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中:我國每年4萬例新增兒童癌症患者,但存活率遠低於歐美

李治中,筆名“菠蘿”,從美國杜克大學博士起步,到跨國頂尖製藥公司實驗室負責人,再到北京大學醫學院客座教授、拾玉兒童公益基金會秘書長,這位80後醫學生幾次轉換職業賽道,創出一條特別的路。


減少患者和醫療資源信息不對稱,是他致力於科普的初心。一年前,李治中回國,發起專注兒童癌症群體的向日葵兒童公益,通過科普、科研和社工三大板塊,為兒童癌症患者及家庭服務。他在海綿分享了國際兒童癌症領域的最新資訊,以及他是如何用科學家的思維,解決兒童癌症這個難題。

點擊觀看:

大家好,我叫李治中,是一名科學家,同時也是一名科普作家和公益人。
在幾年前,我的職業發展道路都是傳說中的學霸模式。我去了清華,後來在杜克大學拿到了博士學位,畢業後進入美國最頂尖的一家制藥廠,進行抗癌新藥的研究。


李治中:我國每年4萬例新增兒童癌症患者,但存活率遠低於歐美

在2013年的時候,我開始寫科普。2015年的時候,我用工作的業餘時間和夥伴們一起發起了「向日葵兒童」公益行動。2018年,我辭職回國,和我的夥伴們一起開始運營深圳市拾玉兒童公益基金會,也開始全職運營「向日葵兒童」這個專門幫助兒童癌症的公益組織。

做公益與做科研本質沒有區別

我用科學家思維幫助解決兒童癌症問題

為什麼會做這件事情?很多人覺得不理解。我給大家分享一張照片。

2004年,當時我的媽媽突然被診斷為乳腺癌。整個過程對我是巨大的打擊。在經歷了信息的缺失、新藥的匱乏、痛苦的化療後,我的所有職業選擇,全都圍繞著癌症展開。

我不僅要弄清楚癌症是怎麼回事,還要努力找到抗癌更好的辦法,此外,更要摸索出一條路徑,把準確的信息傳遞給像我這樣的家庭。因此。無論是我做癌症相關的科研、科普、公益,本質上並沒有任何的區別。它們的出發點都是為了滿足當初我的訴求。

與此同時,作為一名科學家,做公益與做科普,在我看來其實和做科研沒有什麼本質的區別。三者都需要找到一個社會上還沒有解決的問題,然後通過

設計實驗、召集合作夥伴,調配所需資源來解決這件事情。

中國每年新增4萬例兒童癌症

科普與公益工作任重而道遠

為什麼回到中國來做兒童癌症這個項目?是因為現階段我國在兒童癌症領域,缺乏靠譜信息,也缺乏人文關懷,更缺乏科研投入。

首先,很多人可能會問:為什麼解決兒童癌症問題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可能大家在生活中從來沒有遇到過兒童癌症。事實上,因為龐大的人口基數,我國每年大概會新增 4 萬個孩子患兒童癌症。很多孩子沒有被診斷,就被放棄掉了。這就使得我國兒童癌症存活率遠遠低於歐美。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信息的匱乏,醫生沒法確診病症、家長沒有信心孩子能治。

李治中:我國每年4萬例新增兒童癌症患者,但存活率遠低於歐美

在此基礎上,圍繞信息、人文關懷、科研三個兒童癌症痛點,我在回國後,和朋友們通過深圳市「拾玉基金會向日葵兒童」這個項目,打造了三個方向:

第一是科普,解決信息的問題;

第二是社工,解決的是人文關懷的問題;

第三是推進科研,試圖解決缺少新藥的問題。

先講講信息,科普其實是我的主業。

在“向日葵”項目啟動前,中國沒有任何一個兒童癌症科普平臺,這就導致了很多問題。我要給大家講兩個故事:

第一個故事關於兒童癌症的誤診率。下圖這位穿黑色的衣服男孩非常幸運,也非常勵志。今年在年會的時候,我們給他頒發了“向日葵勵志正能量大使”的稱號,恭喜他成功抗癌超過10年。

李治中:我國每年4萬例新增兒童癌症患者,但存活率遠低於歐美

但這不是我今天要講的重點,說他一個最重要的原因是:這個男孩兒在出現症狀後,在第一年300多天的時間裡,被誤診了9次,按照9種截然不同的疾病治療,最後他非常幸運地活了下來。實際上,誤診 1 年還能活下來,這種人是非常少的。絕大多數像他這樣被多次誤診的人,可能就會被直接“耽誤”掉了。所以信息非常重要,越早確診,就能得到越及時的救治。

