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以前 也有鍾南山李蘭娟一樣的國士挽救中國 鼠疫鬥士伍連德

伍連德,祖籍廣東,1879年出生於馬來西亞。醫學博士,中國衛生防疫檢疫創始人,中國現代醫學、微生物學、流行病學、醫學教育和醫學史等領域的先驅,中華醫學會首任會長,是華人世界的第一位諾貝爾獎候選人。

百年以前 也有鍾南山李蘭娟一樣的國士挽救中國 鼠疫鬥士伍連德

1910年滿洲鼠疫,死亡人數高達六萬,不僅橫掃東北平原,而且波及河北、山東等地。

在哈爾濱,伍連德的判斷,以這樣一種方式一一得到證實,他的很多建議舉措得到了政府積極支持和實施,公共衛生也第一次引起了各級政府的重視。

吉林省發出佈告,各關檢疫分所於城甕內設機器藥水,見人消毒;在鐵嶺,政府向當地民眾發放了大量的呼吸囊,勒令人民都帶上呼吸囊,由巡警上街巡視稽查,如有不遵視者,依照違警論罪,屠宰行業必須每天消毒一次,內臟必須當場清洗乾淨,裝在專用的密封箱子裡,不準暴露在外,工作人員必須穿白色的衣服。

天津衛生局發佈緊急告示,信息羅列有喝開水、吃熟食,注意生活衛生等10多條預防措施。

北京發出告示,戶內戶外都要用石灰鋪設,所有店鋪內工作人員用的抹布、衣服每天更換3次;如發現隨地大小便、不遵守公共衛生的,罰款5至30元。

即便過去了一個世紀,當時採取的這些防疫措施,也堪稱科學。

但令伍連德感到困惑的是,在各種防疫措施全面開展後的一段時間,疫情不但沒有得到遏制,反而卻愈演愈烈。

隔離、消毒、阻斷交通,能做的事情都做了,為什麼疫情卻一天比一天嚴重;此時的伍連德壓力巨大,他一次一次細細思忖著,自己建立的這套防禦系統中,是否還存在著漏洞,還有什麼地方沒有考慮到?

有一天,他被眼前的一幕驚呆了,久久佇立在那兒,屍橫遍野,一排排棺木、屍體,露天停放,綿延數百米;正是這人間煉獄的一幕,讓他冥思苦想不得其解的答案得以揭曉;必須儘快將這些屍體處理掉,伍連德第一時間找來抬埋隊,讓他們趕緊挖坑埋掉屍體;然而當時的哈爾濱,氣溫至少在零下三十度,這樣的氣溫狀況,別說挖深坑,就算挖一個淺洞都特別困難,當時的工業機械可沒有如今這般發達,只能人工一鋤一鏟地掘。所以用傳統的土葬方式只能等到春天,大地解凍以後才能進行;伍連德再次犯難,如果那樣,恐怕死於鼠疫的人還要成倍增長。

百年以前 也有鍾南山李蘭娟一樣的國士挽救中國 鼠疫鬥士伍連德

伍連德左思右想,可以阻斷鼠疫病毒通過屍體傳播,只有兩種方法,一個是深埋,另一個便是國外常見的有效辦法——焚燒屍體;這個念頭在他腦海出現,連他自己都為之一顫,他知道中國人歷來奉行入土為安的習俗,在傳統觀念下,焚屍簡直不敢想象,即便是在國外生活過的伍連德也不敢貿然挑戰中國人的倫理觀念,他思來想去,唯有上書朝廷請皇帝下一道聖旨,才能平復民間的反對,攝政王知道後大怒,“你為了燒屍體讓我專門下一道聖旨,這不是要貽笑天下嗎”,施肇基卻說,“臣以為這是功在千秋,開創一代新風氣,流芳百世的行為,攝政王在這樣的緊要關頭若能當機立斷力挽狂瀾,必能成為大清中興之君”。就這樣伍連德被批准可以焚燒屍體以絕鼠疫傳播。不久,鼠疫死亡人數不斷減少,至第二年春天,東三省防疫成功,擔任防疫總指揮的伍連德名揚四海,參加了由十二個國家組成的鼠疫專家研討會。

伍連德獲攝政王召見,得雙龍勳章,賞醫科進士。

此後數十年間,伍連德負責防控了1917年、1920年鼠疫,並在第一次的成功經驗推動下,將死亡人數降低到更少。

百年以前 也有鍾南山李蘭娟一樣的國士挽救中國 鼠疫鬥士伍連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