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艙裡的"王牌軍"——廣東監獄援鄂醫療隊的"疫"線堅守

9名尖兵,72天,1400次CT掃描,1600份核酸和血液標本檢測,5600份執行醫囑,11200次發放藥物。這是廣東監獄支援湖北醫療工作隊自2月17日馳援武漢至4月28日返粵前交出的戰"疫"答卷。

白衣作戰袍,懸壺濟荊楚。他們在疫情防控最吃勁的階段,毅然馳援武漢,在方艙醫院、康復驛站戰鬥,承擔起一線的救治、影像和檢測工作。

方艙裡的

廣東省監獄系統首批援助湖北監獄系統的9名醫護人員在廣東省監獄管理局集結出徵。

經過一個多月的努力,方艙醫院"關門大吉",武漢重新煥發生機。廣東監獄系統援鄂9人醫療隊沒有踏上返粵的歸程,而是再次就地請戰。4月10日,他們開始接管全線醫院康復驛站,負責對康復者進行後續觀察和治療,防止出現"復陽",全力以赴打贏疫情"殲滅戰"。

這支從廣東監獄警隊中挑選出的精銳力量,在援鄂的72天裡,成為了方艙裡的"王牌軍"。他們是醫者、是警察,還是活躍在"疫"線的黨員先鋒。

"專家"來了,患者心定了

從接到支援湖北任務到出發間隔時間很短,不少隊員都是剛剛結束連續執勤任務,便匆忙與家人告別,踏上了逆行征程。

方艙裡的

廣東省監獄系統首批援助湖北監獄系統的醫護人員在廣東省監獄管理局集結出徵。

一身轉戰三千里,一劍曾當百萬師。9人中,有全科醫生、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資深臨床業務骨幹、超10年CT影像診斷經驗專家、硬核全能護士……"專家"來了,患者心定了。

CT組的兩位專家成員梁文彬、梁波都是具有10年以上經驗的影像主治醫師。他們練就一雙火眼金睛,只要眼睛盯著病人的CT膠片,數秒內就能發現其中的異常。支援湖北以來,他們出具了1400份精確的診斷報告,為臨床治療提供了極具意義的參考。

病毒無情,依然向險而行

方艙內,北江監獄四級警長、護士江志星用壓舌板輕輕壓住病人舌頭,然後迅速十字旋轉擦過兩側扁桃體窩和咽喉壁三處,不到十秒,一個咽拭子便採集完成。"關鍵是看準快採,"江志星說。這樣的動作,他每天要重複上百遍。

方艙裡的

廣東監獄支援湖北醫療工作隊隊員在方艙醫院工作。 李發健 攝

每一次操作,都是與病毒面對面,他卻義無反顧向險而行。他深知:早一分確診,就能早一分救治病人。

先鋒本色:第一班我們先進

"第一班我們先進!"袁家臺方艙醫院開艙首日,領隊李永輝和同隊省監獄中心醫院重症醫學科主任、方艙醫院醫師周飛帶頭衝進了病房。"老黨員更應該在這個時候發揮作用。"李永輝說。

方艙裡的

廣東監獄支援湖北醫療工作隊隊員在方艙醫院工作。 李發健 攝

剛剛到武漢就申請入黨的秦晨說,他被老黨員衝鋒在前的精神深深感動,自己也想用實際行動讓黨旗在抗疫一線高高飄揚!老黨員統一指揮、身先士卒,醫療隊迅速擰成一股繩。

"我志願加入中國共產黨,擁護黨的綱領,遵守黨的章程……"3月20日晚,在酒店樓道中,醫療隊臨時黨支部舉行了一場特殊的入黨宣誓儀式,周飛、江志星、秦晨、賴俊傑四名同志在戰疫中又多了一重身份——共產黨員。

光榮地加入中國共產黨,關鍵時刻成為國家的棟樑,最優秀的男兒就該這樣。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身。在這場戰役中,無論是老黨員還是新黨員,都肩負同樣的使命和擔當。

啃下"硬骨頭"

3月6日,方艙內病人出院轉到康復樓繼續進行醫學隔離觀察,周飛主管的1號樓是"復陽"患者的集中觀察點,一刻也不能馬虎。高峰時期,一百多名病人CT圖像,對應上萬個薄層掃描圖層。治療有無進展?是否變成重症?關鍵信息一個不能漏,一個不能少。怎麼辦?

醫學沒有捷徑,診斷更是馬虎不得。周飛不厭其煩地每天重複查房、調整醫囑的工作。全副武裝,剛開始交流還順暢,數十個床位查下來,護目鏡裡已經溢滿了霧氣和水珠,他就趴在桌子上寫醫囑,一字一頓,一絲不苟。

不只周飛,為了與病魔賽跑,隊員們拼盡洪荒之力,啃下多塊"硬骨頭"。

"一個人就是一支隊伍"

人手不夠怎麼辦?"哪裡需要我就在哪裡戰鬥。"梁波主動要求到技師組,在臨時搭建的不到10平米的集裝箱中,他"一個人就是一支隊伍",單槍匹馬完成了一千多人次的拍攝檢查工作。

改建後的方艙醫院共4層樓,護理用品、中藥物資等只能依靠人力運輸。一開始人力緊缺,警察出身的醫護人員便主動發揮職責,承擔起搬運等大小事務。

"開始時,大家都很小心,生怕動作幅度太大扯開防護服。"陽春監獄一級警員、方艙管床護士的李發健說道,一箱中藥足足30斤重,穿著防護服在樓層之間搬運,如同在"高原上行走"。作為醫療隊中唯一的90後,儘管身體負荷大,但在李發健看來,"我是一名醫護人員,更是一名警察,這是我力所能及的事情"。

治癒的不僅是身體,還有心靈

作為支援湖北領隊,這不是李永輝第一次在危急時刻衝鋒在前,早在汶川地震一役中,他就參加了醫療救助組。開艙以來,52歲的他每天堅持到病區查房,對病例深入分析、研究會診。每當遇到情緒波動很大的病人,作為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的李永輝還會當起病房裡的知心大哥,跟他們做科普、拉家常,教會他們多種釋放壓力的方法。

一位素未謀面的護士"網友"也向李永輝發微信感謝。在方艙工作期間,這名護士出現了強烈的應激症狀,並通過微信群申請支援,作為全科精神科醫生的李永輝馬上應承下來。"我們不在同個酒店,只能通過微信交流。"李永輝說,只要不當班,他總會抽時間和這名護士訪談,開導她的情緒。

信心和希望是最好的良藥

15時至21時,21時至3時,3時至9時,9時至15時,每班次6個小時。這6個小時裡,有白天,有深夜,有凌晨,他們每人每班管理超過40個床位。在沒有硝煙的戰場,他們用生命護佑生命。

隊員們樂觀地總結出一條令人心疼"規律":從早到晚,值第一班的跳過早飯,值第二班的跳過午飯,值第三班的跳過晚飯。

"謝謝你們的醫者仁心""你們是疫情期間最堅實的依靠""每一次問診、每一句關心我們都銘記於心"……方艙心願牆上寫滿了樸實真摯的感謝話語,傳遞出暖心力量。隊員們懂得,信心和希望是最好的良藥。

方艙裡的

方艙心願牆上樸實真摯的感謝話語。 李發健 攝

何寶強說,印象最深刻的那次,14名出院病人整齊列隊,用手語舞向醫護人員表示感謝。這一刻,所有的疲倦一掃而光,所有的付出都得到了回報。

全媒體記者 尹利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