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三观卖血记》:苦难以卖血的方式重复出现,看到许三观的柔情

《许三观卖血记》是继《活着》之后我看余华的第二部作品,如果说《活着》让我思考了我们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那么《许三观卖血记》似乎让我在一瞬之间找到了一个答案,一切都只是为了活着。

关于活着是为了什么这个问题,或许我们永远都找不到一个比较正确的答案,就像余华所说的,未来的事自己也不知道。

我知道自己只是写下了很多故事中的一个,另外更多的故事我一直没有去写,而且也不知道以后是否会写。这就是我成为一名作家的理由,我对那些故事没有统治权,即便是我自己写下的故事,一旦写完,它就不再属于我,我只是被它们选中来完成这样的工作。

《许三观卖血记》讲述了什么?通过书名就已经一目了然的让我们知道这个故事与卖血相关,只不过卖血这个词,在我们听来实在是太过于新鲜,因为常常听说献血,但卖血在我们生活中不常见。

这部作品是余华在1995年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后入选中国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20世纪90年代最有影响的10部作品。” 同名电影在2013年的时候得到改编,2014年韩国版的《许三观卖血记》也上映。

它对读者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有人说,如果《活着》是一部悲情之作,那么《许三观卖血记》便是一部温情的疗愈之作。

意大利《GRAZIA》对这本书的评价是:“即使在现如今充斥着过度消费风气的中国,卖血依然是一个真切存在的事实。然而在余华壮烈而又富有戏剧性的小说中,卖血成为了许三观家陷入窘境时一种极端的解决方法。”

许三观卖血,除了第一次是出于好奇的目的之外,在他往后的40年生涯中,每次灾祸都靠卖血来渡过难关。后来大家的生活都渐入佳境,他才有了为自己卖一回血的念头,但却遭到了拒绝,原因是他老了。

许三观的一生,他身上的血液价值对他来说是巨大的,一旦这种价值失去了,他的精神世界也就崩塌了,往后他的血没人要了,倘若家里再有灾祸时该怎么办?所以在卖血遭到拒绝后,他走在大街上哭了。

“我老了,我的血没人要了,只有油漆匠会要……”


《许三观卖血记》:苦难以卖血的方式重复出现,看到许三观的柔情

01 回村之路,为他的卖血生涯打开了一道门

第一次听说卖血是从爷爷口中,许三观说他从不卖血,但爷爷说,你没有卖血,你还说身子骨结实?

第二次听说卖血是从桂花母亲的口中,桂花待嫁的对象因为一年多没去卖血了,母亲便觉得他的身子骨有问题,后来也确实没有再嫁。

在他们这个村子,似乎把有没有卖血作为评判身体好坏的一个标准,这对当时的许三观来说是不解的。后来他又去四叔那儿找答案,甚至又知道了另外一个奇怪的规矩,在他们这个地方没有卖过血的男人都娶不到女人。

后来许三观碰到了准备去卖血的龙根和阿方,开启了他第一次卖血道路,这一次卖血没有什么目的,只是因为出于他的好奇和新鲜。

那时出去吃饭才花几分钱,甚至一毛钱不到,可是卖一次血能够得到三十五块钱,这对当时的人来说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与其说能卖血的男人都是身强体壮的,倒不如说是这笔钱给他们带去了安全感,有钱什么都好,有获得财富的能力,身体自然是没有问题的。

后来他用卖血换来的三十五块钱娶了跟他走过一生的女人——油条西施许玉兰,在他求娶的过程中,可以看出许三观他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

《许三观卖血记》:苦难以卖血的方式重复出现,看到许三观的柔情

揣摩人心的一个本领是现在人际交往中非常重要的,许三观便是非常灵活的运用了这一点,说服许玉兰的爹弃了原来的准女婿何小勇,把女儿嫁给了他。

许三观又说:“你只有许玉兰一个女儿,许玉兰要是嫁给了何小勇,你家就断后了,生出来的孩子不管是男是女,都得姓何。要是嫁给了我,我本来就姓许,生下来的孩子也不管是男是女,都姓许,你们许家后面的香火也就接上了,说起来我娶了许玉兰,其实我就和倒插门的女婿一样。”

人的心理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内会有一定的限制,例如许玉兰的爹,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大家的思想还太过于保守,传宗接代对他们来说是一大重要之事,家中若无香火延续,便愧对祖先。

许三观正是很好的揣摩到了许父的心理,牢牢的拴住了自己的主动权,即使何小勇先来在先,即使他常与何小勇一起喝酒谈心,但令他更心动的还是许三观。

村里的众人都把卖血当作男人体质好坏的标准,这也是农村背景下的无味。所有人生活在同一小片天空下,思想散发出的气味随风飘扬,让村里的每一个人都深受熏陶,这种气味既飘不出去也冲不出去,成了人们认知上的无知,唯心主义占据了他们大部分心理。

《许三观卖血记》:苦难以卖血的方式重复出现,看到许三观的柔情

02 灾难之路,看似无情却更胜有情

许三观的三个孩子里,用了最多笔墨书写的便是大儿子一乐,是他的女人许玉兰和何小勇生的儿子,不是他的亲儿子。许三观知道的时候一度无法接受,他从来不知道自己被戴了那么多年的绿帽子,而且还替别人养了那么多年的儿子。

