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初全世界看到的有關中國的照片,60%都是他拍的

上海廣播電視臺融媒體中心/看看新聞Knews,最新推出紀錄片《中國印記》,講述四個美國人的中國故事。

中美關係行至十字路口,他們依然沒有停下探尋中國的腳步。

今天來認識這一位:劉香成

八十年代初全世界看到的有關中國的照片,60%都是他拍的

上世紀70年代,中國對美國人來說,陌生而神秘。哈佛大學中國問題研究專家費正清曾經調侃過,在尼克松訪華前,美國派往月球的人都比到中國的多。

作為美國時代週刊、美聯社等新聞機構的攝影記者,劉香成是第一批用鏡頭記錄中國的西方人。

1976年,劉香成接到任務去拍攝毛澤東葬禮,但沒有買成火車票,最終在廣州停下了腳步。沒想到,這一停,竟然打開了他的職業新天地。

劉香成發現人們的肢體語言和生活節奏都開始變得輕鬆,他開始持續拍攝普通中國人。

八十年代初全世界看到的有關中國的照片,60%都是他拍的

1978年12月,中美雙方發表建交公報,宣佈從1979年1月1日起,兩國互相承認並建立外交關係。

這是中美兩國關係的里程碑,也是中國改革開放的標誌性事件。它的影響,很快就從報紙頭版的文字,走進老百姓的日常生活。

建交公報發佈後的第三天,可口可樂宣佈進軍中國市場,成為改革開放後第一家進入中國的外企。

當時,北京人主要喝一種叫“北冰洋”的汽水,儘管可口可樂定價是“北冰洋”的三倍,還是有不少人對這瓶棕色飲料充滿好奇。就像這個年輕人,他在嘗試新口味,更在嘗試新的生活方式。

八十年代初全世界看到的有關中國的照片,60%都是他拍的

天安門廣場上身穿軍大衣喝可樂的年輕人

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平凡細碎的日常節奏裡,蓬勃而生澀的活力開始跳動。

八十年代初全世界看到的有關中國的照片,60%都是他拍的

高考恢復後天安門廣場上熬夜備考的學生

八十年代初全世界看到的有關中國的照片,60%都是他拍的

中央音樂學院宿舍裡兩位美國音樂家的即興演奏會

八十年代初全世界看到的有關中國的照片,60%都是他拍的

為了省錢只租半身婚紗的夫妻

八十年代初全世界看到的有關中國的照片,60%都是他拍的

集體戴上蛤蟆鏡的青年

八十年代初全世界看到的有關中國的照片,60%都是他拍的

公園裡打破父母之命的戀人

劉香成記錄下了中國在改革開放之初的蛻變和萌動,還有中國人那顆渴望變化的心。

作為美聯社記者,劉香成之後又去了印度、斯里蘭卡、阿富汗、韓國、前蘇聯等國家,用鏡頭追隨炮火,定格歷史瞬間。

1991年,劉香成拍下這張戈爾巴喬夫合上演講稿的照片,記錄了一個時代的落幕,也憑此獲得新聞界最高獎項:普利策現場新聞攝影獎。

八十年代初全世界看到的有關中國的照片,60%都是他拍的

戈爾巴喬夫宣佈辭職

職業生涯到達高光時刻,劉香成又想中國了。

1999年9月27日,《財富》全球論壇在上海舉行。《財富》是美國時代華納集團旗下雜誌。時任時代華納駐中國總代表的劉香成,深度參與了論壇籌備。

這場世紀之交的思想激盪,也像是一場奇妙的開場白,拉開新世紀更多的蕩氣迴腸:2001年中國入世;2008年北京奧運;2010年上海世博會。

雖然放下了手中的相機,劉香成依然在關注中國,關心中國。他先後出版了《中國夢》、《上海,一座偉大城市的肖像》等攝影作品集。

2015年,他在黃浦江西岸開創了上海攝影藝術中心。

八十年代初全世界看到的有關中國的照片,60%都是他拍的

上海攝影藝術中心

在我們的故事裡,劉香成和他的作品有意無意地扮演了時間線的角色。

60年代,他目睹三年自然災害,之後去香港唸書;70年代,他身在美國,親歷中美關係從回暖到建交;八九十年代,他來到中國,見證改革開放帶給這片土地的翻天覆地的變化;新世紀之交,他選擇定居中國。

他的多元經歷,註定了他對中國的情感也很複雜。在遊歷過世界,見證過上世紀最後25年幾乎所有的風雲變幻後,他選擇回到中國,在上海安家。劉香成說,走過越多地方,越是發現,人心之同,遠甚於異。

八十年代初全世界看到的有關中國的照片,60%都是他拍的

(文中攝影作品由劉香成先生提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