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臨終之前,為什麼要把徐茂公流放到外地?

歷史的荒野


徐世勣(徐懋功)是李世民非常寵愛的人,他雖然並不像長孫無忌、房玄齡那樣,是李世民的嫡系,而是半路從李密那裡投奔到李世民手下的。但是李世民對他非常信任,從來沒有打擊過他。他也在李世民的手下立下了汗馬功勞,最後被封為英國公,賜姓“李”,列入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徐世勣)

然而,這樣一個備受李世民青睞的大臣,在李世民病重即將去世的時候,李世民卻突然把徐世勣貶謫到邊遠的疊州(今天甘肅地區)擔任都督。李世民為什麼會做出這樣的舉動呢?

徐世勣確實是李世民非常信任和寵愛的人。李世民之所以信任和寵愛徐世勣,除了因為徐世勣足智多謀,能征善戰以外,還因為李世民認為徐世勣是一個“純臣”。

李世民為什麼會認為徐世勣是個“純臣”呢?

這件事,可以把他拿來和單雄信對比分析。

當初,徐世勣和單雄信都是翟讓的心腹大將。後來,李密奪權,誅殺翟讓。當時徐世勣積極反抗,被李密的手下殺傷。而單雄信卻當即跪下來,表示投降李密。後來,李密被王世充打敗,徐世勣逃掉,前往投奔李淵、李世民,而單雄信卻又一次投降敵人王世充。

當然了,這樣的履歷,還不至於被李淵、李世民認為是“純臣”。他們認定徐世勣是“純臣”,還緣於另一件事。

徐世勣在投降李淵、李世民後,按照一般的規矩,他應該把原先李密以及自己手下的土地、百姓及財物列一個清單,上表給李淵、李世民,表達歸順之意。但是他卻並沒有這樣做,而是隻把財物清單給了李密,讓李密上報。他認為,李密才是瓦崗寨之主,這些東西應該是李密的,得李密自己去報,他不能搶這個功勞。

當李淵、李世民知道這件事後,非常感動,覺得徐世勣不忘舊主,心地純淨。

而李世民在獲得單雄信後,雖然包括徐世勣在內的很多人,都勸李世民不要殺單雄信,但是李世民卻一定要殺他。就是因為李世民認為單雄信這樣的人,是不可靠的。

(單雄信)

徐世勣投奔了李世民後,先是跟隨李世民南征北戰,實現了全國的統一。接著又率軍平定突厥之亂,守衛邊疆十六年。貞觀十五年(641年),徐世勣被李世民調回京城,擔任兵部尚書。還未上任,又遇到突厥薛延陀軍叛亂。於是徐世勣重新返回邊關,攻打薛延陀軍,斬首三千,俘獲俘虜五萬多人,戰馬一萬五千多匹,獲得大勝。

此後,高句麗在東邊鬧事。當初李世民想要征討高句麗,但是魏徵反對,李世民只好作罷。魏徵去世後,徐世勣主張積極討伐,認為只有滅掉高句麗,才能確保大唐的長治久安。

李世民聽從了徐世勣的建議,親征高句麗。不過,李世民這一趟,雖然取得了不小的勝利,但是自身的損失也不小。李世民自己相當不滿意,說:“魏徵若在,吾有此行邪!”意思是說,如果魏徵活著的話,我就不會做這件勞而無功的事情了。

積極動員李世民征討高句麗的,是徐世勣。那麼,是不是因為徐世勣動員李世民征討高句麗,最終又沒有滅掉高句麗,李世民遷怒於徐世勣,才貶謫他的呢?

顯然不是的。徐世勣隨李世民征討高句麗回國後,李世民對他相當重視,再一次把他提拔為太常卿,同中書門下三品。接著,又提拔為太子詹事,讓他輔佐太子李治,可見,李世民對他是很信任的。

(李世民)

那麼,為什麼李世民在病重去世前,卻還要貶謫他呢?

