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燒吧,劍!》土方歲三的武士之路

新選組,壬生狼,日本幕末時代的“蓋世太保”,他們生前讓萬人驚懼,身後也能讓萬人銘記。短暫的生命如櫻花般飄落,但它的光華被千秋萬世仰望。我看過大河劇《新撰組》、《龍馬傳》,也看過《浪客劍心》,知道《銀魂》,卻只在課本里選讀過一篇《與妻書》。我們中國的傳統是成者為王敗者為寇,但在日本的歷史視野中,失敗者甚至比勝利者更有光彩。

我很早以前讀過司馬遼太郎的另一本書《豐臣家的人們》,那本書從頭到尾到滲透著旁觀者的冷靜與考究,但《燃劍》不一樣,它的字裡行間滲透著作者的情懷。前者還可以以歷史為藍本描繪人性,後者則完全譜寫了一曲武士道的輓歌。


《燃燒吧,劍!》土方歲三的武士之路

司馬遼太郎對土方歲三有著特別的鐘愛,他甚至不忍心讓土方歲三帶著遺憾死去,而是窮盡一切想像的可能,讓他和愛人、兄弟完成了最後的道別。然後,從容地以英雄的姿態擁抱自己的末日。所以今天,我們只說情懷,不談歷史。

鄉下武士的氣節

新選組的首領是近藤,人氣偶像是沖田,靈魂是土方。他們是一群生活在社會底層的鄉下武士,若遇承平之世,只能碌碌終老於山野。他們沒有超人的學識,沒有出世的遠見,更沒有顯赫的背景。他們不具備政治才能,不具備拯救蒼生的覺悟,看不清歷史潮流,也找不出救國正途。

作為武士,他們遇到高手挑戰的時候也會請“槍手”,會玩偷襲,會打群架,完全不具備費厄潑賴的精神。他們嚮往高官厚祿,嚮往功成名就,甚至嚮往高門富戶的女人。對於野武士土方歲三來說和出身高貴的佐繪偷情,也是通向自己人生理想的必經之路。

《燃燒吧,劍!》土方歲三的武士之路


就是這樣的一群平凡甚至庸常的人,卻在亂世中用劍殺出了帶血的功名之路。他們有什麼?他們憑什麼?作者給我們的答案是:氣節。

看一個人的靈魂是不是高傲,關鍵是他能否在逆境中堅持自己的志向,忠於自己的選擇。有利益大家都搶著上,遇到生死關頭,有多少擇木而棲的,有多少吃後悔藥的,有幾個能一條道走到黑的?

當新選組需要在幕府和天皇之間做出選擇的關鍵時刻,近藤勇在搖擺,土方則沒有絲毫遲疑地站在了幕府的一方。土方對沖田總司說:這是劍,劍的目的很單純,就是打敗敵人。在他看來,劍是武士的尊嚴,是武士的氣節,是世間最美最純粹的東西,他的新選組只能為氣節而存在。

土方到最後已經不是為了幕府而戰鬥,更不是為了虛有其名的蝦夷共和國而戰鬥。在最後的戰役中,他身後飄舞著的,是一面寫著“誠”字的大旗。這個組織由他而生,隨他而死。

新選組的崛起與覆滅

新選組的成功崛起,是因於追求士道的狂熱,它的覆滅也同樣因於此。

流傳下來的 “局中法度”,違背任何一條下場都是“切腹”,上至幹部下至隊員,一視同仁,至今讀來依然令人膽寒。聯想到新選組隊史上數次肅清,白紙黑字也變得血淋淋得可怖。

可以說,如果沒有隊規和土方的鐵腕,新選組只會是一群烏合之眾,不可能成為京都令人聞風喪膽的壬生狼。卻也因為他們只追求至剛至純的武士道理想,不曾融入時代變革的趨勢,最終他們被歷史的洪流所吞沒。直到最後,他們所殉的依然是武士的榮譽,而不是腐朽的幕府。

鳥羽伏見戰役之後,原先保持中立的各藩紛紛爭先恐後倒戈向薩長,顯得多麼功利可笑。與此相對,背對時代、一度被蒙上逆賊汙名的新選組卻被人們一直樂此不疲地說起,也許是因為他們不合時宜的堅持,契合了某種超越時代的憧憬。

《燃燒吧,劍!》土方歲三的武士之路


慶應三年十二月,近藤在伏見道路上被高臺寺殘黨襲擊,手臂受傷,從此新選組的指揮之責落在土方一個人肩上。次年三月,近藤在板橋向新政府軍投降,被處極刑。土方帶領殘部加入函館政府軍向北海道進發。

最初把近藤和土方聯結在一起的是他們共同的理想,是堅守一種當世已經不復存的坂東古儀的士道。但是隨著時局的變化,他們的分歧越發明顯。

近藤與土方屬於性格互補的搭檔。土方對近藤這樣評價,他是個英雄,但只是個順境中的英雄,在順境中他能發揮兩倍、甚至三倍於實際的力量。但一旦遇到頹勢就會退縮,像失勢的風箏,掉得比常人都不如。土方正好相反,形勢越是不利,他就會變得越強大。他不是乘風而上的風箏,而是有翅膀的雄鷹。土方真正價值的發揮,正是在新選組陷入不利局面之時。

