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你好?恐怕是情感勒索吧

“你不按照我說的做,我就不喜歡你了!”

“我都是為了你好,對外人我還懶得說了!”

“你要是和我分手,我就割腕自殺!”

生活中,這樣的言語是不是比比皆是,對於這些看似名正言順的威脅,很多時候,我們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就範了。可是心裡卻總不是滋味。

美國著名心理治療師蘇珊·福沃德把類似這樣的現象稱之為“情感勒索”,她在《情感勒索》一書中,進行了詳細的剖析說明。

為你好?恐怕是情感勒索吧

作者蘇珊·福沃德經常作為嘉賓出席脫口秀,並在美國廣播公司主持一檔面向全國播音的節目。她不僅在洛杉磯擁有私人門診,還在南加州諸多心理與醫療機構擔任諮詢師。她的多部作品曾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書榜首。

1、何為情感勒索

勒索者往往抓住受害者的恐懼感、責任感和罪惡感,雙方一起被困在惡性循環中。當你發現對方只為滿足自己的需求卻完全忽略你的時候,這就已經構成情感勒索了。

勒索分為四種形態:施暴者、自虐者、悲情者和引誘者。施暴者在我們不順從的情況下就會怒不可遏,有的會直接發火表示不滿,語言帶有威脅的意味。有的則是低頭生悶氣。自虐者往往會讓我們覺得,如果不按照要求去做,他們就會心情沮喪,甚至做出傷害自己的行為。而且,他們會讓你覺得他之所以這樣都是你害的。而悲情者表面上很脆弱,他們不會直接說,卻暗示如果我們不照做,他們就會遭罪,直擊你的良心。引誘者則會許諾我們正面的條件,但如果不順從他們的要求,我們就什麼都沒有。

勒索者是如何進行情感勒索的呢?他們通過“要求——施壓——屈服”方式,採用四大手法來進行,分別是:

二分法:勒索者將自己的動機和行為粉飾為高尚,而把我們的行為解釋為粗俗不合理的。

病態化:如果我們不遵從勒索者的要求,他們會表示是因為我們有問題,而且會舊事重提來證明我們的無能。這無疑傷人自尊和自信。

聯合陣線:勒索者聯合家人、朋友等來為自己提供支持,施加壓力,以證明自己是對的。

消極比較:勒索者會拿另一個人作為完美標準,和他相比,我們滿身是缺點。因此我們會充滿焦慮和負罪感,不得不答應他們的要求,以證明我們沒有那麼差勁。

為你好?恐怕是情感勒索吧

2、情感勒索的原因及危害

一段關係之所以能墜入勒索的陷阱,是勒索者和受害者雙方的弱點共同造成的。

從勒索者的角度來說,他們會因為受到小小的挫折而使內心有深沉的恐懼感,就以強烈的方式來回擊;或者因為童年時的無助感、失落感和依賴心理,成年後為避免重蹈覆轍而維護自己,咄咄逼人。他們可能從小受到良好的庇護而喪失對待挫折的處理能力。他們會以自我為中心,只考慮自己的需求。

勒索者不僅向受害者提出要求,還會貶低受害者、批評其人格、質疑其動機,逼受害者乖乖就範。還認為這是在做應該做的事,即使傷害到受害者也管不了那麼多。

從受害者的角度看來,過度需要他人認可,過分害怕他人生氣,不計代價維持和平,容易為他人負過多責任和頻繁質疑自我的人更容易成為情感勒索的受害者。

情感勒索有傷於自尊,損害幸福感和心理健康,對兩人的關係也不再信任而吝於付出感情。

3、如何處理情感勒索

我們可以從以下四個策略來終結情感勒索:

一、非防禦性溝通

當勒索者責難我們時,我們可以用“你絕對沒錯“來回應他。通過演練相應的場景以確保自己在實際面對的過程中游刃有餘。並通過對方的反應來做出合理的措詞。堅定自己的立場,依舊保持理性。

二、化敵為友

即邀請對方一起解決問題來轉移說話方向。因為人如果參與了你的決策過程會更樂於幫助你實現這個決定。

三、條件交換

通過改變自己來讓對方改變行為。雙方都必須付出才能實現共贏。

四 、運用幽默

通過以上的方法,並不一定每次都能成功,但在不斷的嘗試中,在成功與失敗的經驗中才能不斷學習到新的東西。

為你好?恐怕是情感勒索吧

只有建立在互相關愛、替彼此著想、希望對方更好的基礎上,人際關係才會有利於雙方,基於情感勒索的方式是不會長久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