瘟疫始於大雪,生於小寒,弱於雨水,衰於驚蟄,古人咋知道的?

古人認為“瘟疫始於大雪,發於冬至,生於小寒,長於大寒,弱於雨水,衰於驚蟄”還是有一定道理的。

通常情況下病毒怕熱不怕冷,比如剛解放後,打針筒都是共用的,那時候消毒就是在熱水裡煮一下就完事了。

直到現在最簡單的消毒辦法就是加熱,我們喝開水就是這個道理;我們用的疫苗都是冷藏在冰櫃裡,目的就是保存菌苗兒的活力。

瘟疫始於大雪,生於小寒,弱於雨水,衰於驚蟄,古人咋知道的?

我們都知道蝙蝠身上帶有1000多種病毒,由於它本身具有特殊的功能,所以蝙蝠並不發病。

但它一般居住在寒冷的山洞裡,常年不見日頭,並且是在晚上出來活動,這是因為病毒已和蝙蝠成為一體,病毒支配了蝙蝠的行動,這叫做“宿主共生”。

回到話題,一年四季中,大雪時節天氣轉冷,病毒開始變得活躍,隨著天氣越來越冷,它就會變得越來越活躍,進而達到巔峰狀態。

而到了春暖花開的驚蟄、雨水時節,隨著天氣一天天變暖,衰減的病毒就會變得越來越弱。

瘟疫始於大雪,生於小寒,弱於雨水,衰於驚蟄,古人咋知道的?

從大雪到驚蟄差不多四個月,病毒呈一種拋物線的狀態落下,再經過兩個月的掃尾,也就是經過半年的時間,病毒就會徹底消失。

古代發生瘟疫後,朝廷也沒有更好的辦法,唯一的辦法就是逃離。

在沒有辦法治療的情況下,有些瘟疫到天熱時就突然消失了,不過並沒有絕跡,古代最短經過兩三年,最長不超過7年就會再次爆發。

由於古代戰爭殺戮等原因,造成了環境的汙染,人為加劇了瘟疫的爆發。

到了近代,由於官方採取了正確的滅疫方法,一般瘟疫發生半年後會突然消失。

瘟疫始於大雪,生於小寒,弱於雨水,衰於驚蟄,古人咋知道的?

這樣的例子並不鮮見,比如清末時期的東北鼠疫,這次瘟疫發生在1910年的11月9日,這一天是立冬後的第2天。

瘟疫的首發地在傅家甸,也就是現在的哈爾濱道外區。當時的醫學博士伍連德敏銳地發現這場瘟疫不同於以往的鼠疫。

經過深入解剖和分析,這是從來沒發生過的“肺鼠疫”,原來是東北獵人吃旱獺肉感染了病毒。

這是一種新型病毒,它無需通過動物媒介比如跳蚤來傳播,而是通過呼吸之間的飛沫來傳染的,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人傳人。

鑑於這種情況,當務之急就是把病人和健康人隔離開。

瘟疫始於大雪,生於小寒,弱於雨水,衰於驚蟄,古人咋知道的?

伍連德首次發明了口罩,當然這種口罩很粗糙,也就是雙層紗布裡面兒裹著一塊吸水藥棉。

然後改變人們土葬的傳統辦法,通過焚燒病人的屍體來消滅病毒。

經過一系列有效預防措施和強有力的滅疫行動,到1911年3月1日,傅家甸疫情爆發區死亡人數最終歸零。

過了一個月後,分佈在東北各地的鼠疫全部被消滅,疫情徹底解除。

前後經歷了半年的時間。

17年前,即2002年的非典疫情,發生在12月期間,首例病人黃杏初感染了病毒,事後確診是新型病毒SARS,事後查明是廣東人吃果子狸感染了這種病毒,是通過飛沫傳染的。

瘟疫始於大雪,生於小寒,弱於雨水,衰於驚蟄,古人咋知道的?

疫情爆發這一天正好是大雪節氣,經過半年的時間,疫情也是以一種拋物線的形式而消失,2003年6月疫情結束。

Sars病毒也是在半年後突然消失的,早在東北傅家甸疫情結束後,伍連德曾預言,這種病毒幾年後還會捲土重來,果然如此,東北後來又發生了一次鼠疫。

瘟疫始於大雪,生於小寒,弱於雨水,衰於驚蟄,古人咋知道的?

去年武漢發生的新冠肺炎疫情,時間也是在12月初,按照規律來說,武漢疫情結束不會超過6月份。

鍾南山院士說拐點將出現在4月份,也就是說,病毒在“愚人節”(4月1號)前進入衰亡期,能否按照這個規律發展,讓我們祈禱和拭目以待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