一乐将方铁匠的儿子打进医院后,许三观采取了旁观的态度,直言让他去找亲爹何小勇,但是何小勇并不认他。直到方铁匠带人来将他家里的东西搬空抵债,他还是无动于衷,而彻底搬走以后,他才突然觉得这个家似乎没了,完全不像一个家了,便去了医院卖血还债。

这是许三观时隔多年后再一次走上卖血之路,因为这是快速获得财富的一个捷径,从此也拉开了他卖血的帷幕。

一乐虽然不是他的亲儿子,但却是他最喜爱的一个儿子,所以才会在知晓真相以后冷了心,对一乐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一乐可以说是在“别人的儿子”的思想里成长的,一直生活在许三观的影响之下,对许三观言听计从,对于母亲与弟弟的一切都表示不愿意,唯独对父亲永远都是持主动的态度。

《许三观卖血记》:苦难以卖血的方式重复出现,看到许三观的柔情

在大饥荒之时,全家人喝了57天的玉米粥,许三观又去卖了血,就是想让全家人都吃上一顿好的,但唯独一乐除外。他带着全家人去胜利饭店吃面条,他说这是他卖血换来的钱,他不能再花在一乐身上,不能再花在别人的儿子身上,所以在全家人都在吃面条的时候,一乐只是去买了烤红薯吃。

这一次其实也让许三观发生很大的转变,一乐因为没有面条吃而离家出走,在亲爹不要,养父不要的委屈心里下,他不愿意回家。

后来许三观担忧的出去寻找,虽说他嘴上说不愿对一乐好,但心里对他的爱是抹不掉的,父子之情,即使是血缘也没有那么容易阻断,这里也能看得出他是一个刀子嘴豆腐心的人,也为后面一乐救何小勇埋下了伏笔。

许三观40年的卖血生涯,绝大多数都是为了这个不是自己亲生的孩子,数起来12次卖血,其中七次都是为了一乐。

倘若说许三观对一乐是无情的,不如说他的无情都是因为对一乐的爱太过于深厚,在他身上注入的情感太深,

所以在得知真相的时候一时无法接受一乐,不愿意再对他好。

父母对孩子的爱并不总是都建立在血缘关系的条件之上,情感一旦付出,便没有那么容易被斩断,即使他们被伤上千次万次,但对孩子都依旧掏心掏肺,永远放不下心,因为他们倾注过的爱太深。即便全世界都背叛了你,可当你回头的时候,你依旧能看见父母那逐渐衰老的容颜。

《许三观卖血记》:苦难以卖血的方式重复出现,看到许三观的柔情

03 温情之路,半生都是为了妻子孩子而活

许三观的家从一开始就与卖血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他因为卖血而娶了媳妇,这是一个家的开端。

后来因为一乐的原因家被方铁匠搬空,许三观又去卖血,这才保全了一个家。而后的四十年,许三观靠着一次又一次卖血得来的钱渡过难关,继而才有了这个家后来的幸福。

何小勇出车祸以后,医生也无力回天,她的妻子去寻神人陈先生,甚至去求一乐坐在烟囱上为何小勇喊魂这事,一乐自是不愿意,最后还是因为许三观的缘故才说动了一乐。何小勇是让他被全村人耻笑的人,甚至还和自己的老婆生下了儿子,被戴了那么多年的绿帽子,任谁都是一种侮辱。但无论他对何小勇多么痛恨,在紧要关头,许三观还是做了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这也是让我们为之感动的地方,没有多少人能够做到这样的宽宏大量。

为了一乐,他不惜以性命相搏。一乐患肝炎时,许三观打算一路卖血去上海,因为卖血规定三个月才能卖一次,所以他为了能在短时间内筹钱,便一路在不同的医院卖血,甚至差点搭上性命。

许三观对妻子的温柔,也让我们深受感动。许玉兰被当作妓女被批判的时候,常常一整天都站在大街上,许三观不敢明着面对她好,送饭的时候便把自己亲手做的红烧肉藏在白饭地下,偷偷带给她吃。

《许三观卖血记》:苦难以卖血的方式重复出现,看到许三观的柔情

对于许三观,我是心疼的,也是敬佩的,他是一个好父亲。父亲的爱大多都是深沉的爱,没有母亲那般细腻,但同样都是最伟大的爱,不善言辞却默默付出。在许三观身上,我似乎也更加明白了父亲对我的爱,那种从不表达而用行动证明的爱。

看这本书的时候,脑海里时常浮现出福贵的身影,《活着》的苦难是以“死亡”的形式不断出现的,而《许三观卖血记》的苦难是以“卖血”的形式重复出现的。

许三观的半生都围绕着他的家而活,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这个家能够圆满,但所幸的是,一路历经波折,他的家后来是幸福的。

福贵波折的一生也围绕着他的家庭而转,从常常不着家到后来的心系家庭,只是他并没有许三观幸运,兜兜转转一圈,最后只剩下他自己。

福贵和许三观的一生虽然都历经波折,甚至可以说是凄凉和坎坷,但他们走过的一生其实都是幸福的,因为他们都曾有过温暖,来自家的温暖。

《许三观卖血记》:苦难以卖血的方式重复出现,看到许三观的柔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