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看懂阿里供應鏈佈局,菜鳥成物流王牌

一文看懂阿里供應鏈佈局,菜鳥成物流王牌

新零售時代,要求企業在正確的時間,把正確的商品,用正確的方式,銷售給正確的客戶。如果沒有一流的供應鏈這一切都無從實現。

自2009年開始,雙11期間的海量包裹,成為物流業不能承受之重。

於是,阿里逐漸組建了一個高效協同的供應鏈體系,除了信息系統,阿里還希望把銷售渠道、商品流、資金流、信息流悉數控制在自己手上。

在阿里供應鏈體系的框架之內,又陸續有了口碑餓了麼、菜鳥、零售通等實體各顯神通,共同成就了阿里供應鏈這棵參天大樹的枝繁葉茂。

口碑餓了麼合併:O2O閉環形成

在阿里供應鏈行業的投資中,最令人咂舌的是對餓了麼的收購。值得一提的是,這次收購是阿里新一代掌舵人張勇,在上任前點的一把火。

2018年4月2日,阿里巴巴斥資95億美元完成對餓了麼的全資收購,創下中國互聯網史上最大的一筆現金收購。

10月12日,張勇發佈員工信宣佈,餓了麼和口碑合併,組成國內領先的本地生活服務平臺。

事實上,一個專注到家,一個專注到店,二者之間的合作早在阿里收購餓了麼之時已有鋪墊。

2018年年初,阿里宣佈將口碑納入新零售體系,併入阿里新零售的四路大軍(餐飲、電器、服裝、生鮮)。

一文看懂阿里供應鏈佈局,菜鳥成物流王牌

餓了麼旗下配送平臺蜂鳥開始向包括口碑在內的新零售業務輸出運力。阿里逐步加大對餓了麼投資的過程中,原本的口碑外賣業務,實際上已經交給餓了麼運營。

除此之外餓了麼和口碑還將在本地生活服務資源、即時配送能力、商家服務體系、海量支付數據層面進行深度融合。

可以說,口碑和餓了麼的合併,是在新零售戰場的聯合。本地生活服務控股公司持股口碑及餓了麼,但令人好奇的是,盒馬鮮生會不會並進來。

2018年8月初路透社消息稱,阿里計劃合併餐飲消費和外賣業務,其中包括了口碑、餓了麼、盒馬鮮生。

菜鳥:物流王牌

菜鳥網絡全稱菜鳥網絡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個大數據物流協同平臺,成立於2013年5月,在成立之初馬雲曾立下規矩,菜鳥物流的員工數量不能超過5000人,這就決定了菜鳥本身不能僱傭快遞員,而只能走平臺模式,用技術手段提升運力。

菜鳥物流從一開始就避免成為一家快遞公司和倉儲公司,儘管菜鳥物流也有自身的倉儲基地,但是菜鳥主營工作一直是做其他物流快遞公司的“數據嚮導”,菜鳥物流要想提升快遞運輸的效率,就必須得打通倉儲配送、中轉站、末端服務驛站等“節點”,讓這些倉儲中心,能夠滿足商品到人的最短路徑。

一文看懂阿里供應鏈佈局,菜鳥成物流王牌

菜鳥物流本質上更像是一個“快遞物流的人工智能”,菜鳥把快遞、倉配、跨境、農村和末端的大數進行獲取、建模和運算,來幫助快遞公司做好協同,很多商品運輸可以經過多家公司但是由菜鳥物流進行第三方物流合約送到消費者手上,最終提升的是用戶對商家服務的滿意度。

在跨境領域,基於菜鳥的全球物流網絡,中國商品運往世界各地的時間大幅縮短,很多地區從過去的60天已經降到目前的15天左右,俄羅斯、西班牙等部分地區已經實現了72小時送達。

在農村網絡方面,菜鳥搭建了覆蓋全國近3萬個村莊的送貨進村服務,打通農村最後一公里。

需要指出的是,要想解決電商配送的體驗難題,完全靠一家公司的力量依然很難。只有賦能快遞行業參與者,一起進行數據化改造,才能不斷接近所謂的“智慧物流”。

菜鳥物流的誕生補齊了阿里在物流領域相對的短板,讓阿里不僅擁有在電商供應鏈及銷售端的數據,還補齊了商品流通及配送的數據,因而菜鳥對於阿里系形成完整的零售大數據意義重大。

如今,菜鳥物流估值已經達1325億元,成為資本市場上看好的輕平臺運營模式,只用了不到5年的時間市值直逼順豐。

馬雲甚至提出要砸1000億投入菜鳥物流,不夠再砸1000億元.

菜鳥網絡還有一個戰略目標是做保證24小時配送到,這使得菜鳥本身也不可避免的變重,要構建“倉儲中轉站”以提升商品配送的速度;還要讓菜鳥驛站整合更多終端便利店、學校網點及智能快遞櫃來改善“上門快遞”的痛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