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士臨終懺悔:我調包了 5000 名新生兒,只是為了好玩……


護士臨終懺悔:我調包了 5000 名新生兒,只是為了好玩……

zambianobserver.com 截圖

「調包 5000 名嬰兒,只為好玩」


Elizabeth Bwalya Mwewa 宣稱,自己曾經是一名護士。


她表示,自己此前曾在贊比亞大學教學醫院(University Teaching Hospital)產科病房工作,擔任助產士。


在產科的 12 年裡,她曾經多次在孕婦及家屬均不知情的情況下,隨意交換了接近 5000 名新生兒。


護士臨終懺悔:我調包了 5000 名新生兒,只是為了好玩……

Elizabeth Bwalya Mwewa 宣稱自己此前工作過的贊比亞大學教學醫院

也就是說,可能有近 5000 對夫婦,養育著自己的非親生孩子。


而她這麼做的原因,竟然只是「為了好玩」(I used to swap babies at UTH for fun)


事實上,在此前的十幾年時間,她一直隱瞞著這這件事。


而現在,她之所以選擇公開罪行,理由是她「發現自己得了晚期癌症」。


這是她的臨終懺悔。


懺悔目的並非幫助曾經被她調換的夫婦,而是為了自己「祈求得到上帝的原諒,不要讓自己死後下地獄」。


護士臨終懺悔:我調包了 5000 名新生兒,只是為了好玩……

當事人 Elizabeth Bwalya Mwewa

「我希望在上帝和所有受到此事影響的人面前,坦誠我的罪過,特別是那些在我工作期間,曾經在這家醫院生下孩子的孕婦。」


她在社交媒體上對網友喊話:


「如果你是 1983~1995 年期間在這家醫院出生,那麼你的父母很可能並非親生……」


「仔細看看你家中的兄弟姐妹吧。如果你發現其他人都是淺膚色,只有你是深色皮膚……那麼,你可能就是那個被我調換的孩子……我真的很抱歉。」


在接受 DNA 檢測後,我已經讓一些原本彼此忠誠的伴侶離婚了……我已經讓很多母親養育了自己非親生的孩子,我不想為此去地獄……」


當地官方回應:登記名單查無此人


這件事情傳播甚廣,已經驚動贊比亞官方。


目前,贊比亞護理委員會(The General Nursing Council of Zambia, GNH)對這件事情進行了初步審查。


他們發現,登記在案的助產士名單中沒有發現 Elizabeth Bwalya Mwewa 這個名字。


護士臨終懺悔:我調包了 5000 名新生兒,只是為了好玩……

贊比亞護理委員會發言人 Thom Yung'ana 對外表示,將對此事進行充分調查,以驗證其真實性,並呼籲大眾保持冷靜。


因此,許多人推斷,這可能只是當事人為了報復社會,而發表的不負責任的言論。


儘管此事很可能是烏龍一場,但當事人選用這種措辭造成公眾慌亂,足以見得「保障新生兒身份準確性」在醫院工作中的重要性。


2007 年曝光的香港首例錯嬰案,就是一個重要的先例。


香港首例錯嬰案:疑 180 人連環錯


香港錯嬰案的主人公李國賢,於 1976 年 11 月出生於香港贊育醫院。


事件爆發的契機在 2007 年 10 月底。


一日,李國賢和家人正在閒聊。


恰逢讀護理專業的妹妹回家做作業,隨口問了媽媽一句:你是什麼血型?


