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李娜》到《中國女排》,陳可辛導演如何講好中國體育故事?

4月16日,在福建漳州女排訓練基地舊有的訓練館,以“不忘初心,共同出發”為主題的電影《中國女排》拍攝工作正式啟動,預計影片將於2020年大年初一上映,屆時影片勢必將喚醒全民記憶。陳可辛導演表示,這將是一部非常熱血的勵志影片,而且屬於中國人民獨有。

而在今年一月份,同樣由陳可辛導演的體育電影《李娜》在澳洲順利殺青。陳可辛已經證明了他拍現實題材電影的能力,在《中國合夥人》、《親愛的》兩部現實題材電影中,精準的拿捏到內地觀眾的口味,掐準了內地市場的脈搏。

在近五年的時間裡,罕有聽到陳可辛的動作,除了幾部監製的作品,並沒有進行導演工作。此次同時接手兩部體育電影,陳可辛導演意圖用自己獨特的視角和語言講述中國的體育故事。

《李娜》——記錄時代變遷的縮影

從《李娜》到《中國女排》,陳可辛導演如何講好中國體育故事?

電影《李娜》根據網球運動員李娜的自傳《獨自上場》改編,講述李娜從少年時期、運動員時期到退役之後的人生故事。在影片中,美籍華裔女子網球運動員張欣兒飾演李娜青少年的時候。

該影片的劇情梗概為:為了父親冠軍夢六歲李娜走進網球隊,網球天才揮灑汗水有血有淚開始了與眾不同的成才之路。從武漢到北京再到巴黎倫敦一路上她對網球由恨至愛跌宕起伏的賽場傳奇,不離不棄的愛情誓言榮耀背後是超乎常人的努力和心酸。

陳可辛導演最初因為被李娜的個人主義和反機制狀態所吸引,從而萌生拍攝該片的想法。該片於2015年7月中旬正式立項,最初計劃於2015年年底開拍。

然而當劇本初稿創作完成之後,陳可辛很快發現劇本中所呈現的所謂反機制和個人主義,遠遠不及當下真實的社會新一代人群,比如他一直以來都很感興趣的90後人群,因此他決定在電影中加入一個90后角色,以這個角色的視角來對比李娜的先鋒,該片也因為劇本的打磨而籌備了三年才終於開拍。

在主角李娜的扮演者人選問題上,導演陳可辛最初考慮兩個方向,要麼是女明星,要麼是有性格有天分的普通人。演員湯唯曾是陳可辛與李娜兩人共同屬意的人選,但幾經考慮最終陳可辛還是選擇了一位新人演員,這也是他首次選用新人擔綱自己電影的女主角,為了這部戲她接受了兩年多的秘密網球訓練。除此之外,李娜本人在電影裡也有戲份,角色為戲中女主角“李娜”的替身。

2018年10月11日,該片在武漢開機。12月12日,該片在國內的戲份殺青。2019年2月21日,該片完成了在澳洲的拍攝工作,正式宣佈殺青。

為了拍攝這部電影,劇組不僅在武漢一比一重建羅德·拉沃爾球場,更親赴2019澳網現場實地取景。這意味著《李娜》已超出一部中國體育電影的語境,被賦予更國際化的格局。中國曆來不乏傳奇運動員和體育勵志故事,但體育題材的商業電影卻長期稀缺,這一現狀使《李娜》自立項以來便受到廣泛關注。但鑑於嚴格的保密機制,電影對外公開的信息一直非常有限。

在電影殺青的當天,劇組曝光四張殺青海報。海報聚焦1989、1998、2014、2019四個年份,橫跨了李娜的20年網球歷程。

從《李娜》到《中國女排》,陳可辛導演如何講好中國體育故事?

從《李娜》到《中國女排》,陳可辛導演如何講好中國體育故事?

從《李娜》到《中國女排》,陳可辛導演如何講好中國體育故事?

從《李娜》到《中國女排》,陳可辛導演如何講好中國體育故事?