《燃燒吧,劍!》土方歲三的武士之路

土方是個務實的人,他從來不像近藤那樣拘泥於僵板的教養或主義。在鳥羽伏見之戰後,他意識到不能再以刀劍對抗槍炮,就立刻著手改變軍備,開始學習並迅速掌握了西式軍事理論。又剪掉武士的髮髻,穿起便於行動的洋裝,令近藤大皺其眉。土方還對下屬說“刀劍的時代已經過去,接下來的戰鬥要拿起槍。”

但從根本而言,土方是比近藤更徹底的理想主義者。如同他們在最後的決裂中爭吵的那樣,土方堅持說,時局不是問題,勝敗也是身外之物,應該堅守自己的信念,甘願為最純粹的理想而死。可是近藤卻不是如此。自幼受漢學典故薰陶的他,腦子裡深深烙印著忠義思想,不願意背上逆賊之名,他認為服從大義是他的理想,所以寧可選擇投降,哪怕意味著赴死。

近藤其實一直很明白,土方的才華遠在自己之上。他是個很有胸襟的男子,如果換一個人,權欲重一些,也許就無法忍受坐在這樣一個受人操控的位子上,然而近藤卻信任土方。與其說他們為了共同的理想,不如說近藤甘願自己作為一個道具,站在臺前支持土方理想的實現。土方所執著的是自己的信念,而不在乎臺前的虛名,即使在歷史中銷聲匿跡,只要他想貫徹的理念能實現,他完全不在乎。近藤卻夢想成為豪傑,渴望名垂青史。

二人確實是坦心相交的朋友,他們各自的理想也確實能有相互扶持之處。但是最後得到貫徹的卻是土方強大的意志,新選組就是土方歲三理念的產物。近藤迷失在土方的理想中,一直到最後的死亡,才是近藤勇這個人第一次為自己做出的選擇。

在近藤勇在板橋梟首之後,新選組的歷史實際上已經結束。但是土方歲三的人生,卻是從這時起開始才放出最耀眼光芒。歷史彷彿就是這樣捉弄人,最輝煌的時候,卻是在他的生命已經走到尾聲。

英雄末路捨生取義

很多人都說,在函館的土方與京都時代的他判若兩人。在函館的土方非常體恤下屬,年輕的隊士們對他非常愛戴,“仰之如慈母”,很難想象從前他曾是令人避之如蛇蠍的存在。也許是因為不需要再扮黑臉,他性格中柔和的一面開始自由展現出來。

同時近藤不在了,土方不得不出現在臺前充當起領導者的角色,雖然他還是更喜歡做幕後的軍師。但事實證明,他是一個比近藤要更優秀的領導者。在北上蝦夷與維新軍對抗的幾場戰鬥中,土方淋漓盡致發揮了他的軍事才華。

在函館政府軍節節敗退的情勢下,只有他保持始終不敗的戰績,甚至被譽為“軍神”。許多將士都相信,只要有土方在就絕對不會輸。聰明如土方,也許比任何人都更早、更清楚地看清大廈將傾、獨木難支,時代的大勢所趨已是不可避免。

《燃燒吧,劍!》土方歲三的武士之路

在五稜郭後期,曾有人提出向當地居民徵稅充當軍餉,遭到土方的堅決反對,認為此舉是杯水車薪,而且他認為“就算五稜郭滅亡了,這個城市會繼續存在。只要我們對這個城市有一分錢虧欠,橫徵暴斂的政府形象將永遠難以消除。”提案遂被廢止。

後來土方戰死,函館市的人自願捐款為他蓋墓碑善後,理由只有一個,就是他曾為函館人做過“善事”。五稜郭至今還保留著對他的紀念。

我很想知道,他到底是以怎樣的心態戰鬥在函館的最後時光。有人說,他只是要找一塊配得上自己死去的戰場。在近藤死去,新選組分崩離析的時候,他就已經死去了。又有人說,他是以一種虛無的心態戰鬥,只是為了履行對殘存的部屬們的責任,才堅持將自己的角色演到最後一刻。

然而我相信第三種說法,他並不是為了尋死而戰鬥,而是因為希望。即使微小、渺茫,只要還存在一線的可能性,就儘自己全部的力量去爭取。放下武士刀,還可以拿起槍。與整個時代對抗也要戰鬥到最後一刻,這樣才是真正的土方歲三。

但他畢竟是無法活到新時代的人,我無法想象,他像齋藤、永倉那樣在明治時代湮沒於社會一隅默默生存、默默死亡的結局。他也絕不會為了什麼虛偽的名譽去切腹。所以死在戰場上,對他來說最好的結局

寫在最後:

歷史上,土方歲三並不是像司馬書中所寫,自殺性衝陣死亡,而是為了去救出陷入敵陣的舊部。又有傳說,最後貫穿土方胸膛那顆致命的子彈,其實是從背後射來的,這更加重了這位末世英雄的悲劇性。

日本人喜歡說,生如夏花般絢爛,死如秋葉般靜美,土方就是那個生死都如夏花般轟轟烈烈的人。土方在看清大勢已去的情況下,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依然選擇了堅持。我曾試圖用自己的思想去理解他,尤其是他最後的堅持到底是為了什麼?他並不是愚忠的人,他效忠的對象不是德川幕府,而是自己的價值觀和尊嚴。

他不是武士出身,卻比任何人都堅持武士道的尊嚴,為之而生,為之而死。土方歲三是任何人都無法否認的真正武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