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天水:駐村第一書記拔“窮根”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王豪)清明時節,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細雨霏霏,處在半山腰的雲山鎮雲山村一如其名,雲霧繚繞。在該村三達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草莓種植大棚裡,90後致富帶頭人劉偉和幾名工人正忙著給今年的第二茬草莓打莖。

甘肃天水:驻村第一书记拔“穷根”

草莓大棚裡,工人們忙著給草莓打莖。

“最近賣得怎麼樣?”雲山村駐村幫扶隊第一書記王勇向劉偉問起了銷量。劉偉說,新摘的草莓,會發往深圳的農副產品基地和石家莊的一家水果撈店鋪,希望價錢能賣得更高些。“可以加大宣傳,吸引更多顧客遊園採摘。”王勇替他出謀劃策。

回鄉創業至今,在劉偉記憶中,有無數個類似的片段。他覺得,王勇就像一個“領路人”,不僅幫他找準了創業方向,還一路扶持助他“闖關升級”。

雲山村平均海拔1600米,降水量多,氣溫較低,天水市不少村莊大面積種植的蘋果和桃樹,在這裡的生長並不理想。人均耕地僅有2.5畝,以小麥、洋芋、玉米種植為主,產業發展滯後,貧困發生率一度高達50%。

劉偉一家也曾是村裡的貧困戶,因為兄妹3人考上大學,父母種地收入少,生活困難。直至2014年,作為長子的劉偉畢業,入職天津一家公司,一家人才得以脫帽摘貧。但當時日子依舊不寬裕。劉偉每月工資不多,兼職倒騰一些小生意,兩個妹妹的學業也全靠助學貸款、勤工儉學。

2017年,一次偶然的機會,劉偉聽說,市上來的幫扶隊給村裡制定了一個“三年脫貧規劃”,想在當地發展生態種養殖、帶動貧困戶發展的項目。他盤點了一下手頭的資金,決定主動出擊。

“雲山村有適合花椒、核桃的生長氣候特性。”基於此前多次請教專家的經歷,駐村幫扶隊第一書記王勇很快幫劉偉確定了種植品類,並建議他通過“合作社+農戶+入股分紅+農戶參與發展”的方式,緩解資金壓力,帶領貧困戶抱團走上了脫貧致富的道路。

有了正確的發展思路,劉偉很快聯繫其他4位村民成立了秦安縣三達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整合雲山村10年樹齡的核桃基地200畝,吸納10名貧困戶,每戶用1萬元到戶產業扶持項目資金入股。

王勇也一直關注、參與合作社的發展。針對產品種類單一、晾曬受天氣影響大等問題,幫扶合作社創建核桃加工生產扶貧車間,引進脫皮、清洗、烘乾一體化流水線,形成精選高山幹核桃、煮熟五香乾核桃、精選核桃仁、核桃油等系列產品。此外,還協助劉偉確定了產品定位、包裝方式、銷售渠道等。

“一半銷售量都是王書記幫我找來的,讓我覺得整個村子都是我的堅強後盾。”對此,劉偉十分感激。他坦言,沒有了這些幫助,自己應該還在外地上班,不可能有底氣創業。

現在,劉偉領辦的合作社已經步入正軌。他還在村裡創辦了佔地20畝的生態園,新建了3座有機蔬菜大棚和3座草莓種植大棚,林下養殖蛋雞2000只,形成了集餐飲、觀光、採摘為一體的產業發展格局,帶動了村裡20戶貧困戶發展。

與此同時,該村退伍青年馬偉,也在駐村幫扶隊的支持指導下,利用雲山村地域優勢,發展起了散養雞項目,形成了具有市場競爭力的特色產品,帶動貧困戶10戶,每月戶均增收1000元。

村容村貌也在王勇等人積極爭取新農村建設項目的努力下煥然一新,老百姓積極參加合作社。還有人開始養土雞、建油坊、釀土醋、做豆腐,發展快速增收產業。劉偉告訴記者,最近,就有不少人找他學習大棚種植技術,幹事創業的精神頭兒特別足。

