擊迫害。曹丕生性多疑,曹植豈會這樣明目張膽。

曹植「洛神賦」穿越千年的情書,背後隱藏著什麼?

③驚爆宮闈秘史,曹睿到底是誰的兒子?

曹丕與甄妃的兒子曹睿即位之後,下詔改《感甄賦》為《洛神賦》。皇帝大概都是怕閒言碎語的,不欲有瓜田李下之譏,對自己母親名節有損,這樣的行為,被認定為“此處無銀三百兩”。

也讓群眾把目光聚焦曹睿,有很多人根據史料記載的時間線索猜測他並不是曹丕之子。

《魏略》曰:“熙出在幽州,(甄)後留侍姑。及鄴城破……文帝入紹舍,姑乃捧(甄)後令仰,文帝就視,見其顏色非凡,稱歎之。遂為迎取。

《世語》曰:太祖下鄴,文帝先入袁尚府,有婦人被髮垢面,垂涕立紹妻劉後,文帝問之,劉答“是熙妻”,顧攬髮髻,以巾拭面,姿貌絕倫。既過,劉謂後“不憂死矣”!遂見納,有寵。

《三國志》曰:及冀州平,文帝納後於鄴。

分析下來,曹軍在建安九年的八月攻克了鄴城,曹丕同月迎娶了本是袁熙妻子的甄宓;曹睿也在這一年出生。算算時間,也就是說,曹睿並不是曹丕的兒子。這等宮闈秘史,居然在正史的記錄下,陰差陽錯的被世人發現了?

其實這都是因為《三國志》的作者陳壽,在漏記明帝出生時間的情況下,將其死後記做36歲,這實際是記錄了虛歲!

從此事上看,古代與現代並無差別,對文壇的明星、皇家的公子的私生活充滿了好奇與無端的臆測。

3. 命運饋贈的才華,卻抵不住顛沛流離的命運

並不是所有人都能雲淡風輕的看待歷史,清代的潘德輿言辭激烈的說:

“子建人品甚正,志向甚遠……即《洛神》一賦,亦純是愛君戀闕之詞。其賦以朝京師還,濟洛川入手,以‘雖潛處於太陰,長寄心於君王’收場,情詞亦至易見矣。蓋魏文性殘刻而薄宗支,子建遭讒謗而多哀懼,故形於詩者非一,而此亦其類也。首陳容色以表其才,次言信修以表其德,繼以狐疑為憂,終以結交為願,豈非詩人託諷之常言哉?蓋魏文性殘刻而薄宗支,子建遭讒謗而多哀懼,故形於詩者非一,而此亦其類也。首陳容色以表其才,次言信修以表其德,繼以狐疑為憂,終以結交為願,豈非詩人託諷之常言哉?”

不止是他,何焯、丁晏、朱乾等人都不支持《洛神賦》背後愛情劇的初設。

曹植「洛神賦」穿越千年的情書,背後隱藏著什麼?

結合時代背景來看,他們大多宣揚封建社會的倫理綱常,主張“存天理,滅人慾”,對於“感甄說”裡堅信的叔嫂之戀自然是不能容忍的。他們認為曹植以“洛神”自比,是“託詞宓妃以寄心文帝”,“其亦屈子之志也”,“純是愛君戀闕之詞”。對應著賦中所說的“長寄心於君王”,也就是說寫給其兄魏文帝曹丕的。

這種說法顯得有些牽強附會,一段美好愛情的賦文變成了職場表忠心的砝碼,這顯然不太合理。

首先,世人皆知曹丕曹植兩兄弟的關係一直水火不容。奪嫡之時及登上帝位之後,曹丕屢次迫害曹植及他的好友,如果說曹植對曹丕畏懼、憤怒都有跡可循,說心悅誠服地效忠卻很難找到佐證。

再者,寫《洛神賦》之前,任城王曹彰暴斃,曹植返回封地途中,又被迫與兄弟分離,曹植當時的心情是極度悲憤的,低落的。是以突然作賦中抒發自己與曹丕的君臣之好,表達自己寄心君王的的願望的可能性幾乎為零。

曹植「洛神賦」穿越千年的情書,背後隱藏著什麼?

“生乎亂,長乎軍”的曹植,成長在動盪的年代,又受父親曹操的影響,他不可避免的渴望建功立業。所以,積極入世的儒家思想始終貫穿他的一生,即使後期的曹植屢遭迫害,遷徙頻繁,他也依舊希望有所為。可惜可嘆,他從立志報國到壯志難酬,悽苦半生。他的天賦,讓他站在了風口浪尖。如果,他僅僅只是一個縱情恣意、才高八斗的文人,那麼他的一生,也許就會少了這些波瀾曲折。

只是這樣,他就不是他了,不是我們心中的曹植了,也寫不出這樣動人的《洛神賦》。

4.飽受壓抑的悲苦與孤寂,雖不語卻有人懂。


曹植「洛神賦」穿越千年的情書,背後隱藏著什麼?

從歷史回到繪本《洛神賦》,葉露盈說,她找到了與曹植之間的共鳴,體會到了曹植的孤寂。

佛曰:人生有七苦,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

我說:最苦的便是這求不得,放不下......

文章與畫面互相交融,穿透這場曲折離奇的愛情,我彷彿看到了曹植對美好理想的追求和理想破滅後的悵然若失。我也看到他在失望中未曾泯滅的希望之光,恍惚之間卻又堅定而執著。只是,他終究無法把握飄忽的時局,受人挾制的命運。

所幸,各朝各代都有讀的懂他的人,懂他的文字,懂他的悲苦,極力的去詮釋每一段故事。

翻開歷史,原來如此有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