第二個故事和大眾的認知有關。科普除了對於病人很重要以外,對於社會大眾也非常重要。右邊這個是一個非常成功抗癌者——一個已經回到學校讀書的小孩。


李治中:我國每年4萬例新增兒童癌症患者,但存活率遠低於歐美

因為孩子在治療過程中會受到化療、骨髓移植的影響,他的免疫力是很弱的。所以他在回到學校以後會戴著口罩。但是包括學校的老師、同學、家長在內的很多人都不理解他為什麼會戴著口罩,他們以為兒童癌症是可以傳染的。

這樣的誤解帶來的結果是什麼呢?這麼一個已經康復的孩子,很不容易地回到了學校,結果被扔到教室最後一排的角落裡。他戰勝了癌症,卻沒有戰勝我們社會上的偏見和排斥。

這兩個故事中涉及到的誤診、偏見都是我們需要在公眾科普方面需要做的。

電視劇把“白血病”妖魔化了

實際上它可以被治好

很多人提起兒童癌症,唯一聽說過的就是白血病。但事實上,患兒童癌症的人群中,白血病只佔其中的30%,剩下的 70%都是各種各樣別的疾病,包括和白血病幾乎一樣多的兒童腦瘤。

我想問一下現場諸位:有誰聽說過兒童會得腦瘤?

幾乎沒有。為什麼?因為我們從來沒有宣傳,我們的媒體也不太關注這件事情,這會帶來各種各樣的問題:家長不知道,遇見就放棄;社會上其他人也不知道,不知道捐款。

白血病的孩子去籌款很容易,但一聽說神經母細胞瘤、腎母細胞瘤,大家聽都沒有聽說過,不知道它有多大危害,很多人不願意捐款。但事實上它們治療起來可能比白血病複雜很多。這些認識誤區都是我們希望去糾正的東西。

回到白血病,目前大家對它依然有很多誤區。很多人一聽到白血病,第一反應就是一個死。為什麼?就是因為我們看電視劇看的太多了。

我們從80年代開始就有無數的電視劇告訴我們:男女主角死於不治之症——白血病。有人統計過:好幾百部影視作品中男女主角都死於白血病,其中日劇、韓劇是重災區。這給大家帶來巨多的誤解。實際上白血病也好,其他的兒童腫瘤也好,經過治療,生存率是非常高的。這些孩子是完全可以回到學校、回到社會成為有用的人才。


李治中:我國每年4萬例新增兒童癌症患者,但存活率遠低於歐美

我也瞭解過很多知識水平不太高的家長,尤其是農村的家長的想法。他有可能在孩子得了腫瘤以後,就問醫生:能保證治好嗎?沒有醫生能說:保證治好。那這個家長就會說:那要不算了,我回去再生一個,更便宜。

這就是很多人對於兒童癌症認知的現實,這也是我們做科普要改變的事情。我們不能打包票100%治好,但只要你相信科學,我們是有辦法可以治癒的。


李治中:我國每年4萬例新增兒童癌症患者,但存活率遠低於歐美

這張圖上所有的孩子看起來都非常的普通,是因為他們就是普通的大學生。

但是事實上他們一點也不普通,因為多年前他們都是對抗兒童白血病的戰友。他們全部都戰勝了癌症,最終回到學校,成了社會的棟樑。

我們想讓這些照片被大家都能看到,讓公眾瞭解他們的故事。現在我們國內對這塊的關注與引導還遠遠不夠。所以,我和夥伴們做了中國首個針對兒童癌症的網站,叫「向日葵兒童」(www.curekids.cn)

我們為此整理了100多萬字的資料,做了15種以上的兒童癌症的類型。我們也製作了很多的書,發到了中國20多個省市的很多的醫院。上次回訪這些醫院,我很慶幸,看到很多書書已經被翻爛了,上面做了筆記。

李治中:我國每年4萬例新增兒童癌症患者,但存活率遠低於歐美

雖然作為公共物品我不推薦這麼幹,但這些翻爛的書至少證明:我們做對了事情,我們做的事情對家長是有幫助的。我們會繼續做下去。

在兒童腫瘤領域,我們需要很多專家的支持。回國後我最大的一個感受:就是很多的醫生、專家都特別願意參與公益,特別願意參與患者教育,但平時他們沒有時間。

於是,我們有針對性地為他們搭建平臺。平時。他們花半個小時可能也就能夠解決20個病人的問題。但現在通過我們的平臺、我們的頭條號,他花半個小時就能解決上萬人的問題,他的聲音能夠被更多人聽到。

目前,我們帶著國內外 100 多個專家,通過專家問答、視頻課程等形式推廣兒童癌症科普知識。這是自媒體出現後,公益發展的新路徑。

我們捐贈社工服務,為患者帶來人文關懷

剛才講到了科普,下面我想講人文關懷。

很多人可能去醫院感覺都非常不好。因為醫生、護士根本沒有很多的時間跟你聊。如果遇到兒童癌症這種重症,問題會更加嚴重。因為每個人都特別的焦慮,家長都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孩子也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