《舊唐書》裡記載了一段話。李世民在去世前,把李治召到病榻前,對他說:“汝於李勣無恩,我今將責出之。我死後,汝當授以僕射,即荷汝恩,必致其死力。”也就是說,你對徐世勣沒有恩惠,我先把他貶謫出去,你上臺後,再把他提拔回來。這樣,他就會死心塌地跟隨你了。

果然,李世民去世後,李治當即把徐世勣提拔回來,先擔任同中書門下,接著,迅速拜為尚書左僕射,這已經是首席宰相了。

徐世勣果然對李治忠心耿耿,後來他再次率軍征討高句麗,直到滅掉高句麗,為大唐的安定,立下了汗馬功勞。

由此可見。李世民雖然很信任徐世勣,卻還是要對他實施帝王心術。這種所謂的“馭臣之術”,顯然是缺乏肝膽相照的。徐世勣是“純臣”,可惜李世民不是“純君”啊……

(參考資料:《舊唐書》《資治通鑑》)


張生全精彩歷史


《隋唐演義》中的徐茂公是個神奇的老道軍師。

就像諸葛亮、劉伯溫的角色一樣,抬頭看看星星能預測明日天氣,掐一掐手指能預知未來,甩一甩浮塵能呼風喚雨。


其實,真實的徐茂公既不是軍師,也不是道士,而是一員猛將,就像秦瓊、李靖、程咬金一樣,提把斧頭、輪著長劍,帶著一幫弟兄衝鋒陷陣、浴血沙場。

識時務者為俊傑,大丈夫應順天應命,徐茂公就是個識時務的人,他一生遇到了好幾次岔路口,然而每次他都選對了路。

徐茂公17歲時加入瓦崗軍。瓦崗軍的組成,或者是飢寒交迫的流民,或者是浪跡天涯的亡命之徒。


大凡有個活路,誰願意把頭拴在褲腰帶上玩命啊!然而徐茂公卻不同,他家境富裕,生活優渥,是個名副其實的“富二代”。

他之所以參加“暴動”,不為別的,只為實現人生價值,他認為既然生逢亂世,就要做亂世之英雄,就要投入轟轟烈烈的鬥爭之中,做時代的弄潮兒。

最初的瓦崗軍和梁山好漢差不多,他們既不靠種地,也不靠經商,而是靠搶。他們不生產糧食,他們只做糧食的搬運工—把百姓的糧食搬到山寨中。


可是問題來了,山寨離老家太近了,有時候出去劫個財,順便再劫個色啥的,很容易劫到七大姑八大姨,或者表姐姨妹。

“哎呀媽呀,這不是俺村的趙四嗎?你咋幹這缺德事了?我是你二嬸,你不認得我啦!你個癟犢子玩意兒。快把衣服還給我!”

好尷尬呀!

人家兔子還不吃窩邊草呢!後來,在徐茂公的建議之下,瓦崗寨遷到了汴水,這下子人生地不熟的,“幹壞事”方便多了,再也不用擔心劫色劫到二嬸了!


徐茂公最初跟著翟讓幹,後來翟讓和李密鬧家包子,徐茂公又站到了李密這邊;再後來,李密被王世充幹敗之後,徐茂公又投奔了李世民。

跟了李世民之後,徐茂公這才開始了開掛的人生,兩次擊敗薛延陀,破了東突厥,滅了高句麗,戰功赫赫,名揚千古。

因戰功,他成功入選了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第二十三位,力壓排在二十四位的秦瓊,同時還榮封英國公,獲賜國姓“李”,所以,徐茂公又名“李勣”,“李世勣”。

李世民對徐茂公算是皇恩浩蕩了。

有一次,徐茂公生病了,神醫說把鬍鬚燒成灰喝下去可以醫治此病,李世民聽說此事之後,二話不說就把鬍子剪掉了,讓太監拿給了徐茂公。徐茂公感動的一塌糊塗,這病不好也得“裝好”啊,這可是“龍鬚”啊。

PS:庸醫,絕對是庸醫,害徐茂公喝了好幾頓鬍子湯,肯定夠味了!


然而,李世民臨死之前,卻著實“坑”了徐茂公一把,他把徐茂公貶到了遙遠的邊關“受罪”。

李世民為何這樣對待功臣呢?學劉邦嗎?

