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上古世系漫谈

作为这个星球上唯一的连续性文明体,中华民族走过了长达5000多年波澜壮阔的历史,在长达数千年的时间里,曾长期居于人类发展的最前沿,创造了至今仍惠及全人类的文明成果。而今,我们再次出发,向着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目标迈进,成为人类有史以来第一个“文明型”崛起的世界大国。必将深刻重塑整个世界的格局与面貌。那么,中华民族的根脉源自哪里?文明又是如何发端和兴起的呢?

文明的源头——三皇五帝到如今

“三皇五帝”是中国人对上古历史记忆最为深刻的印记。有关“三皇五帝”的说法是迄今为止见于史书最久远的记载。那么,三皇到底是哪“三皇”,“五帝”又是哪五位帝王?史料并未给出统一的说法。不同的史书记载甚至相去甚远。比如,按《吕氏春秋》的记载,“三皇”就是:伏羲、女娲和神农;而依《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载,“三皇”即是:天皇、地皇和人皇。如此种种,不一而同。但有一点是一致的,即“三皇”的形象更倾向于非具象的神格化存在。

关于“五帝”的记载,不同史书虽然也有不同的说法,但基本上具有了较为清晰的人格化形象。据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所载,“五帝”即: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或许在太史公的眼中,“五帝”是确有其事的史实,至少是无限接近史实。所以才将此作为《史记》的开篇。三皇五帝后,文明万古流。自此,中华文明和着长江黄河的涛声,浩荡奔流……

轩辕开辟,人文始著

中华民族尊上古黄帝为人文始祖。自黄帝始五千年文明昌盛。至于皇帝之前的历史则鲜见史著。近年来有学者推测,中华文明或远不止五千年,然因缺乏信史及史迹的佐证未能得到学界的普遍认可。

据《国语·晋语四》记载,黄帝的父亲为有熊国君少典(一说“少典”即国号),娶有蟜氏部族姐妹女登和附宝(有一种说法认为“有蟜氏”即“女娲氏”)为妻,分别生下炎帝、黄帝。这里认为炎黄二帝本为一脉所传,都是“有熊国”的王子。

然而,司马迁在《史记》中并不认可这种说法。但他同样没有给出更多的关于两位先祖的详细信息。或是缺乏可供鉴阅的史料仰或是认为相关史料不足采信。总之,太史公只是概而述之曰: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

至于炎黄二帝到底是一脉两支还是根本就分属不同的氏族,因为缺乏更多的史料佐证,已无从知晓。但至少有一点是肯定的:炎黄二帝推动了华夏大地上早期的氏族融合,为中华民族的最终形成,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再来说说黄帝故国“有熊国”的情况。有关有熊国具体的地理位置,史学家普遍认为在今天的河南新郑。据成书于三国时期的史书《帝王世经》记载“郑也,古有熊之墟,黄帝之所都”。北魏郦道元所著《水经注》亦言“或言新郑县,故有熊之墟,黄帝之所都也。”按照这个观点,新郑便是黄帝的籍贯地、有熊国国都,也是中华民族的父族源流所在。至于说这一信息有多少可信度并不影响历史的总体脉络和发展走向。

从史料中我们得知,黄帝生活在一个“诸侯相侵伐”的时代,此时,天下的共主“神农氏”走向衰微,已经无力掌控局势。“于是轩辕氏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而后“诸侯咸来宾从”。经过“阪泉之战”和“逐鹿之战”后,黄帝重建了天下的秩序,并取代神农氏成为天下共主。从宏观视角来看,这一事件具有极其深远的历史意义——决定了华夏历史的底色。

