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青廢話體詩爆紅有人罵他褻瀆藝術有人卻將他捧上神壇你怎麼看?

lornxan王隆祥


烏青,男,原名鄭功宇,1978年10月1日出生於浙江玉環,先鋒詩人,小說家,影像製作人。因“廢話體”詩走紅網絡。《對白雲的讚美》是烏青的成名作,“廢話體”詩從這開始被網友廣知。烏青的詩歌不講究任何韻律,基本上是看到什麼寫什麼,甚至公佈一組銀行賬號就成了一首詩,而在《月下獨酌》中,烏青更是整個引用了李白創作的《月下獨酌》,只在結尾加上一句“這首詩是李白寫的”,就成了自己創作的“先鋒詩歌”,讓人摸不著頭腦。不少網友對烏青的“廢話體”詩歌感到好笑,也因此開始戲仿起了烏青的詩歌,稱自己也可以做一個先鋒詩人。

有人罵他褻瀆藝術,有人卻將他捧上神壇,這個問題我從維柯的詩性智慧的性質和詩人席勒論樸素的詩和感傷的詩來回答。

詩性智慧指的是一種思維方式,這種思維它不是通過概念進行的,用象徵和隱喻的方式表達出知識,維柯認為詩只關係到情緒、感覺、慾望、想象、虛構,不涉及邏輯推理,但虛構中包含合理的因素。有這麼一句話:“詩的語句是由對情慾和情緒的感覺來形成的,這個由思索和推理所造成的哲學的語句大不相同”。在維柯看來原始人類是天生的詩人,因為他們沒有理性,他們整個思維都是感性的。哲學作為理性發達起來以後它會壓制感性,這就跟社會發展的一致,詩早於哲學,在歷史上看詩是一種人類童年是原始社會比較發達,後來隨著人類的社會發展,它進入到一個文明社會後,大家都不愛寫詩,因為理性比較發達以後詩歌的感覺就沒那麼深厚了,現在我們每個人都是用理性在生活,必定是用理性去壓制感性。柏拉圖早年是寫詩的,後來跟蘇格拉底學哲學後,他就把他的詩給燒掉了,又認為要把詩人趕出理想國。

另有席勒討論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的關係,他把詩分為兩類樸素的詩和感傷的詩,席勒的出發點詩歌與自然的關係,詩,席勒也還是沒有擺脫當時的一個通常的看法,就是藝術是對自然的模仿,但是自然分為兩種狀況,在古典詩一種自然的情況,人和自然是比較和諧的,在人民內部,人的感性和理性在人性中也是和諧的。席勒說近代狀況就大不一樣了,從人的本身看,感性和理想和人的內部產生了分裂,另一方面人和自然也是一種對立的關係,人要征服自然,用理性對抗自然。由此詩歌分為兩類,一類單純地模仿自然,詩人和自然之間是一種本源的和諧關係,詩人甚至可能意識不到自然的存在,他自己就是自然,直接描寫他眼睛看見的東西,不需要一個反思處理。一種不是直接模仿自然,詩人和自然已經有了隔層,不是直接處於自然中,自然已經消失了,詩人便千方百計的去尋找自然,表達理想,加了一層沉思想象,因此構成了一種感傷的依戀的情調。素樸的詩和感傷的詩究竟誰好誰壞,總體而言席勒認為素樸的詩要優於傷感的詩,這也是他回到古典主義的一個原因,不過他也承認感傷的詩也有它的好處,感傷的詩是一個歷史的進步,從古代的自然走向文化,社會的發展,社會的理性化必然導致人與自然關係的過濾,必然導致感傷的詩的出現。素樸的詩人依賴現實,所塑造的形象是有一些侷限性,沒有加入想象力,不對素材加工,直接描寫現實的話,會有一個危險就是落入到自然主義,導致庸俗的乏味,沒有吸引力。感傷的詩,雖然有點誇張,用的好的話有他的作用。

綜上對於烏青的“廢話體”詩是無意義之作還是實驗之作?非專業的我不作評論,但烏青的“廢話體”詩,是可以引起思考的。不能老抱著比喻、排比、抒情等套路來寫詩,誰規定詩歌一定要這麼寫?作為一個詩人,烏青顯然遊離在主流之外;作為一個詩人,他的詩作表達他自己;作為一個詩人,他選擇賣手寫詩為生;作為一個詩人,他或許不會名垂千古;作為一個詩人,他的存在便是一種成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