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关中农村旧时印象

近日和同事在一家小饭馆聚餐,经过二楼过道的时候,墙壁上挂着的一些装框的旧照片和剪纸等民间工艺品吸引了我的目光,其中有两幅比较特别的旧照片引起了我的注意,便用手机拍了下来。

陕西关中农村旧时印象

第一张照片上是两位农村妇女在干农活的场景。但是现在很多年轻人不一定能知道她们在做什么,手里用的农具是什么名字、有什么作用,毕竟这是6、70年代以前在陕西关中地区农村经常见到的景象。随着岁月的流逝、时代的发展,这些景象和器具早已消失,故而现在的人们自然不认识了。

这是一幅麦收之后的农忙场景照片。在那个年代,农业机械比较落后,而且也不普及,小麦成熟收割回来之后的脱粒和去杂不像现在有联合收割机,在收割过程中就直接脱粒装袋了。那么农民们是如何脱粒去杂的呢?这张照片正是反映的这一劳作过程。收割回来的麦子在平坦空旷的场地上摊开晾晒之后,人们用挥起一种叫做“连枷”的农具,反复拍打摊开在场地上的麦子,使麦粒从秸秆上脱落。

连枷是旧时候陕西关中农村常见的一种自制农作物脱粒农具。由一个长柄和一组平排的竹条或木条构成,长柄和枷片通过活动的转轴连接,在使用的时候,高举起来再向下挥去,枷片在惯性和离心力的作用下,连续猛击拍打场地上的作物,从而使农作物子粒从秸秆上脱落,达到脱粒的效果,谷物、小麦、豆子、芝麻等作物能可用这种方法脱粒。

而脱粒下来的麦粒中往往含混入有很多麦糠、土粒等杂物,如何去除这些东西呢?这时候筛子就发挥作用了。筛子是竹编农具,呈圆形,四周手持部位用宽大的竹条编织,而底部则用细小竹条编成,留有细小网眼。使用的时候,将脱粒下来的麦粒倒入筛子中,然后两手端起筛子,用力逆时针来回晃动,筛子中的麦粒、麦糠、土粒等在摇动中自然分离开来,麦糠较轻最后被旋到中心,再用手捧出去即可,而细小的土粒则在摇筛子的过程中,从底部细小的筛眼中漏到地上,这样筛子中剩下的便是基本干净的麦粒了。

陕西关中农村旧时印象

第二张照片反映的场景可能更多的人没有经过。照片中,一位农民手中拿着一个长方形的木框,而面前则是一块块摆放整齐的泥块。那么这位农民正在做什么呢?地上那一方方泥块又作何用呢?在陕西关中农村,这一方方的泥块叫做胡基(qi),是当时一种建筑材料,主要用于砌墙、砌炕等用途,在那个砖材基本建筑材料比较匮乏的时代,很多农家都这样就地取材,自制这样的建筑材料,以满足基建需求。

胡基有两种不同的制作方法,但都是以土为材料。照片中的这种胡基制作时,先用去除杂质的细土加入适量的水,再加入少量的铡短的麦子秸秆或麦糠,搅拌均匀后,取适量和好的泥块放入特制的木框中,再用工具反复拍打压实溜光。取下木框,一块胡基便做成了,晾晒几日等干透后便可用作建筑材料,加入的秸秆或麦糠类似于现在水泥浇筑中的钢筋,起到增强强度的作用。也有不加秸秆的,表面光洁度更好些。还有一种胡基的制作方法,是用另一种特制、可拆卸的木制方框,填入才挖出还有湿气的细土,然后用平底石锤反复砸实,再打开木框,这样一块胡基便制作好了,搬走至旁边晾晒即可使用。由于经过石锤反复砸压,干透后的强度很大,主要用于房屋建筑。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岁月在不知不觉中已悄悄流逝很多年,而随着时间改变的则是时代的变革、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回望旧时候的陕西关中农村景象,和现在相比,可谓是天翻地覆的变化,而这正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唯有一丝正在淡化的记忆在叙述着那个曾经的年代。

你见过到这些旧时候农村的景象或农具吗?欢迎跟帖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