除曝光畫面本身,這組圖片設計採用年曆倒計時形式,四個年份的強調正是對李娜四個人生重要轉折的體現:

1989年正式從羽毛球轉練網球;

1998年,她說出了後來為人津津樂道的那句“夢想是打到世界職業前十”;

2014年成為亞洲首個坐擁2個大滿貫的傳奇球員,職業排名躋身世界第二;

2019年,她入駐國際網球名人堂,再成亞洲第一人。

陳可辛此前接受採訪時說:“李娜一直是我心中一個巨大的問號,拍攝《李娜》更是為了記錄這個時代變遷的縮影”。海報中對李娜幾個關鍵年代的捕捉,正是中國時代發展背景下的縮影。

《中國女排》——致敬國慶70週年

從《李娜》到《中國女排》,陳可辛導演如何講好中國體育故事?

在籌備《李娜傳》的同時,陳可辛還接手了另一部體育題材的電影——《中國女排》的拍攝。這部更是主旋律的電影與《李娜傳》不同,是從敲定那一刻起,就宣告了檔期——為國慶70週年獻禮。

電影《中國女排》的籌備工作一年多以前就已啟動。在陳可辛導演看來,最困難的工作就是創作劇本。電影將會記錄中國女排過去40年的拼搏之路,從1981年首奪世界冠軍開始,80年代“五連冠”的輝煌,90年代郎導首次執教中國女排,雅典奧運會陳導率隊重回巔峰,一直到2016先苦後甜的里約之路,幾乎囊括了整個中國女排的騰飛史。

從《李娜》到《中國女排》,陳可辛導演如何講好中國體育故事?

那麼多的人物、故事、比賽要濃縮在短短兩個小時的電影裡,絕非易事。陳可辛和創作團隊多次觀摩中國女排的訓練和比賽,做了大量的採訪,現有的素材足夠拍五部電影,編劇選取材料的壓力很大。

為了籌備這部《中國女排》電影,陳可辛導演可謂做足了功課,多次帶著攝製團隊看望中國女排的訓練和比賽。2018年雅加達亞運會前,陳可辛專程前往寧波北侖訓練基地,看望集訓中的女排姑娘,並和郎導交流了《中國女排》劇本。2018年世界女排聯賽香港站比賽時,陳可辛特地帶著妻子和女兒到現場為中國女排加油助威。2018年女排世錦賽,陳可辛特意飛到日本橫濱現場觀看半決賽,雖然中國女排經過五局苦戰遺憾負於意大利隊,但是比賽中女排姑娘們“每分必爭,永不放棄”的精神一定給了陳可辛導演更多的感悟。

電影《中國女排》選擇了大年初一這個曝光率最高的舞臺,無疑會將它的熱度和能量最完美的呈現出來。作為競技體育,中國女排是極其適合搬上大銀幕的,尤其是2016年在巴西成功拿到奧運會冠軍,讓中國女排時隔12年再度拿到冠軍,堪稱最完美的運動類翻拍素材。

陳可辛導演曾表示:“我看中國女排的時候是1978年曼谷亞運會,我正在上高一,在現場看了中國女排比賽,看到她們如此熱血,記憶猶新。今天,我願意接下《中國女排》這部電影的拍攝工作,也是為了傳承‘女排精神’。‘女排精神’不是非要每一場球都取得勝利,而是哪怕無法取勝也會一拼到底。那麼多年以來,從袁偉民到陳忠和,再到郎平,每一次拼搏都十分不易,我有責任記錄這段歷史。”

從《李娜》到《中國女排》,陳可辛導演如何講好中國體育故事?

一部是反應中國體育最具個性、在世界體壇都頗有地位的李娜的電影,一部是瞄準了中國體育最受歡迎、最具有正能量的團體中國女排。一時間,陳可辛讓外界忘卻了他“文藝片”的標籤,而成為了“體育類題材”導演的代言。相信在陳可辛導演的努力下,會有更多的人瞭解到中國的體育故事,會吸引到更多的人去關注中國的體育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