血脉传承,世袭贵胄

自黄帝而下,历史的主线逐渐明晰起来。皇帝有二十五子,正妃嫘祖生嫡子二人,皆封为诸侯。一个叫玄嚣,也就是青阳,封地位于今天四川省的岷江流域;另一个儿子叫昌意,其封地位于今天四川省雅砻江流域。二人虽贵为帝胄,更兼领一方诸侯,但却未能承袭大位。黄帝驾崩之后,即位的是昌意的儿子高阳,他就是五帝之一的颛顼帝。颛顼帝在位期间,进一步巩固了祖父建立的基业,极大的拓展了国家的疆域。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阯,西至于流沙,东至于蟠木,日月泽被处皆归王化。推算节令,制定礼仪,教化万民,有力推动了华夏民族的文明进程。颛顼帝享年98岁,在位78年。驾崩之后儿子穷蝉未能立,大位传给了堂侄高辛,也就是玄嚣的孙子、黄帝的曾孙——帝喾。帝喾是上古时期有名的贤能君主,史书言其“聪以知远,明以察微。日月所照,风雨所至,莫不服从”。

帝喾诸子之中当属挚和放勋最有名望。帝喾驾崩之后,挚顺位继承大位,后因治理不力致国政衰微,弟放勋遂立,是为帝尧。

尧二十岁即位,在位七十年。在位期间,遍访贤士,推行善政,信饬百官,众功皆兴,修订历法,指导耕作,治理水患,发展农桑。终使天下政清民治。文治武功俱臻美备,堪称古昔圣王。太史公更是赞曰“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这是古人对帝尧德行最真挚的赞美和评价。他已经被当做为君为王的典范为后世所推崇和敬仰。

推位让贤,以德服远

帝尧晚年在选择继承人的问题上并未遵循“父子相传”的成法。他认为儿子丹朱不肖,不足授天下。最终将大位禅让给了更有德能的“舜”。这是“禅让制”初见于史端。虽然“帝舜”是以德能出众获得帝位的。但是追根溯源,尧舜二人并非没有关系,他们都是黄帝的嫡系子孙。帝尧是黄帝之子玄嚣的曾孙。玄嚣生峤极,峤极生帝喾,帝喾生帝尧;帝舜是黄帝之子昌意的七世孙。昌意生颛顼,颛顼生穷蝉,穷蝉生敬康,敬康生句望,句望生桥牛,桥牛生瞽叟,瞽叟生帝舜。按照这个脉系可见,帝舜乃是帝尧的四世族孙。

从血脉上来说,舜贵为帝胄。然在传承上,自颛顼之子穷蝉之后,皆微为庶人,没身草野。舜年二十以孝闻,美名始传,后为帝尧所重,立有虞国,授之以“允执厥中”四字。寄望舜承其治,光大仁政。后尧崩舜立。舜尚德重教,虚怀纳谏,礼贤使能。任皋陶主五刑,大禹兴水利、后稷掌农桑、阏伯管五教。在帝舜的治理之下,天下臻于大治。史记云“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足见古人对帝舜的尊崇。

国家诞生,王朝兴起

禹受禅于舜,是为帝禹。又因其乃夏后氏首领、夏朝开国君主,所以又被称为“夏禹”。

据《史记》记载,禹为黄帝的四世孙、颛顼的孙子。而帝舜是黄帝的八世孙。按照这个逻辑,舜禅让的对象要么是自己的高祖父,要么是高祖父一辈的族亲。然这么悬殊的代差,实在于理不合。我们姑且认为,舜禹二人为族亲。至于到底是何种关系,已不可考。

禹最为世所称道的莫过于治水。“大禹治水”是一部家喻户晓的英雄史诗,已内化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但是禹代舜立的真正意义远不止此,从更弘大的历史视角来看,禹直接或间接的助推了“国家”这一新的政治形态的诞生。自禹之后,王朝世袭制度开始成为中国古代社会政治传承的基本形态。

但是需要强调的是,这种传承制度的改变,并非是帝禹出于私利而刻意为之,至少在史料中找不到这样的佐证。实际上,在禹代舜立之后,帝禹已经举荐主管五刑的皋陶为自己的继承人。怎奈皋陶年祚不永,先禹而逝。禹又举荐曾和他一同治水的伯益为继承人。后来,禹在东巡途中崩于会稽,益代禹立。三年之后,益让位于禹的儿子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制王朝——“夏朝”就此诞生。至于益让位于启是推位让国还是迫于无奈,已无从考。这或许就是历史事件的偶然性与历史规律的必然性因果相续的作用使然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