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人看重袭人宝钗苦劝宝玉,却不知有些劝比不劝还可怕

对于宝玉的妻妾,贾母和王夫人婆媳俩就没有统一过。贾母觉得晴雯言谈爽利,王夫人觉得袭人沉重知大体。王夫人说给黛玉缎子做衣物,凤姐找不到;贾母说给宝钗几件物件装饰屋子,鸳鸯找不到。薛家传出有和尚送宝钗一个金,须得和有玉的配,贾母就直言和尚说过宝玉不宜早婚。

婆媳斗法,最终受害的还是钗、黛、玉三人:一个青年守寡,一个红颜早逝、一个看破红尘。

王夫人看重袭人宝钗苦劝宝玉,却不知有些劝比不劝还可怕

贾母看中黛玉、晴雯为宝玉的妻妾;王夫人看中宝钗、袭人为宝玉的妻妾。谁家长辈不希望自家儿孙出人头地?贾母、王夫人自然也是如此。但贾母比王夫人更了解宝玉,贾母深知宝玉是个不听妻妾劝的,既如此,就不如挑宝玉喜欢的。王夫人则不然,无论宝玉有何不妥,她都觉得那都是身边的丫鬟小厮勾引的。所以王夫人为宝玉挑选妻妾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死劝宝玉:

袭人的模样虽比晴雯次一等,然放在房里也算是一二等的。况且行事大方,心地老实,这几年从未同着宝玉淘气。凡宝玉十分胡闹的事,他只有死劝的。

王夫人看重袭人宝钗苦劝宝玉,却不知有些劝比不劝还可怕

不得不说,王夫人远不如贾母了解宝玉。宝玉为什么喜欢黛玉?他自己说的明白:“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帐话吗?要是他也说过这些混帐话,我早和他生分了。”看,宝玉喜欢黛玉,但是也不会愿意听黛玉的劝。

现在再来看看袭人是如何劝诫宝玉的:

王夫人看重袭人宝钗苦劝宝玉,却不知有些劝比不劝还可怕

袭人:“你真爱念书也罢,假爱也罢,只在老爷跟前,或在别人跟前,你别只管嘴里混批,只作出个爱念书的样儿来。”这是死劝的方式?不,这是教宝玉如何作假的方式。既讨了宝玉的欢心,让他免却长辈劝勉之词,又得了长辈的看重,让王夫人相信她死劝宝玉。

晴雯,麝月,袭人三人又说:“他两个去请,只怕宝林两个不肯来,须得我们请去,死活拉他来。”

大观园因为婆子夜里聚众赌博一事,正严查夜饮夜宴。然袭人却主动促成夜宴一事,几个丫鬟凑份子单给宝玉过生日。甚至明知钗黛二人不愿意前来,却非要仗着自己的面子去请上一遭。几个姑娘走后,一群丫鬟仍未停休,又是喝又是唱,最后连臊都忘了。

王夫人看重袭人宝钗苦劝宝玉,却不知有些劝比不劝还可怕

由这两件事可知,王夫人认为袭人死劝宝玉,不过是她的自以为是,或者说是袭人的一些举动言辞给了王夫人这种错觉。而事实上,袭人不过是劝宝玉如何欺瞒长辈,甚至在宝玉的一些胡闹事上,她也是“同谋”。

宝钗又是如何劝诫宝玉的?书中提及两次,俱是间接描写。

王夫人看重袭人宝钗苦劝宝玉,却不知有些劝比不劝还可怕

袭人道:“云姑娘快别说这话。上回也是宝姑娘也说过一回,他也不管人脸上过的去过不去,他就咳了一声,拿起脚来走了。”

宝钗湘云的劝诫看似合情合理,颇有见识。然很多读者都忽略了一点,那就是宝钗湘云劝诫时的情形。

湘云是什么时候劝的?贾雨村来访时。贾雨村是何人?狼心狗肺、忘恩负义之人。他做的糟心事,贾府众人全都知晓。周瑞家的知晓香菱是薛蟠打死人抢来的,自知晓这是贾雨村判的。丫鬟平儿在贾雨村弄死石呆子后,咒骂贾雨村“那贾雨村什么风村,半路途中那里来的饿不死的野杂种!认了不到十年,生了多少事出来!”