怎麼辦呢?國外的解決方法是:通過招募義工。中國其實已經培養了大批社工,甚至專業的醫務社工。國內的很多大學都有社工專業的本科生甚至研究生,但這些人畢業後都沒有去到醫院工作。

為什麼?因為沒有編制。醫院裡面沒有人能僱傭他們,他們沒有位置。

在我和我的夥伴們瞭解到這個情況後,我們就想嘗試一個新型的公益解決辦法:由我們給學生社工付工資,然後派他們到醫院去服務。同時我們還要求這些大學裡學社工的志願者與各自的老師保持聯繫,高校老師做好督導工作。

我們招的第一個社工叫李孟燃,這個同學在昆明市兒童醫院服務,工作非常優秀。社工其實是一個極其專業的事情,不是大家想象的志願者,他不僅要解決家長的心理問題,還要陪伴孩子做遊戲,做科普宣傳,做志願者培訓等等。


李治中:我國每年4萬例新增兒童癌症患者,但存活率遠低於歐美

短短的幾個月,她已經在昆明服務了2000多人次,做了20多場志願者的活動。你想象一下:如果真的每次你們住院的時候,有一個全職的人帶著專業的知識,每天到你的病床前噓寒問暖問:我有什麼能幫你的嗎?這個感覺會是什麼?

這種溫暖的關懷,其實也是一份公益。

科研進步讓曾經的絕症被治癒

這樣的案例每天都在發生

最後一點我想分享的是新藥的研發。我們到目前為止,全球為兒童癌症群體單獨開發的新藥,只有4種。但是一旦開發出新藥就會產生重大的影響。我這裡講 3 個案例

李治中:我國每年4萬例新增兒童癌症患者,但存活率遠低於歐美

第一個故事的主人公叫艾米莉。

她在2012年的時候被診斷為白血病。在治療後,病情多次復發,最後醫生告訴她沒有希望了。但是她的家長沒有放棄,去申請了新藥的臨床實驗。因此,她成為全世界第一個嘗試 CAR-T免疫療法的孩子。

我想告訴大家,這個療法背後是美國科研人員 30 年的科研實驗。結果是什麼?艾米莉成為全世界第一個採用這個療法的患者。在用了這個療法一個月後,她就被從死亡邊緣拉回到學校上課去了。1年以後她去複查,她的體內已經沒有任何癌細胞了。

艾米莉現在是全世界最有名的得了兒童白血病的孩子,不僅因為她的故事很勵志,還在於她每年都拍寫真。

李治中:我國每年4萬例新增兒童癌症患者,但存活率遠低於歐美

7年前她這樣的孩子就死定了,現在因為科學的進步與長期的科研的投入,她這樣的孩子80%—90%都有可能存活,而且是長期的存活,甚至治癒。

李治中:我國每年4萬例新增兒童癌症患者,但存活率遠低於歐美

第二個故事左圖中的這個東西叫嬰兒型纖維肉瘤。這種腫瘤一旦在化療過程中產生耐藥反應,孩子唯一的選擇就是截肢,對於一個幾個月大的嬰兒而言,截肢會對他長大後的生活質量產生巨大的影響。

科研人員後來用了很多年發現,這樣的腫瘤 75%—80% 都是由 TRK基因突變導致的。受此啟發,科研人員針對TRK基因開發出靶向性藥物。右邊這個孩子因為用了這樣的靶向藥物,三個週期後,腫瘤大大縮小,這個時候外科醫生通過一個手術就輕鬆地把它切除,他的腿就保住了。這也是科研的力量。

第三個故事是加拿大一對姐弟。兩人先後得了兒童腦瘤,這非常罕見。而且孩子都出現了化療耐藥現象。按照原先的療法,這兩個孩子的存活基本就沒戲了。但幸運的是,他們的醫生是一個科研型醫生,既做臨床研究,也做科研。對兩個孩子進行了基因檢測後,他發現兩個孩子都攜帶PMS2的基因突變。

李治中:我國每年4萬例新增兒童癌症患者,但存活率遠低於歐美

在座的各位可能聽到這個突變沒有任何反應,但是這個醫生非常之興奮,為什麼?因為成人如果攜帶這個突變,免疫藥物PD-1效果對這個人群效果非常好,所以醫生就給姐弟兩人嘗試了,結果產生了奇蹟。這兩個孩子的腫瘤徹底消失了。

講了這麼多和公益有什麼關係呢?舉一個例子,當我看到這篇論文的時候,我就想:中國有沒有可能腦瘤患者裡面也有這樣的孩子,如果找到這樣的孩子,我們是不是也能給他用更好的免疫療法?