不是的,李世民此舉大有深意。李世民彌留之際,對兒子李治道出了原委:“汝於李勣無恩,我今將責出之。我死後,汝當授以僕射,即荷汝恩,必致其死力。”

意思是他擔心徐茂公不能盡心輔佐李治,於是故意把徐茂公貶到地方,待李世民死後,李治再將徐茂公從地方調到京城,如此以來,徐茂公必將感恩戴德,盡心輔佐。

李世民真是煞費苦心啊!


一半秋色


李世民是雄才大略的帝王,對於徐茂公(後賜為李姓,改名李勣)之縱橫捭闔、運籌帷幄的能力一清二楚,之所以在臨終前把個開國元勳外放偏遠的地方,去鬼不生蛋的疊州做都督並非心血來湖,是深思熟慮後的舉動。


李世民在深知自己來日無多時,為兒子鋪路;他先做惡人,讓開國元勳李勣到山高皇帝遠的淒涼之地去任職,人為地增加他的不如意;待自己去世後,再讓初登大寶、繼承皇位的兒子施恩於李勣,把他調回中央,委以重任;如此,李勣必對兒子感恩戴德,會繼續忠誠李氏王朝,發揮他過人的智慧,幫助兒子鞏固、守護李氏江山;真可謂機關算盡、用心良苦。

當然,這裡有伏筆,唐太宗李世民有此打算:如果德高望重,權勢熏天的李勣不服從調動,就以此為把柄,趁自己還活在世上,羅列罪名殺了他,為兒子清除隱患;畢竟,久經沙場、能戰慣戰、運籌帷幄的李勣非等閒之輩,如果自己殯天了,怯懦的兒子不一定能鎮得住他!



李勣接到外調的通知後,根本沒有回家與親人告別,毫不猶豫,立即騎馬踏上了風沙彌漫的旅程;對於父子演譯的雙簧鬧劇他心知肚明,這政治家的雕蟲小技他早了然於心、司空見慣了;因而他不動聲色,馬不停蹄地立赴外任;而就在到達疊州的路途中,傳來了太宗駕崩的消息;隨即新任君主唐高宗李治一紙調令又讓他回還中央任職,依然,他毫無怨言,調轉馬頭回到了長安;但內心己洶湧澎湃,這唐太宗父子的表演徹底涼了三朝元老的心,只是“宰相肚裡能撐船”,他絲毫沒表現出來!



忍辱負重,委屈求全是他的個性,辯風識向、審時度勢是他的特長,後來,他在武則天上位皇后時,以政治家的智慧報了一箭之仇,這是後話!


希望星晨58298869


徐茂公歸順李淵

在隋朝末年,徐茂公跟隨李密。

後來,李密投降李淵。

李密投降之前,徐茂公該如何做?

一是可以繼續拉隊伍,自立為王。二是可以尋找優秀的主子,比如陳友諒等。三是跟著曾經的主人,投降李淵。


茂公選擇跟著曾經的主人李密投降李淵。

如何投降,雖然在常人看來,直接接觸上層領導,可能進步的空間最大。

但茂公反其道而行之,先溝通了李密,讓他代為表達。

聰明之舉,一舉兩得。這樣茂公還是李密的人,讓李淵也對自己高看一眼,忠心,戀舊,值得信任。



徐茂公對主忠心

徐茂公的對主忠心體現在兩方面:

一是對李密忠心。二是對李唐忠心。

1、對李密的忠誠,開始跟著李密戰鬥李密投降,他也隨之。

但是,李密降唐又反唐,終被殺。


對李密的犯糊塗,徐茂公非常心疼。對李密,此時很多人都是能遠之則遠之。

雖然李密做此事,徐茂公不敢苟同,但是為曾經的情誼,茂公葬了李密。

李淵對他的忠義之舉大加讚賞,增了彩。


2、徐茂公緣何被外放。

茂公是三朝元老,是功臣。跟隨李淵建立唐王朝的年代,南征北戰,立下了赫赫戰功。

但是李世民作為一代君主,考慮的肯定更長遠,把徐茂公外放,且是偏遠的地方,去任疊州都督。



李世民此舉何為?

