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年健康的財務迷局(一):子公司業績變臉“有蹊蹺”

美年健康的財務迷局(一):子公司業績變臉“有蹊蹺”

收購之前業績穩定,收購之後迅速變臉,美年健康的子公司能否經得起推敲?


和預測的一樣,美年健康(002044)毫無懸念地爆雷了。

4月15日,美年健康發佈2019年度業績快報,公司2019年度淨利潤預計為虧損8.6億元,而2018年,公司淨利潤還是正的8.2億元。

美年健康的財務迷局(一):子公司業績變臉“有蹊蹺”

拇指醫藥此前曾在今年1月初預測,美年健康51億商譽存在重大減值風險。(見文章: )這次果不其然,美年健康將利潤大幅虧損的原因歸結為“計提商譽減值準備“,預計商譽減值將達到10.35億元。

減值鉅虧一時爽,能把美年健康積累多年的沉痾頑疾一下都減掉嗎?公司管理層可能是這麼想的,但從披露出的信息來看,卻可能捅出了更多的問題。

4月22日,美年健康發佈公告,回應深交所有關公司大量計提商譽減值的問詢函。這份回應中,美年健康將涉及商譽減值的每家子公司信息都詳細列出,使人能夠窺探這家神秘的體檢公司到底是怎麼做生意的。

到底有多少人在美年健康進行了體檢,這似乎和“瑞幸到底賣了多少杯咖啡“一樣,是個謎。

1 體檢人數成謎


早在2017年的時候,美年健康就給自己定下了宏圖大志:2019年要服務4000萬人。

儘管2019年上半年只完成了1038萬人的體檢,不過公司從董事長俞熔往下,一直對“4000萬“這個目標非常有信心。因為美年健康在公告中說:

“體檢行業上半年為業務淡季,下半年為旺季。”

今年1月4日,在一篇題為《堅守普惠醫療初心,做健康中國追夢人》的公關文章中,俞熔自己寫到:“2019年,美年大健康……全年為近4000萬人次提供專業健康服務。”

美年健康的財務迷局(一):子公司業績變臉“有蹊蹺”

美年健康的財務迷局(一):子公司業績變臉“有蹊蹺”

要知道,2018年美年健康完成的體檢人數是2778萬人。俞熔趕在公司年報發佈之前,就把“4000萬人”這個可能關係到股價波動的核心數據披露出來,可見是對公司業績相當有信心的。

公司營業收入也完美地支撐了俞熔的信心。2019年,公司實現營收85.27億元,同比去年微增0.81%。

但問題也就隨之出現了:公司號稱,從二季度開始就開展預約限流,以提升客單價水平。然而全年服務人數增長了44%,收入卻只增長0.81%,這不但沒有“限流提價”,反而是打折促銷了。

如果按照4000萬人計算的話,美年健康上下半年的營收和體檢人數根本對應不起來。

美年健康有控股門店也有參股門店,只有控股門店的體檢收入計入公司營收,參股門店按照財務制度,只有最終淨利潤併入總的報表。所以我們考察其營業收入,針對的是控股門店的體檢人數。

2019年上半年控股門店體檢人次為749萬人,參股門店體檢289萬人。公司實現收入36.31億元,其中體檢收入34.78億元,人均體檢費用約為464元。

按照上述人均標準計算,下半年營收48.96億元中,如果和上半年一樣,約95%為體檢收入,那麼公司控股門店下半年體檢人數大約為1002萬人。相應的,參股門店按照同比例計算,下半年體檢人數約為387萬。

美年健康的財務迷局(一):子公司業績變臉“有蹊蹺”

全年加總,美年大健康體檢人數不超過2500萬人次。這離俞熔所說的“4000萬”差得比較遠,更何況還沒算上“增加客單價”的因素。以2018年美年健康體檢人數2778萬人次為基數,2019年業務量保守估計下滑超過10%。

這只是財報表面透露出的數據,真實情況可能外界根本無從所知。


2 控股機構業績有蹊蹺


在回覆深交所的問詢函時,美年健康披露了涉及商譽減值的子公司近三年的利潤情況。部分控股門店的經營慘狀,讓人無法相信客流量只是減少了10%。

需要說明的是,利潤一般並不能完全說明公司的經營狀況。但美年健康在回覆函中明確表示:體檢機構營業成本主要為房租、折舊、攤銷、人員工資等固定成本。而且體檢門店一般較少涉及對外投資損益等影響利潤的科目,所以其淨利潤變化大致可以用來評價其實際經營狀況。

先來看整體情況:在涉及商譽減值的39家控股子公司中,有20家公司2019年是虧損的,而2018年公佈利潤數據的公司中,只有5家虧損。虧損面的擴大可以直觀地看出美年健康的運營情況。

美年健康的財務迷局(一):子公司業績變臉“有蹊蹺”

與此同時,在披露了2018、2019兩年淨利潤情況的28家公司中,有21家淨利潤出現了不同比例的下滑,有的是盈利收窄,有的是由盈利轉虧,有的是連年加速虧損。

再看具體的體檢中心,兩年間業績反差最大的是株洲美年大健康,2018年實現利潤352萬元,2019年鉅虧2172萬元;反差較大的還包括普洱美年大健康,從盈利573萬元到虧損342萬元;綿陽美年大健康,從盈利500萬元到虧損317萬元。

這些城市級的體檢機構幾乎不存在體檢業務之外的成本,如果客流量穩定或略減,虧損程度不會如此變化劇烈。

我們統計了幾家有歷史財務數據可查的子公司,觀察它們近4年來的利潤變化情況,以及被美年健康收購時承諾的業績,又發現了神奇的地方。

美年健康的財務迷局(一):子公司業績變臉“有蹊蹺”

不僅這四家公司,其他美年健康收購的體檢機構也存在這樣的現象:

收購之前業績穩定或快速增加,大致能達到對賭條件;收購之後迅速變臉,2019年則更是大幅滑坡。(再次說明:對具體門店來講,由於成本幾乎固定,這樣的業績滑坡意味著體檢人數的大幅下滑。)

這些子公司,都是美年健康花了大代價,從個人股東或機構手中收購過來的,溢價率一般都在2-3倍。買前光鮮,買後變臉,用上市公司的錢做人情是否合適?這個暫且按下不說。

上市公司美年健康,就是由這樣一家家的體檢門店組合起來的。控股門店客流大減,公司整體又怎麼能維持體檢人數的相對平穩?

如果公司的總賬沒有問題,那麼部分子公司之前業績尚可而2019年鉅虧,這其中就存在很大的問題。前兩年的對賭達標就有人為操作的痕跡:多家子公司只是超過對賭承諾業績2萬-5萬元。

不披露詳細財務數據的子公司,更容易進行財務操作。前兩年勉強做盈利,2019年為了補上窟窿,虧損做得又用力過猛,和公司整體的業務表現極其不搭。美年健康公告中最讓人看不懂的地方,或許可以這麼解釋。

美年健康與其他公司最主要的區別就是:近幾年為了實現迅速擴張,在全國大量收購體檢中心,以擴充自己的版圖,增加賬面利潤,滿足借殼上市時的業績承諾需要。可以說公司的半壁江山都是近年來收購的體檢中心。

這些子公司這幾年來的業績是否真的經得起推敲?由它們構成的上市公司美年健康的業績是否經得起推敲?如果中間存在問題,美年健康又為何必須要這麼做?

我們明天繼續分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