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定房價乃至逐步降低住房成本,是擴大消費最重要的推動力

4月20日,商務部消費促進司負責人指出,隨著國內疫情防控取得階段性重要成效,經濟社會秩序加快恢復,商貿流通復工復市持續向好,3月份居民消費市場趨於活躍,銷售企穩回升,價格穩步回落。但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2020年一季度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下降19.0%。

受疫情影響,中國經濟供需兩側都曾短暫地停止運行,目前生產端正在逐步恢復,但消費尚待進一步提振,出口面臨一定挑戰。在這樣的背景下,日前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要求堅定實施擴大內需戰略。擴大內需被放到了更重要的地位。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完善促進消費的體制機制,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消費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的主要動力。2019年,最終消費支出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為57.8%,而投資為31.2%。因此,在擴大內需以對沖經濟下行壓力的政策背景下,首要任務應該是穩定消費。

傳統上,對沖經濟下行壓力的逆週期政策主要針對投資和企業,比如減少企業的融資成本,擴大貨幣供應,刺激社會投資。推出的一些消費補貼政策,比如家電下鄉、汽車購置稅優惠等,更多是幫助企業銷售,渡過難關。生產和投資一般會帶來更大的增長數據與稅收。

當前,強調擴大內需的戰略,將消費置於重要位置,首先就是要推動全面復工復產、復商復市,這樣才有可能恢復居民消費。但目前,服務業和消費的恢復都需要一個過程。而更重要的是,保持消費能力的問題也需要關注。

實際上,在疫情發生前,中國消費已經開始逐步放緩。主要原因是部分家庭部門因為購房等原因而承擔了越來越多的債務。央行發佈的《中國金融穩定報告(2019)》顯示,2018年,中國住戶部門槓桿率為60.4%,低於發達經濟體平均水平,但在新興市場經濟體中處於較高水平。一些城市較高的住房價格對消費產生了擠出效應,疫情帶來的部分人群就業和收入的變化,也不利於這種效應的降低。

居民部分消費能力還受制於收入和財富。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19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數26523元,中位數是平均數的86.3%。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數39244元,是平均數的92.6%;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數14389元,是平均數的89.8%。可見,居民可支配收入還存在可增長空間,只有增長後,擴大消費才有潛力和可能。這也提醒我們需要多措並舉縮小收入差距。

根據麥肯錫2019年中國消費者調查報告,二線及以下城市年輕人為2018年年度消費支出增長貢獻了60%,也就是所謂的“小鎮青年”成為消費主力。這群首批成長於中國物質生活豐富年代的年輕人,很多依賴信用消費,二三四線城市住房壓力也小很多。但是,此次疫情對這部分人群的就業和收入也帶來一定挑戰,會否影響其消費觀,值得關注。

當前,城市中等收入家庭規模不斷增加,但用於住房和教育的支出比較大,消費增量主要是旅遊、文化、體育、健康、養老、教育培訓等高品質服務消費,服務消費注重體驗,而中國服務業消費的體驗目前還有巨大進步空間。

考慮到以上幾點問題,在當前疫情之下,穩定消費雖然任務艱鉅,但需要果斷推進。首先,應該為更多失業人口提供工作,有工作才有收入並用於消費。各個城市應該推出一些公共投資項目,優先安排失業或貧困勞動力就業,實現以工代賑,又可以避免貨幣投放不均衡造成收入差距拉大的問題;其次,地方政府發放消費券可以刺激本地消費,但也應該針對特定困難群眾進行救助,不管是現金還是實物,都有助於穩定消費。

還必須重視供給側,避免部分產業鏈受影響導致供給減少。同時,穩定房價乃至逐步降低住房成本,是擴大消費最重要的推動力。這對作為消費主力群體的年輕人來說極為重要,一線城市應該擴大低成本住房供給,儘可能讓年輕一代能夠安居樂業。

稳定房价乃至逐步降低住房成本,是扩大消费最重要的推动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