茂公一點也沒有猶豫,甚至家都沒有回,立即去赴任了。

徐茂公何等聰明,他全都明白。


否則,徐茂公憑什麼死心塌地地效忠於李治?李世民自己就先做一個壞人,然後讓兒子做好人:把徐茂公再升官,調回朝廷。

不得不說,用心良苦。

不得不服,徐茂公是聰明絕頂,完全領會主子的意思。


徐茂公最會審時度勢

果然,父子倆的雙簧演的不錯。

這在李治想冊立武則天為後一事上,得到了體現。

但李治的提議遭到了群臣的反對。至於原因,大家都明白,老百姓也知道,確實是有悖於人倫。




茂公知道這無法違拗,做不好還有可能被殺頭,甚至滅族。

這是陛下的家事,何須問外人?

茂公此語,給李治吃了定心丸。

我想,因此事,李治感激他,武則天更感激他。


徐茂公死後被打擾

徐茂公一生謹慎,終於安全著陸,死後被陪葬昭陵。

據說,徐茂公能掐會算,懂天文地理,曾對家人說以後會毀在孫子徐敬業的手裡。

不幸被言中,在武則天取代李唐,篡權當政,建立大周之際。毛頭小子徐敬業造反,不久失敗,家族慘遭被滅。



武氏連死人都不放過,他對茂公,欲挫骨揚灰,以洩心頭之恨。

後世流傳,有兩種說法,一是推倒了茂公墓碑,砸了棺材,甚至鞭打屍體。二是徐茂公早料到自己死後有此劫難,所以陪葬在昭陵的只是他的一個衣冠冢,裡面只有衣服和十幾個木頭人。

總之,李世民此舉值得理解。


歷史漫談君


小編知道,如果不做噴子,只是闡明史實,不可能有多少關注,評論和點贊。但是小編不在乎,哪怕一個也沒有,我也只寫史實,以及基於史實的觀點。

唐太宗,李世民,“千古一帝”,“帝王之心術”,“權謀”玩到了極致,在歷史上“不殺功臣”著稱。

唐太宗與宋朝趙匡胤都以不殺功臣著名,但是宋太祖趙匡胤是“杯酒釋兵權”,他怕手下大將造反,重演“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大宋江山不保。因此他用良田,美宅,金錢,美女讓他們交出軍權,享受餘生。

趙匡胤此舉,讓宋朝“重文輕武”,導致武將得不到重用,“缺鈣”,空有石守信,楊業,狄青,岳飛,韓世忠等名將。面對外族入侵,卻只有納歲幣(賠款),割地。後來被趕到江南一隅,被蒙古鐵騎所滅。

