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防疫中派上了大用場的小口罩 具有多悠久歷史

在全球抗擊新冠肺炎病毒的今天,風行世界的防護用品是啥?無疑當屬小小的口罩。

口罩本是一種衛生用品。是指戴在口鼻部位用於過濾進入人體空氣的用具,以紗布或特殊紙品等製成。可過濾空氣中的微粒,阻隔飛沫、血液、體液、分泌物中病毒細菌的傳播。

在防疫中派上了大用場的小口罩 具有多悠久歷史

當代中國不僅是口罩生產大國,而且也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口罩或類似口罩用品的國家。

中國古時候,宮廷裡的人為了防止粉塵和口氣汙染,使用絲巾遮蓋口鼻,“掩口,恐氣觸人。”

意大利人馬可·波羅在他的《遊記》一書中,描述他生活在中國十七年的見聞。其中就有:“在元朝宮殿裡,獻食的人,皆用絹布蒙口鼻,俾其氣息,不觸飲食之物。”

可以推測,這種蒙遮口鼻的絹布,應當就是原始的口罩。

在歐洲,1897年3月,德國人美得奇介紹給人們一種用紗布包口鼻以防止細菌侵入的方法。以後,又有人據此做了一種六層紗布的口罩,縫在衣領上。用時可以翻過來罩住口鼻。

但是,這種口罩必須一直用手按住,極不方便。後來又有人想出了用帶子系在耳朵上,這就成了今天人們經常使用的口罩模式。

19世紀末,德國一位名叫萊德奇的醫生髮現,在動手術時呼吸或說話產生的飛沫,容易使病人的傷口感染。於是,他在手術時用一塊紗布矇住自己的口鼻,這樣果然使傷口感染率大大下降。由此,口罩就在醫務界流行開來。

在中國,口罩最早用於防疫病毒,始於1910年。

在防疫中派上了大用場的小口罩 具有多悠久歷史

這年冬季,一場瘟疫陡然在東北哈爾濱爆發,並以哈爾濱為中心迅速蔓延,短短4個月就蔓延到5省6市,死亡人數多達6萬以上。一時間屍骸遍野,舉世震驚。

時任清末北洋陸軍醫學院副監督的華僑醫生伍連德,領命抵達哈爾濱,以“東三省防疫全權總醫官”的身份組織防治。

在到達哈爾濱的第三天,為了徹底弄清疫情的來源,伍連德頂著封建壓力和被傳染風險,決定解剖死者屍體。

在當地一間貧民窟裡,伍連德進行了中國醫生的第一例人體解剖。經過實例分析出,哈爾濱流行的是肺鼠疫。主要通過人際呼吸飛沫傳播。這是科學史上,第一次提出鼠疫分類。

為了防止飛沫的人際傳染,伍連德專門設計了一種雙層紗布口罩,用於隔離病患,後來被稱作“伍氏口罩”。

在防疫中派上了大用場的小口罩 具有多悠久歷史

這種口罩的製作很簡單,採用藥店出售的普通外科紗布,每條紗布折成雙層,中間放置一層棉花,用時以中間有棉花處遮掩口鼻,兩端的上尾、下尾經耳朵上方縛結於腦後。

不久,伍連德又將縛帶簡化成兩條,如此自制的口罩,更加簡單實用。伍連德調動了大量人力物力,確保口罩源源不斷地供應給疫區,並且很快被民眾接受。

在伍連德的組織下,僅三個多月時間,就終結了這場鼠疫,拯救了無數生靈。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成功控制傳染病的成功實踐。

伍連德醫生功不可沒,他也因此獲得了諾貝爾獎的提名,成為走近諾貝爾獎的第一位華人。

20世紀初,口罩首次成為民眾生活保健的必備品。席捲全球的西班牙大流感奪走了近5000萬人生命,當時,所有相關國家的城市人群多是用口罩來抵禦病毒傳播。

20世紀中後期,口罩的大規模使用次數頻繁出現。載入史冊的歷次大傳染性疾病中,口罩在預防和阻斷病菌傳播方面,一直扮演著重要角色。

2003年抗擊“非典”,口罩的使用和普及達到新高。2009年,在繼2004年的“禽流感”之後,“甲型H1N1流感”讓戴口罩再一次疫區人群的日常習慣。

除了防範病毒疫情,在霧霾天和沙塵暴天氣裡出行,口罩也是人們的必備用品。

根據不同用途,口罩也分成多個種類,:有普通的紗布口罩;有醫用口罩,通常為一次性使用;有日用防護性口罩;有防塵口罩;還有防油煙口罩等等。

在防疫中派上了大用場的小口罩 具有多悠久歷史

據媒體報道,現今中國常規條件下具有一天生產2000萬隻以上口罩的能力,口罩產量佔全球產量的一半。為了應對我國和世界各地防疫抗病的需要,目前全國口罩日產量已經突破一億隻。

衷心感謝各位朋友閱覽《掌心春秋》,如果您喜歡,可點擊欄目右上角的提示“訂閱”或“關注”。我們共同賞析歷史趣聞,回憶歷史往事…(聲明:文中配圖均源於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