所以我們找到了我們的公益夥伴——立聞-普洛麥格實驗室,我們做了200例兒童腫瘤的免費的基因檢測,想找到有沒有這樣的孩子。結果被我們找到了。

在200多例孩子裡面,我們找到了幾例,他們也攜帶PMS2的突變,這證明:在中國的兒童腫瘤患者中,也有孩子完全可以通過免疫療法,得到更精準的醫療。所以,在這個案例的基礎上,我們希望在未來能夠進一步推動中國兒童腦瘤的精準醫療,甚至推動兒童其他腫瘤的精準醫療。

其實,兒童癌症的“新藥困局”有些時候問題不在於藥。比如曾經有一個GD2抗體的藥,這是專門治療兒童神經母細胞瘤的一種特效藥物。對於高危孩子來說這個藥幾乎是唯一的救命稻草。但是2015年這個藥在美國上市以後,中國一直沒有。

為什麼沒有?因為患者太少,中國幾乎沒有藥廠對它感興趣,因為大家不知道兒童腫瘤是什麼。我一直在呼籲大家要關心兒童腫瘤,爭取把這個藥引到中國來。今年我們甚至還陪著一個公司專門去了英國,給他們講中國兒童癌症的現狀。

現在中國的家長明明知道有一個藥可以救孩子的命,但就是用不到。所以現在的家長只有兩條路:要麼去歐洲的西班牙花200萬治療,要麼去美國花300萬治療。我見過太多為給孩子治病傾家蕩產的家庭。我想:如果能把這個藥引進中國,就會大大降低成本,哪怕花30萬,也會有更多的家長願意嘗試這種療法,救到更多的孩子。

好消息是明年這個藥應該就會進入到中國,我不知道和我們的呼籲有沒有關係,但是現在已經有多家公司在和歐洲聯繫。對於那些患病家庭而言,這是一個巨大的好消息。

希望有更多人和我們一起

傳播兒童腫瘤知識,記住“向日葵兒童”

說了這麼多,「向日葵」到底想幹什麼事情?

實際上,我們就想成為一座橋樑,讓大家都來來關心兒童腫瘤這個群體,不管你是什麼職業的,不管你在什麼樣的崗位,只要我們在一起,我相信我們就能解決很多問題。

李治中:我國每年4萬例新增兒童癌症患者,但存活率遠低於歐美

向日葵非常地幸運。到現在,我們已經有了超過15000名志願者。我們是一個極其摳門的組織,花錢非常少,很多項目都是靠志願者完成的。這些志願者分佈在全球40多個國家,在國內400多座城市裡都能看到他們的身影。他們每個人不僅充滿了愛心,而且都帶來了自己專業的力量。

很多人都會問我說:治中,你講的很好,我特別想參與,我能幹什麼?

我的回答是:你可以來幫我們一起呼籲,可以來幫我們翻譯資料,也可以幫我們來主持活動,可以到醫院去幫助孩子。但是我更想的是大家能夠用自己的專業技能、專業知識以及你的資源來做這件事情。

舉個例子,這是我們做的一個新的項目,叫做“向日葵大使”,目的是為了讓大家看到得兒童腫瘤的孩子是可以康復的,我們每一年都給這些治療中的孩子拍寫真。隨著他們的康復,我們會一直跟拍下去。

李治中:我國每年4萬例新增兒童癌症患者,但存活率遠低於歐美

這是我們的第一位向日葵的大使,她叫大文。左邊是她去年的時候拍的小光頭的照片,但也非常的積極陽光。右邊是她今年回來重新拍攝的時候我和她拍的一張照片。頭髮長出來了,越來越陽光了,越來越調皮了,但是我們看起來非常開心。

這些照片的背後,是上海的純真博物照相館的攝影師們,他們是非常好的兒童攝影師。他們願意貢獻他們的時間與專業技能,來幫助這些孩子。

大家想象一下,我們每次聽到兒童癌症,大概率都是在各個捐款平臺聽到特別慘的故事。但如果中國有100萬這樣的孩子是生活在我們之間的,他們就會一點也不慘。他們將會變得積極陽光。如果他們的形象能夠出現在地鐵站裡,出現在今日頭條上,那對現在正在治療中的孩子和家庭將會是多大的鼓勵,對於消除社會上的誤解是多麼的重要。

李治中:我國每年4萬例新增兒童癌症患者,但存活率遠低於歐美

也許有人會說:我沒有什麼技能,怎麼辦呢?沒關係,今天演講完後,我希望大家記住三件事情:

第一,兒童癌症有很多的類型,不止有白血病,還有很多別的,需要我們的關心;

第二,兒童腫瘤絕大多數都是可以治好的,不要輕言放棄;

第三,中國現在有了一個叫“向日葵兒童組織”,有了1萬多名葵花籽在努力幫助大家消除這個誤區,幫助這個群體。

所以我也希望聽到我演講的人能夠加入我們,成為我們的葵花籽,我們一起努力,讓社會變得更好。謝謝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