而李世民不僅用金錢,美女籠絡他們,而且仍然敢用重要的職位重用他們。

他非常的自信自己的膽識和信任,一定足以降服他們,讓他們死心塌地,為己所用。

歷史上秦瓊,程咬金就是看中他這一點棄王世充而投奔於他。

尉遲恭本來系一個降將。他投誠時眾將都認為他是迫於唐軍武力,並非真心,都建議李世民把他一刀砍了,以免他復叛。

只有李世民不信,而且故意摒退眾將,賜予他大包金銀,說什麼現在反賊勢大,我李世民尚且難以自保,將軍若真回舊主身邊,這是我賜給你的盤纏。

結果,把尉遲敬德感動得,差點跪了。

後來,就上演了“單騎救主”,打敗劉武周等重要戲份。

李世民不要說漢將,就連胡人的將領都敢收服重用,為李唐出力。

李勣,原名徐勣,字茂功。為人特別忠義,且文武雙全,具智謀。

李密因降而復叛,事敗被誅。只有李勣要求為他收葬,併為他舉哀。

而且,他不願介入李唐“家事”,“玄武門事變”他沒有站隊,只想做一個職業軍人。

但是李世民並未因此打壓他,打突厥胡人李勣和李靖一樣,仍是一路統帥,立下了不世的功勳,“青史”留名。

李世民死前,為何要要他貶出京城,恐怕這個又是李世民的“帝王權謀”。

也就是他故意裝“老糊塗”,把李勣貶到一個邊遠的“疊州”都督,然後讓李治把他召回京城,授以高官,讓李勣忠於李治。

事實上,李世民也贏了。李勣在唐太宗死後,就被唐高宗召回京城,賜尚書右僕射(丞相)的職位。後來更是乘朝鮮內訌輔佐唐高宗征服了高麗。



南雷霆峰


徐茂公的民間地位

我爸年輕時在鄉間,也沒有多少系統正經的書來看,那些演義繡像類小說就是他的主要精神食糧。

《隋唐演義》就是他看過的其中一類。其中的徐茂公簡直是他的偶像。

老爸是上世紀五十年代生人,上過高中,在當時鄉里算是鳳毛麟角的知識分子。

然而他終究還是沒有幹出“事業”來,他的一腔熱忱與遺憾,投射到了知識分子的代表、隋唐英雄之一徐茂公身上。



老爸眼中的成功知識分子徐茂公,即徐世勣、李世勣,字懋功,曹州離狐(今山東省菏澤市東明縣)人。唐朝初年名將。

演義小說中通常把徐懋公簡作徐茂公,並且把他塑造為智力出眾的文士。這種形象得到了很多知識分子的喜歡,譬如我爸。

歷史上的李勣

歷史上的徐茂公早年投身瓦崗軍,後隨李密降唐。一生歷事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深得朝廷信任和重任。他隨唐太宗李世民平定四方,兩擊薛延陀,平定磧北。後又大破東突厥、高句麗,成為唐朝開疆拓土的主要戰將之一。他出將入相,功勳卓著,被朝廷倚為干城,為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他不僅僅是個文人喜歡的智多星,他文武雙全,深得李世民寵信,還賜他李姓,因此,他也喚作李勣。

關於被貶逐說

在太宗末年,李勣已經是朝廷重臣。李世民擔心新君對其官職地位加無可加,無法施恩籠心。

於是,李世民生前即把李勣放到疊州去當都督。

外放朝廷重臣,等同於貶職了。但李勣的表現更妙,他接到通知後,既不辯解,也不問因,連家也沒回,直接赴任去了。

高宗李治上任當月,即召回這位肱股之臣,召他入朝拜洛州刺史。接著又加封開府儀同三司,命李勣任同中書門下,參與執掌機要事務。同年,冊拜為尚書左僕射。算是繼承了父親的政治遺產。

李勣的政治手腕

當初李勣得到出京通知後的表現,證明他是深諳上位者心思的。

後面李治強立武則天時,這位成熟的政治家明瞭帝王心思,知曉他是藉此擺脫長孫氏的掌控,因此在高宗詢問他意見時,他答了一句載入史冊的話:

此陛下家事,無須問外人(《新唐書·卷九十三·列傳第十八》)

李勣傑出的才能和他政治敏銳相得益彰,令他自民間而立朝廷,終身不衰。


錢多多讀文史


像李世民這樣的厲害角色,往往精通於帝王馭臣之術,先打一棒子,試探一下臣下的忠誠度,再給顆甜棗,讓臣下感激涕零。李世民這一招,是自己打棒子,兒子給棗,為的是讓徐茂公對李治死心塌地效勞。

這件事發生在貞觀二十三年,李世民病重期間,他突然下旨,讓徐茂公出任疊州都督。疊州在今天的甘肅,西北荒涼之地。都督是地方軍事長官,有作戰指揮權,沒有調兵權。前一年,徐茂公被任命為太常卿,太子詹事,同中書門下三品,即宰相。

從當朝宰相,到地方軍事長官,落差顯而易見,尤其此時徐茂公已經功成名就,年近六十。雖然不像題幹說的那樣是“流放”,被貶是顯而易見的。

李世民這麼做,並非徐茂公犯了什麼錯,《舊唐書·列傳第十七》記載:

二十三年,太宗寢疾,謂高宗曰:“汝於李勣無恩,我今將責出之。我死後,汝當授以僕射,即荷汝恩,必致其死力。”乃出為疊州都督。

李勣即徐茂公,高祖李淵賜他姓李,更名為李世勣,李世民登基後,為了避諱,再次更名為李勣。

李世民認為,李治對徐茂公沒有恩惠,將來的忠心會大大折扣。所以,他決定給徐茂公一棒子,再由李治施恩,提升他為“僕射”,徐茂公必定效死力!

同中書名下三品,是三把手宰相,排在中書令和僕射之後,假如李治直接任命徐茂公為僕射,等於給了他李世民都沒有給過得榮耀!

