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20年的財富,來自於你對人口結構的認知

未來20年的財富,來自於你對人口結構的認知

文章:少數派投資石江威


在宏觀GDP的預測當中,無論是頭部券商還是著名經濟學家,都離不開Cobb-Douglas生產函數模型的指導。

這個模型假設了勞動力、投入資本和技術三者決定了經濟的潛在增長率。我們幾乎所有的經濟增長預測都是基於這個模型。

結合我國的國情,技術往往很難短期之內有巨大的突破。

投入資本的效果是邊際遞減的,加槓桿放水也不是如今政策提倡的。

所以,人口問題在未來經濟增長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而我們如今正面臨老齡化和勞動力下滑的趨勢,人口問題是不可能在短期扭轉的。加上資本投入端的持續去槓桿政策,長期經濟增長下滑在大多數分析師的預測當中是共識。除非技術上面出現提升生產力的巨大突破,才能有新的經濟增長預測。

未來20年的財富,來自於你對人口結構的認知

生產的供給端:人口老齡化

當前的人口結構和日本90年代初相似。60歲以上人口占比18%,65歲以上人口比例大幅低於日本90年代初的比例。但是計劃生育帶來的影響,使得該比例預計在未來10年內將大幅上升。

由於計劃生育的影響,我國最高的出生人口高峰集中在60年代到90年代之間。

我國從65歲及以上人口從佔比7%的老齡化,到佔比超14%的深度老齡化進展,再到20%的超級老齡化,預計用時從2001到2033年,共32年時間,遠超之前最快到達超級老齡化的日本(2006年)的45年。

目前已全面放開生育,但是短期之內也是很難扭轉人口變化趨勢的,更不論單個孩子的養育成本之類的其他影響因素。

未來20年的財富,來自於你對人口結構的認知

(資料來源於CEIC,招商銀行研究)

從人口遷入角度來看,我們是極為保守的。

這意味著通過移民來延緩老齡化的舉措,對我們來說是不可行的。從過去數據來看,淨移民對我們人口的影響為負,佔比幾乎可以忽略。相比之下,移民國家美國,在過去50年的淨移民人口上升迅速。

需求會如何變化?

因此,結合生產函數和我國的實際人口情況,經濟增長是不容樂觀的。

不過人口問題在生產函數中影響的是供給側的經濟變化,同時我們還要分析老齡化之後社會的需求,從中找到資產配置的方向。

從生命週期的消費角度來看,年輕時期,成家立業、結婚生子的開支較多,貸款買房買車,儲蓄較少多為負債;中年時期,償還債務、財富積累、購置資產;老年時期,出售資產滿足消費需求,消費的比重會上升。

從日本的歷史數據來參照,日本步入老齡化之後消費增速基本圍繞零軸波動,但是消費比重會提高。

在消費結構中,醫療保險、食品飲料、家用電器、水電燃氣等的支出佔比相對較高。特別是醫藥行業。

根據南方醫藥經濟研究數據顯示,我國老年人用藥佔到了總體用藥份額的一半,而且一些依賴性病症的用藥市場空間更是巨大。

在資產配置當中,“攢錢防老”的觀念根深蒂固。隨著老齡化社會加深,無風險利率下行下的短期理財產品高收益不再,穩定的高分紅股票、債券、中長期壽險都會是主要選擇。

人口是未來經濟發展的終極因素之一,但是我們也不需要“唯人口論”決定一切,在老齡化的人口危機當中尋找有機會的那一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