“生了多少事出来”,平儿知道贾雨村生出多少事来,宝钗不知?然这不重要,重要的是贾雨村是官宦。

王夫人看重袭人宝钗苦劝宝玉,却不知有些劝比不劝还可怕

或如宝钗辈有时见机导劝,反生起气来,只说好好的一个清净洁白女儿,也学的钓名沽誉,入了国贼禄鬼之流。

这句话又是出自什么时候?傅试来访时。傅试是何人?傅试者,附势也。根基浅薄,却妄图用妹妹的婚事攀附豪门,不肯轻易许人。不想豪门看他不上,傅秋芳的婚事就被耽误下来。

宝玉知晓傅试用妹子攀附豪门,致使妹妹二十三岁还未曾出嫁,成为豪门笑谈,宝钗不知?然这不重要,重要的是傅试是个官宦。

王夫人看重袭人宝钗苦劝宝玉,却不知有些劝比不劝还可怕

曹公两次表现宝钗的停机之德、劝诫之功,却是在如此不堪的两人来访时提及,原因不言而喻。作者要真有心赞美宝钗的停机德,大可以安排一个德才兼备之人出现,何必用如此腌臜之人?与其说作者想表现宝钗的停机之德,不如说曹公想表明宝玉为何不喜仕途。

王夫人看重袭人宝钗苦劝宝玉,却不知有些劝比不劝还可怕

贾府往来的官宦都有哪些?前来攀附的官宦:贾雨村(假语存)、傅试(附势);前来勒索的宦官:夏太监、戴荃(大权);奉承的门客:卜固修(不顾羞)、单聘人(善骗人)、詹光(沾光)、程日兴(成日兴事)、胡斯来(胡厮来)。单看名字就知道这些人非往来的好人选。

宝玉本身是什么样的人呢?绝不像很多读者以为的那样丝毫不通世故:题词大观园,宝玉深知“此处既为省亲别墅,亦当依应制之体”、“第一处行幸之所,必须颂圣方可”,贾母也曾说过“(宝玉)见人礼数,竟比大人行出来的还周到,使人见了可爱可怜,背地里所以才纵他一点子。若一味他只管没里没外,不给大人争光,凭他生的怎样,也该打死的。

王夫人看重袭人宝钗苦劝宝玉,却不知有些劝比不劝还可怕

宝玉虽然面子做的还行:北静王水溶与他交好,两次送礼;出门在外,梅翰林、杨侍郎、李员外、庆国公也各送些礼物与他。但里子却不如面子那般好,无论是性情还是能力。性情上心善却软弱,金钏、晴雯之死,皆因他软弱所致。能力上,算了,不谈能力了,还是凤姐评的确切:

宝玉为人,不管青红皂白,爱兜揽事情。别人再求求他去,他又搁不住人两句好话,给他个炭篓子带上,什么事他不应承?咱们若信了,将来若大事也如此,如何治人?

“不管青红皂白”划重点!宝玉连自己的怡红院都治不好,更别说一州一省。看怡红院的乱象:良儿偷金,坠儿偷玉,丫鬟你争我吵,婆子你打我骂。规矩何在!

王夫人看重袭人宝钗苦劝宝玉,却不知有些劝比不劝还可怕

更糟糕的是,宝玉管不好自己的住处也就罢了,还妄图插手别人院中之事。彩云偷走玫瑰露反诬陷他人,可宝玉却想着自己承担,免丫鬟之苦,这让被诬陷的人情何以堪?甚至会助长了他人的偷窃之心。这样的人要真是当了官,那绝对是家族祸害,百姓之苦,恐怕贾府亡得会更快更惨。

宝玉有来历:衔玉而生;有背景:荣国公之孙、贵妃之弟;有天赋:三岁识千字,十二三岁诗作惊艳众人, 更有一目十行之能;王夫人宝钗等对他寄予厚望无可厚非。然她们只知勉励宝玉读书,劝诫他与官宦交往,却未曾想过宝玉的性情和能力是否真的适合官场。

王夫人看重袭人宝钗苦劝宝玉,却不知有些劝比不劝还可怕

从始至终王夫人都想错了:想错了宝玉的能力性情、想错了宝玉喜欢黛玉的原因、想错了宝玉厌恶的究竟是什么?宝玉懦弱无刚,琪官住处因他泄露,金钏、晴雯因她而死,甚至他自以为深爱的黛玉,也不曾护她周全。然他有一点却不曾妥协过:那就是他对官场的厌恶,或者说是对国贼禄鬼的厌恶。

王夫人想着妻妾能劝诫宝玉,可袭人劝他,劝他在长辈面前做做样子,所以两人相安无事;宝钗劝他,不论官宦人品好坏,最后宝玉被劝得出家了。但是王夫人宝钗等仍该庆幸,因为宝玉在家顶多是个纨绔,还是个有良心的纨绔;但在仕途,十成是个不理事的庸官,甚至是得罪权贵的源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