李世民不愧為千古名君,儒法兩道玩得如火純情!其實,李世民對徐茂公是有一個基本判斷的,他曾經說:“朕求群臣可托幼孤者,無以逾公,公往不負李密,豈負朕哉!”

在李世民的心目中,徐茂公是託孤第一人選!即便如此,他還是要給兒子的未來,加上一道雙保險,可憐天下父母心吶!

其實,徐茂公未嘗沒有看透李世民的用心。只是他恐怕沒料到,李治即位後,除了讓他開府儀同三司外,還授予尚書左僕射,策拜司空。

從此,徐茂公對李治表現出一百二十分的忠誠度,甚至在扶立武則天為皇后一事上,不惜被後世留下罵名,堅決力挺李治。

徐茂公晚年,不顧身體狀況,毅然領兵出征高句麗,歷時兩年,滅了高句麗。回國後的第二年,七十六歲的徐茂公就病逝了!

徐茂公去世後,李治悲痛萬分,下令輟朝七日,由太子李弘親自送葬,陪葬昭陵!只是徐茂公沒想到,十五年後,由於他的孫子徐敬業起兵反武,武則天下令掘了他的墳墓,砍了他的棺材,奪了他的封號,甚至連李姓也被剝奪!

不知道徐茂公在地下,會不會後悔當初力挺武則天封后的舉動!


尋根拜祖


中國歷史就是帝王和權臣掰手腕的過程,皇上一方面委任權臣官職,以便驅使他們為自己效力。一方面又擔心無法掌控他們,於是玩陰謀耍手腕,期間充滿了“厚黑學”。

貞觀二十三年(649年)七月,唐太宗李世民在臨死前,和兒子李治唱了一出雙簧戲,爺倆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玩”了徐茂公一把。

李世民考慮自己不久於人世,主動選擇了白臉,把紅臉這個角色留給了兒子李治。

李世民在臨終前,把開國元勳徐茂公流放到了外地,李世民為何要懲罰徐茂公呢?老徐犯了什麼錯誤了?欲知詳情還得從頭說起。

徐茂公是《隋唐演義》書中的人物,他所對應的原型是唐初名將徐世勣,字懋公。


徐世勣因功被李淵賜“李”姓,後避諱李世民中的“世”字,改名為李勣。

再後來他的孫子徐敬業起兵反武則天,失敗被誅滅三族,武則天一怒之下把死去多年的徐世勣挫骨揚灰,並追奪其“李”姓,恢復“徐”姓,當然這都是在李世民和李治死後的事了。

真實歷史上的徐世勣可不是牛鼻子老道。

史書記載徐家本是山東曹州(今山東菏澤東明縣)的富豪,【家多僮僕,積粟萬石】,徐家父子好善樂施卻是事實。

徐世勣18歲時初投瓦崗山李密,後瓦崗軍失敗歸順了李唐,從此跟定了李淵。

徐世勣足智多謀勇猛善戰,很快成了李淵的股肱之臣,李淵稱其為“純臣”。後被李淵加封為黎陽總管、上柱國、功封萊國公。

徐世勣在征討各地亂軍中,緊跟李淵的二皇子李世民,唯李二馬首是瞻,在戰爭中和李世民結下了深厚友誼,並被李二賞識。

在玄武門之變時,徐支持李世民上位,並積極備戰,秣馬厲兵。政變成功後,成為了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李世民稱帝后,他和大唐名將李靖一起開疆拓土,東擋西殺。尤其在滅突厥,滅高句麗戰役中,“一人滅一國”,其功績彪炳史冊。

李世民對他厚待有加,封其為太常卿,太子太傅等官職,可謂權傾一時、風光無兩。

徐世勣乃兩朝元老,位高權重。

在李世民51歲時,突患“火疾”,煩躁怕熱,御醫對此束手無策,為了養病,在驪山山頂修了一座翠微宮,李世民在含風殿養病。

有一天,李世民覺得自己將不久於人世,於是急忙召來兒子李治。他對兒子說:“我將不久於人世,你繼位後,徐世勣功高蓋世,你對他又沒有什麼恩惠,他對你沒有感恩之心。”

李世民喘了口氣,看著低著頭的兒子,繼續說道:“我打算把徐世勣流放到外地做官,等我死後,你馬上再派人把他召回,復任他原來的官職,並讓他執掌朝廷機事要務。”

