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阳工匠】刘诚:锲而不舍 金石为开

【城阳工匠】刘诚:锲而不舍 金石为开

【城阳工匠】刘诚:锲而不舍 金石为开


锲而不舍金石为开

刘诚,男,37岁,城阳区刘诚锲金画工作室三级装饰美工。先后获得“山东省残疾人致富能手”、“山东省自强模范”、“青岛市残疾人自强模范”、“青岛市残疾人创业之星”、“城阳区文明市民”等荣誉称号。

百折不挠,自强不息

刘诚是一名聋人,虽然身有残疾但不肯向命运低头,荣幸地被山东民间艺术大师辛泽容先生收为弟子,主攻锲金画,用自己聪明才智和勤劳的双手,在政府和残联组织的帮助与支持下,创办了刘诚锲金画工作室,摆脱了对家庭的依赖,自食其力,还带动两名残疾人一同创业。

【城阳工匠】刘诚:锲而不舍 金石为开

锲金画是金属錾刻艺术中的一个独特的门类,历史非常悠久,是已列入青岛市级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锲金画以刀代笔,在经过现代工艺材料处理后的金属板上作画,通过落刀的角度、轻重、深浅的不同,产生强烈的立体折光效果。“金属板硬度高,刻起来非常吃力,雕刻难度大,耗费时间长。木雕刻坏了还能想办法修改,锲金画不行,刻坏一个地方整幅画就废了。”在刻画的过程中,刘诚刻坏的板子不计其数。靠着扎实的美术功底和坚持不懈的努力,刘诚刻苦钻研锲金画创作。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了找到一把合手又耐用的刻刀,他跑遍了青岛所有的五金市场,“换过几百把刻刀,买回来都要自己磨完再用。很多刀具质量不好,刻几下就坏了。”回想起学习的日子,刘诚深感艺术创作的艰辛。

【城阳工匠】刘诚:锲而不舍 金石为开

传承古韵,继往开来

近十年来,刘诚的锲金艺术在承袭传统的基础上,力求出新,技艺不断长进,使锲金画作品有了质的飞跃,实现了作品思想内涵、艺术构思、表现手法上的突破,首创以浅刻表现中国画的浓、淡、干、湿之墨彩神韵,凸现勾、刮、扭、刻之刀锋的韵味,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个性。以体现画面中浓、淡,干,湿的线条和笔触;所谓内涵丰富,就是运用以上刀法去体现不同景物的丰富多彩的质感和情趣,开创了锲金画与中国传统写意画完美结合的先河。如刘诚与著名书法家缪九永先生合作的《梅兰竹菊四条屏》,就是通过各种刀法的灵活运用,达到布局和谐,层次清晰,景物生动,使画的意境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城阳工匠】刘诚:锲而不舍 金石为开

【城阳工匠】刘诚:锲而不舍 金石为开

【城阳工匠】刘诚:锲而不舍 金石为开

持之以恒,终绽光彩

功夫不负有心人,刘诚创作的作品多次在各类书、画展上获奖,并在国家级工艺美术博览会上获得金奖二个和银奖一个、省级金奖二个和银奖一个,得到广大客户的喜爱和艺术界权威专家的极高赞誉,取得青岛市人才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发的“工艺美术师”职称,获得首届“青岛市工美美术大师”荣誉称号,12幅作品获得知识产权维权证书。青岛电视台、城阳电视台、齐鲁晚报、青岛日报、半岛都市报等多家媒体专访报道。刘诚的锲金画作品《博爱》被中国残联选为中国残联的礼品,由张海迪主席转送李嘉诚先生,开创了锲金画肖像之先河。

【城阳工匠】刘诚:锲而不舍 金石为开

在非遗走进校园期间,刘诚教学生们学刻锲金画。2018年刘诚的锲金画作品《苏东坡词·赤壁怀古》入选上合青岛峰会齐风鲁韵展览。

每一条跋涉过来的路,都有它不得不这样跋涉的理由。刘诚一步一步地努力,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也回报了社会。他的目标就是将竭尽全力传承和发扬我国锲金画艺术,为发展我国的工艺美术事业、为文化青岛的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使自己成长为一名工艺美术大师,为残疾人事业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