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辰倭乱开始日本就有统一朝鲜、中国的愿望?

日本丰臣秀吉在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统一日本后,为平息国内不满,决定对外发兵以获取更多的土地,并完成其最终统一中国、朝鲜和日本三国的愿望。其妄想把日本天皇的首都搬到北京,建立“大东亚帝国”。在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6月,日本派出使者宗义智通告朝鲜国王宣祖李昖,表示他有意于明年春天假道朝鲜进攻明,并请协助,秀吉致书朝鲜国王云:“使之整其军马,与日本合,直犯上国,我国举义斥绝”。但朝鲜因对明朝的忠心而拒绝,致使丰臣秀吉欲借道朝鲜吞并中国计划落空。朝鲜进而向明朝通报倭情,明朝认为“朝鲜素效恭顺,为我属国,有寇岂宜坐视?”万历皇帝令辽东精兵应援,但仍寄希望于朝鲜截堵,等到无法抵挡,再行向明朝请兵策应。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3月,丰臣秀吉以十五万八千七百人、区分为九个军渡海至朝鲜作战,以小西行长为总指挥。战略上采用德川家康的提案,实行海陆并进、速战速决的战法,以水军保证路军的战略物资供应,陆军分三路齐头并进,一举占领朝鲜。丰臣秀吉借口朝鲜拒绝攻明,于4月正式开始进攻朝鲜。4月12日先发兵渡海至对马岛待命,4月14日侵朝的日军首先于釜山登陆,19日后,即5月2日攻陷朝鲜王京,6月15日攻陷平壤。

壬辰倭乱开始日本就有统一朝鲜、中国的愿望?


面对日本大肆的进攻,朝鲜举全国之力进行反抗,其中包括朝鲜各地的有力乡士组织义军、僧兵,这虽然阻挡了部分日军的进攻,但是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朝鲜两百年以来“民不知兵”,一直无战事,军队也荒于操练,军事能力薄弱,致使战争伊始,日军就以势如破竹之势直取王京以及平壤、开城等地,致使朝鲜八道尽失。朝鲜国王李昖仓皇出逃并流亡至中朝边界义州,并再三派遣使者向宗主国明朝求救。朝鲜的使臣们用尽方法,除了向万历皇帝递交正式的国书外,分别去游说明朝的阁臣、尚书、侍郎、御史、宦官,力图促使明朝尽快出兵援朝,明廷君臣经过讨论之后便答应宣祖李昖渡过鸭绿江,同时出兵援助朝鲜。

6月,首批援朝的是辽东明军游击史儒和参将戴朝弁,得知平壤陷落后,他们随即退回义州。直至7月间因朝鲜使节李德馨屡次上书明朝辽东巡抚郝杰,在郝杰帐下日夜痛哭不走,郝杰受其感动,遣副总兵祖承训率骑兵7000人渡鸭绿江救援朝鲜,与日军战于平壤城,但“游击史儒等师至平壤,不谙地利,且霖雨,马奔逸不止。儒战死,承训仅以身免,震动明廷。”同年8月,明朝以兵部右侍郎宋应昌经略备倭军务,10月16日明朝命李如松总理蓟、辽、保定、山东军务,并充任防海御倭总兵官,其弟李如柏、李如梅为副总兵官,一同开赴朝鲜。明朝从全国范围调集四万精锐。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12月25日,总兵李如松率军进入朝鲜,次年正月八日与小西行长战于平壤。明军战略得宜,将士英勇作战且武器方面占优势,李如松收复开城、平壤、并且进攻王京汉城。

壬辰倭乱开始日本就有统一朝鲜、中国的愿望?


李如松在平壤大捷后,因听信朝鲜人错误情报欲乘胜追击日军,于碧蹄馆与日军大军相遇,由于碧蹄馆地形狭隘,不利骑兵行动,明军在日军包围下情况危急,后在援军杨元救援下,才得以顺利撤退。据朝鲜史载两军各死伤五、六百人,部分日史记载倭军斩首明军六千人,众说纷纭,形成历史上的争议。经过前人学者的研究比较可以得出,碧蹄馆战役受伤人数应以朝鲜史料记载最为合理真切。唯一可以肯定是李如松经此役后,因亲兵死伤甚重,加上明军北兵与南兵之争日烈,如松以后就无意进取,退守平壤。

壬辰倭乱开始日本就有统一朝鲜、中国的愿望?


5月副总兵刘綎率川军五千奔赴朝鲜,日军撤退至釜山,此后陆战皆集中在朝鲜南部四道,并以朝鲜与日本的战斗为主。在明军驰援的同时,朝鲜水师在海战则占据了主动权。朝鲜水师在全罗道左水使李舜臣率领下大战日军。全场海战朝鲜水师共歼灭日舰26艘,日军伤亡甚众,相对而言,朝鲜水师只是伤亡了很少的兵力。这场玉浦海战是战争爆发以来朝鲜军队的首场大捷,一方面大大振奋了朝鲜军民抗敌的决心;另一方面使得日军在此战后丧失大半制海权,导致日军输送兵力和粮食辎重至朝鲜半岛从此变得困难,此后日本水师不再主动进攻,而改为防御和偷袭朝鲜水师。李舜臣连续在海战上获得胜利,在唐浦、栗浦海战上均歼灭日本水师,令日本水师胆战心惊。但日军仍决定与朝鲜水师进行决战,7月日本水师在巨济岛一带集结,准备兵分三路向朝鲜水师发动进攻,而李舜臣则将全罗道的舰队和庆尚道的部分舰队组成联合舰队,将日军包抄起来。在朝鲜战船奋勇杀敌下,日军战舰全歼,此为闻名于世的“闲山岛大捷”。经此一役,日本水师完全丧失制海权,丰臣秀吉决定与明朝讲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