此時李治明白了父親的意思,這分明是父親做白臉,讓自己做紅臉。

可憐天下父母心!李治含淚點了點頭。

這就是徐世勣沒有犯錯被流放為官的原因。可以說是爺倆合演了一出好戲。“一打一拉”讓徐世勣對新皇感恩不盡,更加死心塌地為李治效力。




秉燭讀春秋


史上有賢名的明君李世民,除了勵精圖治外,他的用人手腕水平也相當高超,比如要把女兒嫁給程咬金,召回在外的尉遲敬德說有人密告你謀反的話,試探大將反應,得到滿意答覆後便就坡下驢大打感情牌收攏人心。李承乾侯君集政變不遂後,李世民聽從褚遂良等的建議,不立李泰而立李治,朝中託給長孫無忌褚遂良輔政,但也埋下伏兵,就是徐茂公李勣。


隋唐演義等小說把徐茂公描繪得神出鬼沒,神機妙算,他的原型就是李勣,李是李淵賜姓,原姓徐,名世勣,字懋功,即茂功。(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早年隨老鄉翟讓起義,是瓦崗軍元老,李密奪權後臣服,翟讓死後領其舊部,李密一著不慎被王世充團滅,逃往長安投奔李淵。時徐茂功鎮守黎陽,李淵命人招降他,他卻把轄下兵士戶口錢糧全呈給長安的李密,這一舉動耐人尋味。反正因此李淵大為讚賞徐茂功的忠心,賜姓李,又避李世民的諱,史書記為李勣。此後南征北戰,東征西討,功勳卓著,成為李唐名將,手握兵權。


李世民既立李治,自然得為他搭建班子,就把李勣轉為太常卿,同中書門下三品,又拜太子詹事。第二年即貞觀二十三年649年,李世民病倒自知時日無多,叫來兒子李治說,以後你必須把李勣升為僕射,讓他受到你的恩惠而更加效忠你。但現在我把他貶到地方,你再提拔效果更好。於是下旨讓李勣出任疊州都督。一些野史還演繹出徐茂功受命即時啟程,連家也不回的話法,以此神話他,表現君臣過招,李世民奸,徐茂功更精。(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唐高宗李治即位後的第一個月,馬上按照李世民的吩咐,把徐茂功召回朝,拜為洛州刺史,又加開府儀同三司,令同中書門下,參掌機密。同一年,又再冊拜他為尚書左僕射,特許他騎小馬進出中書門下尚書三省。(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聖恩浩蕩,以此為極,徐茂功也不傻,知恩圖報,在李治武則天與關隴集團因立皇后的問題上,搞得雞飛狗跳時,在李治詢問中用了一句“此陛下家事,何必更問外人”,輕飄飄一句話,奠定武則天皇后之位,也讓長孫無忌為此忌憚不已,關隴集團逐步瓦解。

只是好景不長,李勣謀事老道,又有恩於帝后,生時備受敬重,死時李治為之痛哭,下令輟朝七日,封贈李勣為太尉、揚州大都督,賜諡號“貞武”。後武則天臨朝稱制,徐茂功長孫徐敬業在揚州起兵討伐,兵敗被殺,武則天於是追削李勣的官爵,將他掘墓砍棺,恢復本姓徐氏。直到中宗時才平反。


南方鵬


這都是套路,李世民的權謀御人之術而已。說白了,就是自己唱黑臉兒,給兒子李治鋪路,徐茂公本身沒什麼問題。俗話說的好:“可憐天下父母心。”兇狠歹毒的老虎尚且不食幼崽,更何況是有血有肉的人?

