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之言:从996到中年就业危机

中年危机是个热门话题,对于功成名就的中年人来说,不值一聊,而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中年危机,满眼都是泪。那么中年危机怎么就形成一种社会现象呢,这种现象将何去何从?一家之言,从问答改为成文章,延续996之后的话题。

首先,从宏观层面,有几个方面影响到中年人的就业;

第一,中国改革开发30年高速发展,特别是2000年以后的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发展,对员工需求发生重要的变化:由经验型向技术型转变、由经验型向创新型转变。年轻人具有明显优势,他们学历高,没有思维和经验的束缚,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强,对于新技术企业、互联网企业、创新企业来说再合适不过。

第二,互联网通道的推波助澜,部分大型高科技公司、互联网公司通过实际行动和舆论宣传,推动员工年轻化的浪潮。其实际也有人事方面的考虑,详细请见我的文章《一家之言:996的互联网脉络》。这使得舆论不分青红皂白,一边倒。其实成名的企业家里,又有几个是30岁?更不要说国企和政府部门!

第三,中国从高速发展到目前中速发展的新常态,绝大多数还在沉浸在高速发展的速度里,各企业普遍具有极强的危机感,处处都想着颠覆、创新和垄断思维,很多行业厮杀的头破血流,在高速发展和中速发展以及低速发展的情况下,对于人员的要求会有较大差异。在美、欧、日中低速发展中,则就业年龄分段相对平均。

第四,中国人口红利,其实真正的红利在于年轻人的总体体量,年轻人人数众多导致就业困难,进一步导致薪资较低,这使得企业有更多选择。但中国已经开始进入老年化社会,也许不久的将来年轻人薪资远比想象中高,那时候企业自然会重新定位和思考。

总结:中国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年轻人没有那么多了,且中国经过高速发展之后进入新常态,在各个不同的行业里,需要沉淀,改进工艺和质量,而这些单纯创新和颠覆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不同类型的人才需求将逐渐平衡。

一家之言:从996到中年就业危机

其次,从企业对技能评估来说,对于部分中年人相对来说,难以获得青睐。

第一、在原单位中高层的人员,他们普遍具有高学历,具有较强能力和关系网,因各种情况再就业,由于环境和平台的变化,也有经验上的想当然,很难做出原来单位的业绩,对自己评估过高,导致企业和个人都有认识上的错觉,而这些中年人,很难沉下心去汲取新的知识。

第二、大部分中年人学历一般,八九十年代的大学生非常精贵,他们依靠的是长期经验积累,实践能力强,吃苦耐劳,更换企业和岗位后,这些经验不一定适用,而当前很多企业还在适应新环境的过程中,需要人员快速适应,年轻人更像白纸,更容易画画。

第三、很多企业处于随时调整具体执行策略的阶段,部分中年人很难适应:如长期做销售的很难适应做管理,坐不住;长期做管理的很难做销售,面子抹不开等等。而年轻人在这些方面相对好一些,只要钱够了,指哪里打哪里。

总结:企业需要合适的人,年轻人容易改变,学习能力强。而中年人更擅长在熟悉的行业中、环境中发挥自己才能,这和当前很多企业所处发展阶段不一致。

一家之言:从996到中年就业危机

最后,从企业与个人角度来看,中年人让企业觉得是“负担”。

第一、目前的劳动法执行一般,国情所致,大量企业均处于发展、更迭、激烈竞争的阶段。企业在加班方面发挥了最大的想象力,中年人有家庭、孩子、老人等等,很难做到长时间加班、长期出差等等,这是很多企业老板不满的原因之一,而年轻人只要钱给够,加班、出差无所谓,一人吃饱,全家不愁,可以获得最大的价值,这也是年轻人婚育年龄不断增加的原因之一。

第二、中年人经过多年努力,薪资普遍不低。中国高速发展,其薪资体系整体是不断上涨的,而年轻人开始拿的是初期的薪资,所以比较而言低了不少,但近来很多企业已经拉高年轻人的薪资,而且年轻人的交女朋友、结婚、房子、车子、日常消费,也提升了他们对薪资的诉求。这种情况会有所缓解。另外,薪资不应该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的,这是不对的,薪资应该随个人的输出价值提升而提高。

第三、让企业老板最不能接受的是,中年人很难被“忽悠”,他们不温不火、更客观,与创业精神、创新狂潮不符合,对公司稍微虚一点的愿景就不认同,甚至成为企业所谓的“负能量”来源。很多企业,特别创业公司,觉得需要不停的加火再加火,烧的越旺越好,泼凉水那是死罪,其实这些公司必死无疑。

总结,随着行业、市场逐渐稳定和规范,随着法律的越来越严谨,诚信体系的建立,对企业评估也将是多维度的,进一步带动企业少用小聪明、小技巧、小伎俩。随着大家的认识不断的提高、评估价值测量方法不断提升,对于不同的年龄层次,将会越来越看重能力、结果的输出、价值的输出,认识也会更加理性。

一家之言:从996到中年就业危机

有不同意见请留言。最后祝福大家都有心仪的事业,国庆快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