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朝的荒唐事,養肥侵略者的胃口,撫卹和賠款分不清

大清朝的荒唐事,養肥侵略者的胃口,撫卹和賠款分不清

大清朝的國際賠款,始於1842年的《南京條約》,該條約第四款以洋銀六百萬元補償鴉片原價,第六款補償軍費一千二百萬元。咸豐戊午年(1858年)的中英法之戰,光緒甲申年的中法之戰,甲午中日兩戰,至《辛丑條約》的賠款4.5億兩白銀。

說來真奇怪,晚清短短几十年時間,賠款從百萬計上漲到數億計。這漲價節奏不敢思議!今天人們對房價上漲牢騷滿腹,房價上漲的速度可趕不上大清朝賠款晉級的步伐。況且房價上漲的結果是總有一群中國人受益,也算是肥水不流外人田了,抱怨一下了了,總不會嘔血傷心吧。

辛辛苦苦掙來的銀子拿去餵了洋狗,真是肝兒顫至今人!若要問賠款巨漲的原因,還真怨不得洋人,哎!都是中國人自作孽。

我們來看看第一筆賠款形成的原因吧。

英國人發動戰爭的初衷是什麼?

1840年6月,英國政府為保護鴉片貿易,英國會在同年4月對這場戰爭撥款經費進行表決,結果以二百七十一票對二百六十二票,僅僅九票之差通過了款項,促成了這場戰爭。

明白了嗎,當時英國發動這場戰爭的目的是保護他們眼裡的貿易,英國國內對戰爭經費的支出是很有爭議的,賠款實屬意外之財,原本就不是英國人發動戰爭的初衷。

讓人肝兒顫加嘔血的事情是這樣的:

1842年7月,英艦百餘艘,官兵約九千人,自吳淞口溯長江西上。進攻長江與京杭大運河交叉點的鎮江。意圖截斷南北交通,阻止漕運。駐守鎮江的1500名八旗兵與英軍展開激烈巷戰,死傷慘重,全城遭受焚掠,一片廢墟。對岸的揚州紳商,惶恐萬狀,給了英軍五十萬元,作為不佔領的交換條件。

8月4日,英國軍艦駛抵南京下關江面,進逼南京,英國人採取主動,先索要贖城費300萬元。清政府被迫在靜海寺與英國政府議約,雙方共在寺內議約四次……

當時的揚州紳士商人,你們可知道?你這五十萬不是自保而是徹底的賣國!五十萬買了一把鑰匙,開啟了魔鬼的慾望之火!假如,當年你們怕死而遠遁他鄉,英國區區九千人,萬里之外攻城略地,每取一座城死他一百人,補給從何而來?倫敦的政客們是繼續派兵還是主動請和?請問英國人能怎麼樣?當然,假如你們把五十萬拿來召集勇壯……。

後來發生的事情權當冷幽默吧!

戰無不敗,敗必償款,此為國恥。然而大清朝的公私文書,則每每忌諱說賠償而改稱撫卹。中日甲午開戰,吳大澄奉命督師,書生用兵,先發檄文,檄文中歷數大清朝深仁厚澤,柔遠有經,而於道光壬寅、光緒甲申兩次戰事之賠款,是中國戰勝洋人,贈金撫卹是恩威並用之意。文書傳到上海,《申報》首先登載,繼而各洋人報刊譯登。英、法領事隨即致書問責,說賠款約章俱在,為何要胡說八道。後來,由蘇松太道復書道歉而不了了之。

哎!撐死敵人的胃口,還能自娛自樂說瞎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