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燒藥,選用劑型有訣竅

退燒藥作為家庭藥箱中的常備藥,以非甾抗炎藥如對乙酰氨基酚、布洛芬、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等最為常用,其中安全性較高的對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為世界衛生組織(WHO)所推薦使用。退燒藥的常見劑型為口服固體制劑、口服液體制劑及外用栓劑。退燒藥雖多為OTC類藥品,但由於缺乏醫師或藥師的指導,人們在面對不同劑型的退燒藥時,選擇和使用上可能存在著一定的誤區。

其實,發熱是人體的一種自我防禦機制,一般體溫低於38.5℃時不需服用退燒藥,可採用物理降溫療法如溫毛巾擦拭、酒精擦拭、冰敷降溫等,同時適量的多飲水,以加速排洩幫助退熱。只有當體溫高於38.5℃或體溫低於38.5℃但精神狀況較差、身體明顯感覺不適時,才可選用適當劑型的退燒藥物。

口服退燒固體制劑作為退燒藥的常用劑型服用最為方便,一般適用於吞嚥能力正常的各個年齡段的人群,但孕婦除外。在服用時,應尊醫囑或按說明書推薦劑量服用,不可擅自的增加用藥劑量或短時間內重複用藥,以免產生胃腸道副作用或累及肝臟。值得一提的是,兒童用藥常常需要根據體重進行劑量調整,與液體制劑相比,片劑不易根據體重進行劑量的準確調整。

​口服液體退燒製劑一般有溶液劑如對乙酰氨基酚口服溶液(泰諾林)和混懸劑如布洛芬混懸劑(美林),為兒童常用,其劑量易調整。服用混懸劑時,應預先搖勻,以防止藥物分佈不均,造成劑量不準。在使用退燒滴劑尤其是混懸滴劑後,應及時將滴管清洗乾淨,以防止滴管內殘留的滴劑堵塞滴管或造成下次取藥時劑量不準。另外,液體制劑在服用了以後,如需下次再用應擰緊瓶蓋並放冰箱冷藏(2℃-8℃),但保存超過半年因藥效降低也應及時更換。

外用退燒栓劑有對乙酰氨基酚栓、布洛芬栓、吲哚美辛栓、阿司匹林栓等,兒童退熱時應使用對乙酰氨基酚栓或布洛芬栓。選用栓劑時,應注意塞藥的深淺,如塞藥較深(距肛門口約6釐米)藥物會先達肝臟而大部分被滅活。而塞入較淺(距肛門約2 cm)時,則可避免肝臟的首過效應,到達作用部位起效,但之後還是要通過血液循環到達肝臟而被代謝滅活。在這一階段,口服藥和栓劑走的是相同的代謝途徑,也就是說,通過栓劑吸收的藥物最終也需要肝臟代謝解毒,過量使用同樣會傷肝,因此“栓劑的副作用比口服小,不傷肝”的說法不正確,只有嚴格按說明書推薦劑量使用才是王道,超劑量使用都會傷及肝臟。栓劑的優點在於,對於服藥後易嘔吐、吞嚥困難、昏迷的患者、哭鬧不願服藥的兒童,仍可給藥;可降低藥物對胃部的刺激性等;缺點在於,其劑量不易調整;給藥不方便;多次用藥可刺激肛門;易引起腹瀉等。

在使用退燒藥時,應儘量選用一種退燒藥,以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的風險,用藥間隔為6-8小時,最短時間間隔不低於4個小時,24小時內不超過4次。若短時間內重複多次服用退燒藥或單次大劑量用藥,往往會引起大量出汗導致脫水、虛脫,同時也可能會加大退燒藥的毒副作用。感冒時,服用的複方製劑中大多含有退燒藥成分,此時若再服用對乙酰氨基酚退熱,可能會由於重複給藥而加大副作用。值得注意的是,退燒藥僅可治標,並不能根除引起發熱的病因,連續服藥3天后如仍有發熱症狀,應及時就醫。

退燒藥,選用劑型有訣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