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時吃的苦,將照亮孩子未來的路

01

前段時間,我看到一則新聞:一個12歲的小男孩在路邊蹭網上課,等媽媽下班。

這個小男孩名叫亮亮,他媽媽是名環衛工。媽媽每個月的工資只夠維持日常生活,沒有錢安裝寬帶。疫情期間,亮亮為了不耽誤上課,就在路邊蹭網學習。

亮亮非常勤奮刻苦,即使是下雨天,他依舊堅持上課,沒有思考抱怨和懈怠。

童年時吃的苦,將照亮孩子未來的路

網友們看到亮亮的情況後非常感動,紛紛留言鼓勵這個勤奮又刻苦的小男孩:負擔都會變成禮物,受的苦將照亮人生的路,努力從來都不會辜負每一個人。

之前,我在網上看到過這樣一句話:苦難是一筆財富,而在苦難中奮起的人們,才是財富真正的擁有者。

在苦難面前,有的人一蹶不振、自暴自棄,有的人奮起直追、愈戰愈勇。

02“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

經常聽人說“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很多家長也確實身體力行:

· 自己捨不得買一杯咖啡,但孩子要啥就給買啥;

· 省吃儉用攢錢,給孩子報補習班眉頭都不皺一下;

· 心儀的口紅收藏了很久捨不得買,但待收貨裡全是孩子的東西。

然而,“再苦不能苦孩子”真的是值得提倡的教育方式嗎?

俗話說: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不吃苦中苦,難得甜中甜。

童年時期,適當吃苦能磨鍊孩子的意志,有助於他的成長。

朗朗在鋼琴上的成就大家有目共睹,他之所以能取得傲人的成績並非天賦秉異,這得益於他的堅持不懈以及童年時吃的苦。

朗朗3歲開始學習鋼琴,郎父為兒子制定了嚴格的練琴時間表。

朗朗7歲時,每天早上5點45分起床練琴一小時,放學後回家練琴2小時。就連中午的時間也不放過,每天中午回家吃飯15分鐘,練琴45分鐘。

到了寒暑假,每天練琴的時間還會延長,有時練到晚上11點多。

童年時吃的苦,將照亮孩子未來的路

愛玩是每個孩子的天性,而男孩子更是活潑好動。但朗朗卻能夠在最愛玩的年紀,每天堅持練琴多個小時。

朗朗的父親說,朗朗從童年起就有鮮花和掌聲陪伴,但他的童年更多的是艱辛的奮鬥和汗水。

如今,朗朗成為家喻戶曉的鋼琴家,在國際上也獲得了廣泛的認可,他的成功離不開童年時的勤學苦練。

有句話說:面對生活的狂濤,叫罵詛咒者是庸人,低頭沉思者是哲人,劈浪奮進者是開拓的人。

如果想讓孩子成為第三種人,那麼在他小時候就該讓他適當吃苦,在苦中堅持和奮起。

03童年時吃的苦,將照亮孩子未來的路

一代人比一代人的生活條件好,老一輩生活中食不果腹的苦已經離我們很遠了。

雖然我不崇尚過度追求物慾,但我所說的吃苦也並不是讓孩子承受物質上的委屈。

真正有意義的吃苦是對孩子心靈的歷練,這些苦能夠提升孩子的承受力。

李玫瑾曾在節目《開講啦》上談到:吃的苦越多,承受力越好。

童年時吃的苦,將照亮孩子未來的路

風雨中成長起來的樹木,比溫室中的長大的花兒有更強的生命力。

人亦是如此。

過度的保護只會消磨孩子的意志、阻礙抗挫能力的養成,這不利於孩子日後的成長。

俄國著名作家屠格涅夫曾經說過:

你想成為幸福的人嗎?那麼首先要學會吃苦。能吃苦的人,一切的不幸都可以忍受,天下沒有跳不出的困境。

真正令孩子成長的,不是苦難本身。而是在經歷困難後,孩子內心的思考與感悟、心靈上的歷練,以及在苦難中鍛煉出來的品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