2018年,距離雲山村40公里外的秦安縣西川鎮小寨村也迎來了第一書記。和在天水市扶貧辦任職的王勇不同,這個名叫李萌的80後書記是北京科技大學的選派幹部。

高校教師扶貧又有哪些不同?當年11月,一到崗,李萌就為小寨村這個西川鎮唯一的深度貧困村,定下一條“黨建引領、產業鋪路、教育先行、文化鑄魂、制度護航”的工作思路。通過入戶走訪,積極向廣大群眾宣傳法律法規,講解扶貧的相關政策,與群眾面對面交流,瞭解他們的心聲與需求。

短短1年多時間,李萌從縣扶貧辦爭取到100多萬元資金,硬化了村內1.5萬多平方米的小巷道;又多次協調溝通,在北京科技大學出資下,為全村安裝了近30盞路燈;並針對果品運輸不暢等問題,爭取項目新修建40公里產業路;同時,聯繫中冶集團武漢勘探院、蘇州歐圖歐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等單位,開展了果樹採購和認購活動;加強對村民的農業技術和電子商務技術的培訓,設立“小寨大講堂”,邀請縣裡的電商專家為全體村民傳授蘋果、花椒的網上銷售方法。

甘肃天水:驻村第一书记拔“穷根”

小寨村的蘋果銷往全國各地。

除此之外,李萌還充分利用高校在教育扶貧、科技扶貧中的天然優勢,開展高校教師與貧困村學生的結對幫扶活動,為全村20多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提供每人每年500元的資助,並連續資助這些學生直到大學。每年,還會聯繫北科大師生在秦安縣開展送教上門活動,把北京地區的優質師資帶到貧困地區。而村裡的部分教師、學生、致富帶頭人也在李萌的幫助下,前往首都北京,參加相關培訓,開拓眼界。

2019年六一國際兒童節期間,小寨村五年級學生王天嬌參加了李萌組織的“手拉手遊學北京”活動,參觀了天安門、中國科技館以及在京著名高校,並與北科大附小的孩子結下友誼。一回來,這個過去常因家境貧困、以為自己長大後只能出門打工的小女孩就興奮地告訴李萌,自己想去北京上大學。

採訪途中,和秦安縣毗鄰的清水縣也驟然降溫。在該縣松樹鎮時家村擔任第一書記的國家能源局華東監管局稽查處四級調研員徐霆不得不套上了一件蒙塵的厚外套。

嚴寒的氣溫,只是這個上海人在西北受到的一個考驗。自去年5月駐村幫扶以來,44歲的徐霆克服了很多困難。沒有洗衣機,衣服髒了用手搓;沒法淋浴,就拿著毛巾擦擦;沒有抽水馬桶,就強忍著旱廁的味道……但在經歷過初期的不適應之後,徐霆還是融入了當地的生活,甚至學會了方言。

甘肃天水:驻村第一书记拔“穷根”

找到致富產業,更有脫貧信心。

時家村,全村208戶955人,截至2019年,沒有脫貧的還有27戶122人,脫貧攻堅任務艱鉅。徐霆認為,產業帶動是從根子上解決貧困群眾脫貧致富最有效的辦法。

作為國家能源局的幹部,他積極拓展渠道,四處“化緣”。針對時家村地處山谷丘陵地區,風力資源豐富的優勢,依託單位引進三峽新能源公司,在當地的荒地上,前期投資了60兆瓦的風電場,“從項目實施到土地流轉,再到電費收益,既可以帶動貧困群眾就業,也可以讓貧困群眾就地獲得一定收益。”

除此之外,徐霆還發揮“消費扶貧”的作用,把時家村的莜麥面賣到了上海等地,讓村民們第一次把溫飽作物變成了經濟作物。2019年,他帶領村民養雞2000只,建設了900多平方米的養羊場,第一期引進育種綿羊150只,3個月繁殖了30多隻羊羔。

一系列實實在在的舉措,讓時家村全面脫貧。最近,徐霆在和青海一家糧食加工公司洽談,準備在村裡建扶貧車間,讓當地的特色農產品經過加工後,創造更高的收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