盛唐的開國君主李世民,為了一統山河造福百姓而誅兄弒弟,殺人無數,手上血債累累,刀下冤魂千萬!然而這樣一位猶如冰山般強大、冷酷的帝王,也有溫情的一面。 貞觀二十三年七月,驕陽似火,烈日炎炎。

驪山頂兒上的翠微宮之內,病重的李世民拖著最後一口氣,向繼承人李治交待最後的囑託。這對兒父子面對面、心貼心的促膝長談,從經濟民生,到家國天下,從政治制度,到帝王心術。

當話題落在滿朝文武身上的時候,李世民用十分嚴肅的語氣,提起了一個名字,徐世勣(徐茂公)。

徐世勣,又稱徐茂公。在小說《隋唐演義》中那可是未卜先知的神人啊,往前他可以與諸葛孔明比肩,往後劉伯溫也得叫聲前輩。無論是當年的瓦崗兄弟,還是後來的秦王集團,皆是以他為謀略為主。

而在歷史上,徐世勣同樣也是個厲害人物,他足智多謀、博古通今,胸懷輔佐仁主一統天下的雄心壯志。

徐世勣十八歲便投靠了瓦崗山的寨主李密,邁出了政治生涯的第一步。李密為人虛偽,貪圖享樂,是個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朽木之才,瓦崗山集團起義失敗後,徐世勣便跟隨一部分的瓦崗山舊將,投靠了李淵和李世民.

徐世勣是個“奇人”,上知天文地理,下知排兵佈陣,在徐世勣的輔佐下,李淵的軍隊屢戰屢勝,打得十八路諸侯王是聞風喪膽,潰不成軍。

李淵因此賜其姓李,其自此便改名為李世勣,也叫李勣。沒錯,徐茂公就是歷史上與魏國公李靖齊名的初唐名將李勣。論戰功,李世民一朝,唯他和李靖最盛,什麼尉遲恭、程咬金這些人還得往後排。他可不是什麼道士,而是一代名帥。

玄武門之變前,徐世勣是李世民的鐵桿支持者,正所謂“患難見真情”,在李世民最迷茫,最無助的時候,徐世勣盡全力幫助李世民奪權,與李世民建立了深厚的君臣之誼。李世民登基後,封徐世勣為英國公,加賜一品太子太保。

功成名就的徐世勣,並沒有沉溺於高官厚祿的生活之中,而是置身於軍營,與大唐名將李靖將軍北擊匈奴,南滅高句麗,為大唐的領土完整,和邊疆的長治久安,付出了半生的心血。

徐世勣位高權重,居功至偉,又是兩朝元老,李世民害怕自己過世之後,新君李治會壓不住徐世勣,於是便和李治說:“徐世勣功勳如山,又是兩朝元老,在朝中頗有威望,你二人沒有同僚之情,也沒有君臣之恩。朕思來想去,決定先將徐世勣降職發配到外地,待朕死後,你要立即派人把徐世勣召回長安,並且親自迎接他回城。一來,徐世勣感念你的恩德,必然會盡心盡力的輔佐你;二來,也給滿朝的老臣,吃上一顆定心丸。”

李治領會了李世民的用意,不禁淚如雨下。 “低手害人以克敵,高手救人以克敵”,李世民可謂是高手中的高手,發配徐茂公這一步棋,看似平平淡淡,實則一箭三雕。

第一,給自己的兒子鋪路。

第二,煞了徐茂公的銳氣。

第三,安定了滿朝老臣的心。

生前執掌天下,死後玩弄乾坤,李世民不愧為一世雄主,任憑徐茂公再怎麼聰明,也逃不過帝王的擺佈。

當然,其實這招並不是李世民的先例。三國時代的大牛人,一代影帝,魏武帝曹操他也幹過。眾所周知,這曹操是個收買人心的好手,當年為了迎許攸,連鞋都不要了。而對關羽,那更是近乎痴迷,奉為偶像。其在晚年,為何不稱帝?除了有一部分顧及名聲的原因在裡面以外,很大程度上就是為了兒子曹丕能夠順利接班。

當時他是魏王,地下的一眾魏臣都希望他稱帝,因為曹操稱帝他們便是開國之臣,光宗耀祖啊。之前他們再怎麼牛,大部分都還只是諸侯部曲,有官無爵,算不得大榮耀。

而曹操知道,他在屬下們心中地位已經足夠高了,而且已經臨近暮年,稱帝之後所帶來的恩奉對於自己並沒有實質性的好處。於是他就把機會讓給了兒子。曹丕接過大位,然後登基稱帝,底下的一干老臣全部都跟著晉升,感念其恩德,對於曹丕自然是更加的忠心。

帝王權術,一獎一懲,如是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