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齒帶來的麻煩,痛不欲生

現在,拔智齒似乎成了一種常見操作。因為智齒不僅沒用,還惹事:

長不出來——拔了!頂前面的牙——拔了!引發蛀牙——拔了!牙齦發炎——拔了!

現在沒事,萬一以後發炎呢?——拔了!

智齒帶來的麻煩,痛不欲生

曾經的智齒也是清清白白一顆牙,和其他兩個大槽牙平起平坐。這樣說拔就拔,考慮過智齒的感受嗎?智齒心裡苦。不是它長得太大太慢,而是現代人的用牙太省、磨損不夠,用不上一顆安靜的智齒了!

明明牙床已經很擁擠,為什麼還要在20歲左右長出一顆,哦不,是四顆碩大的新牙來添亂,拔了!於是,每天有無數顆智齒(或智齒殘軀)命喪牙科診室,還患者一個從容的口腔。

我們的牙齒是個很傲嬌的存在。一方面,它是我們身體上最堅硬的部分。另一方面,一顆牙掉了就永遠再見,長不出新的來,而且長在嘴裡的牙齒自我修復能力也不強。頭髮能夠更替,牙齒不能;兩節斷骨之間可以長出結實的骨痂,而斷掉的牙齒需要粘合或植入假體。總的來說,可以把牙齒理解為一生一套(乳牙+恆牙)的耐用工具,沒了就真沒了


智齒帶來的麻煩,痛不欲生

牙齒的硬在於物質構成。牙冠最外層的牙釉質(就是看起來半透明發白的東西)是身體上最硬的物質,主要成分是羥基磷灰石。這裡沒有神經或血管,長成後不可再生。牙釉質裡面淺黃色的結構是牙本質,這裡更軟、更敏感,可以緩慢再生。牙本質往裡,就是牙髓腔了。當磨損發生,最外層的牙釉質會最先丟失,隨後是牙本質,牙冠也會越來越扁。像越用越短的鉛筆芯,上下牙接觸、前後牙摩擦、咀嚼、啃咬、甚至是空氣裡的風沙都會影響牙齒。

智齒帶來的麻煩,痛不欲生

在智齒長出前,門牙等牙已經磨損了十幾年到幾年不等。如果放在史前磨損嚴重的時代,你的其他牙可能會嗷嗷待哺地迎接智齒的到來。有些研究者認為,人的牙齒其實本來應該一邊磨損一邊往前走,給智齒留出生長空間的。

在現代人身上,我們可以看到這些變化的影子。比如,1972年,愛荷華大學的牙醫威廉·德考克(William DeCock)發現從12歲到成年間,兒童的齒列深度減短了。但這些記錄遠不及古人類標本上的誇張。

如果你拔過牙,你可能會知道我們在嘴裡看到的乳白色牙冠只是冰山一角。牙冠之下的淺黃色牙根構成了牙齒的大部分長度,有的牙齒有一個牙根(比如虎牙和門牙),有的有兩個(下槽牙),甚至三個(上槽牙),不管有幾個,這些牙根都穿過牙齦,插入牙槽骨內,由牙周韌帶加固。牙槽骨不是單獨的骨頭,而是下頜骨和上頜骨中與牙齒相連的部分的稱呼。


即使深插入骨,牙齒也可以前後左右地傾斜和漂移,

需要牙套的牽引。而其中一種移動就是朝門牙牙縫方向移動(近中移動),這將縮短齒列長度,可能的結果就是為最後出現的智齒提供空間(這種移動的原因尚不明確,但可能與唇頰壓力、前後牙摩擦有關)。

作為第三臼齒的智齒自己其實也難逃其咎。和別的牙相比,它真的是一顆深井冰的牙齒。不管是冠還是根,形狀都很放飛。雖然都是臼齒,但第一臼齒和它相比就像正常桔子之於醜橘。智齒生長之初的牙胚有時也位置不太好,這樣牙冠的位置先天不良,後面牙根再扭曲也無力迴天。


最後,比起把牙磨到正確咬合位,如果智齒擠得發疼,還是拔了簡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