媽媽答 O 型。


妹妹馬上否認道:「不可能,教授說 O 型血的人一般不會生出 AB 型血的人,媽媽你別開玩笑了。」


而李國賢正是 AB 血型。


一家人覺得蹊蹺,便前去驗血。結果發現,李國賢父母均為 O 型血,他卻是 AB 血型。


隨後進行 DNA 檢測結果表明,李國賢與母親 99.9% 沒有血緣關係。


此事一經曝光,旋即在香港引起軒然大波。


據瞭解,1976 年 11 月 28 日~ 12 月 14 日在贊育醫院出生的男嬰及產婦共有 180 對。


「既然我是錯的一個,其他男嬰也有可能被抱錯」李國賢表示。


香港醫管局很快發佈消息,正式呼籲同一時段在贊育醫院生產的 180 對母子接受 DNA 檢驗。


對於責任如何劃分,香港醫管局方面表示,李國賢在醫院出生後,又在保良局屬下的竹園兒童院生活過一個月,過程較為複雜。


因此,較難判斷錯誤究竟發生在醫院還是兒童院。「我希望這個事件最後能有個大團圓的結局」李國賢說。


此事波及範圍甚至超出香港本地,2008 年的廣州及深圳也曾一度掀起親子鑑定潮,理由多是「覺得孩子和自己長得不像」。


護士臨終懺悔:我調包了 5000 名新生兒,只是為了好玩……

2017 年 7 月 28 日,澎湃新聞也曾報道一例類似事件。


上海一名 28 歲男子王先生,因疑似在出生時的醫院被抱錯,28 年後欲尋找親生父母。


上海男子因“長的不像父親”致父母離婚,經鑑定也非媽媽親生。


王先生及母親將出生醫院(上海市第一婦嬰保健院)告上法庭,並通過律師對醫院提出 2 點要求:請醫院協助尋找親生兒子及親生父母;要求醫院賠償 28 年來各種損失約 130 萬元。上海市靜安區人民法院已經受理起訴。


2017 年 7 月 29 日上午,上海市第一婦嬰保健院官方微博發佈聲明,稱醫院高度重視,已成立特別工作小組。但因事件發生在 28 年前,事件調查客觀上存在一定難度,但醫院將盡最大努力,協助法院進行調查工作。



目前我國醫院已經有完善的操作規範流程,抱錯孩子事件發生的幾率「基本不可能」。


新生兒出生後,醫護人員會第一時間給新生兒按手指印、腳印,作為身份的識別依據。並給新生兒佩戴腕帶,標明產婦姓名、新生兒出生日期、新生兒性別等相關信息。


之後,嬰兒始終放在產婦身邊看護。


直至嬰兒及產婦出院,嬰兒始終在父母的視線範圍內,除非嬰兒患病需要轉到重症監護室(PICU)——這是我國醫院產房和幾十年前「母嬰隔離管理」方式最大的不同。


此外,從產婦進入產房開始第二產程,到胎兒順利娩出,再到產後母嬰監護送回病房期間,每名嬰兒都配有固定護士負責。


即使要交換嬰兒,也必需經由雙方負責護士交接確認,不存在私自調換的可能性。


2013 年 9 月,國家衛健委發佈《加強產科安全管理十項規定》,要求醫療機構建立新生兒身份識別、交接制度和流程。


新生兒交接時,須由交接雙方醫護人員和家屬簽字確認。新生兒檢查、治療需離開原病區的,必須有家屬陪同。醫療機構應當加強產科、新生兒科等關鍵區安全防範能力建設,並建立嚴格的 24 小時監控和管理。


2014 年,國家衛健委發佈《醫療機構新生兒安全管理制度(試行)》,要求新生兒住院期間需佩戴身份識別腕帶、新生兒出入病房應當對接送人員身份和出入時間進行登記、新生兒出入院應當對陪護家屬身份進行驗證等。


這些措施都意在避免新生兒被錯領或拐賣。


護士臨終懺悔:我調包了 5000 名新生兒,只是為了好玩……

前文提及的「上海 28 歲男子疑被抱錯」的當事人也表示,當時醫院仍採取母嬰隔離制度。新生兒出生 3 天內始終在嬰兒房統一餵養,之後才交回產婦身邊。


這或許是造成「被錯抱」的原因之一。


當事人王先生和母親表示,親子鑑定報告的結果沒有影響母子的關係,「28 年的感情,不會變的。」


但這段經歷,讓王先生對自己新出生的女兒十分重視。


他說,女兒剛出生的時候他就使勁瞧,記住她的模樣,生怕再被抱錯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