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扇女兒耳光發視頻到班級群:人前教子有多可怕?

文 | 玲瓏心

前幾天一則視頻讓網友們震驚了!視頻中一個小女孩正在洗臉池邊刷牙,女孩爸爸走過來,凶神惡煞地罵她:“上課不聽講,打!打!”接著就響起了清脆的耳光聲,被打懵了的女孩委屈地放聲大哭。


最讓人震驚的是,這個爸爸一邊打,一邊錄下視頻發到女兒的班級群,理由是竟然是:“讓老師看看我到底有沒有管教孩子!”


視頻中的李氏父女來自黑龍江,李先生當天收到女兒班主任的微信留言,說當天女兒上課搗亂,雖然孩子並不承認,李先生卻認為女兒年幼有可能說謊,衝動之下打了女兒並讓大家做見證。


爸爸對孩子揚起的巴掌,看似打在她的臉上,其實都重重地打在了她的心上。對一個小學生來說,班級群幾乎就是她的全世界,爸爸在她的全世界面前羞辱她,讓她怎麼抬起頭面對明天的到來呢?


打擊一個孩子,最簡單最粗暴的方式,就是讓他在人前出醜。

1

跨年夜親友聚會,一桌老老少少其樂融融,唯一不合諧的音符,就是堂姐一直在數落兒子龍龍。


“給我坐正一點,別跟個猴似的!”

“叫你小心點還弄一身油,笨死你算了!”

 ……

爸爸扇女兒耳光發視頻到班級群:人前教子有多可怕?


“叮”地一聲,堂姐把龍龍的碗重重扔桌子上,聲音提高了八度:“別光吃肉,吃點蔬菜!”我抬頭一看,龍龍委屈地癟著嘴,眼淚在眼眶裡直打轉。


我們都忍不住勸堂姐:“孩子才多大,你這麼兇幹嘛。”堂姐說:“誰教他不爭氣呢,昨天考試考了個墊底,老師打電話來,我臉都沒處擱。”她瞅了龍龍一眼,接著說:“一點都不讓我省心,都上二年級了,還尿床呢。”


話音一落,龍龍丟開碗,從座位上跑出門外。堂姐怒衝衝地追了出去:“還說不得你了!”


可能堂姐很困惑,自己又沒打兒子,他為什麼反應這麼激烈。


那麼我們不妨站在孩子的角度,去還原一下孩子的心情:


“媽媽又罵我了,我怎麼這麼笨。”

“這麼多親戚在看著呢,太丟人了。”


在人前訓斥孩子的時候,他們的內心是惶恐的,羞慚的。他覺得自己很沒用,想逃走,想把自己藏起來,卻又強忍著,想努力一下得到媽媽的鼓勵。


可接著,媽媽又抖落出孩子更多的糗事——考倒數、尿床。也許後者是媽媽當成笑話隨口說的,但落在孩子耳朵裡,則是更大的窘迫,他學習不好,生活上還製造麻煩,他羞得面紅耳赤,更加覺得自己沒用。

爸爸扇女兒耳光發視頻到班級群:人前教子有多可怕?


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博士在《中毒的父母》中說:“小孩是不會區分事實和笑話的。他們會相信父母說的有關自己的話,並將其變為自己的觀念。”


成長期的孩子是脆弱的,如果經常在公眾場合管教他,會使他的心理承受能力變弱,變得情緒敏感,過於在意父母及他人對自己的評價,更在下意識裡跟著父母的評價去評價自己。


人前的批評打擊,會讓孩子產生巨大的挫敗感,在自我懷疑中否定個人價值,認為大家眼中我就是一個差勁的孩子,怎麼做都無法讓別人滿意。


2

知乎上有個提問:為什麼有的父母會在公眾場合,不管不顧地管教孩子,甚至抖落孩子的“黑歷史”,曝光孩子的隱私?


有一個高贊回答是:中國式家長有個普遍誤區,我的孩子“不要臉。”


很多家長認同明朝《朱子家訓》裡的一句名言:“人前教子,背後教妻”,覺得教育孩子該在大庭廣眾下進行,眾人見證下的教育,才能讓孩子印象深刻。至於孩子的臉面,則往往被家長忽視了。 


綜藝節目《少年說》裡就有一個高一女孩,在高臺上向媽媽喊話:“媽媽,以後可不可以關起門來教育我?”她委屈地訴說:“別人家的家長,就算脾氣再大,也會關起門來教育孩子,但是你呢?在外面脾氣說上來就上來,完全不顧旁邊有沒有其他人。”  

爸爸扇女兒耳光發視頻到班級群:人前教子有多可怕?


而她的媽媽卻回答:“在外面是媽媽的面子重要,還是孩子的面子重要?”

爸爸扇女兒耳光發視頻到班級群:人前教子有多可怕?


其實,孩子雖小,也是一個獨立的生命體,有自己的人格與尊嚴。那些帶有羞辱性的批評,那種旁若無人的管教,對孩子來說,就象把他的缺點一一放大,並陳列於聚光燈下,讓他覺得無所遁形。


家長本想讓孩子長長記性,卻並不能讓孩子樂意接受,他只會覺得自己被指點被嘲笑,活像個小丑。


哪有孩子“不要臉”的呢,只是除了默默忍受,他們沒有別的選擇。


作為一名兩個孩子的媽媽,我當然知道,在教育孩子時控制自己的脾氣,有多麼的艱難,有時候火上來了,哪分得清什麼人前人後?


但是,作為一名過來人,我同樣知道,當孩子的自尊被踐踏,會產生多麼可怕的後果。


在我小時候,爸媽工作忙,一到假期就把送到鄉下的奶奶家去住,而我特別不想去。

爸爸扇女兒耳光發視頻到班級群:人前教子有多可怕?


奶奶脾氣不好,總愛當著街坊鄰居的面數落我,如果我不小心闖了個禍,比如打碎了碗,她就會罰我跪在院門口。


每一次,來來往往的人嘻笑著從我身邊經過,我面孔發燒,只好把頭深深垂下去。


我和父母抗議過,他們不以為意,後來我就不再提了,這成了我心裡的傷疤。每回從奶奶家回來,我都會情緒低落好一陣子。

其實奶奶是愛我的,有什麼好吃的也都想著我。但假如能回來過去,我多麼希望和奶奶說,別再當著大家的面管教我了,我真的覺得很難堪,很不好受。甚至直到現在,我有時還會夢見自己跪在門口的樣子。

爸爸扇女兒耳光發視頻到班級群:人前教子有多可怕?


心理學專家認為,自尊是個體感受到的理想自我和現實自我之間差距的一個功能,當這個差距很小時,個體體驗到有價值和滿足;而當這個差距很大時,會造成失敗和無價值的感覺。


人前教子,代價是孩子的自尊心。孩子會因為自卑、羞慚、憤怒,封鎖內心,把真實想法藏起來,拒絕與家人溝通,看起來他好像是變乖了,但這種傷痛是骨子裡的,隱而未發,卻往往伴隨孩子一生。

3

明代學者呂坤《呻吟語》中談到面對犯錯的孩子的“七不責”,第一條就是:當眾不責。


人前教子,容易產生兩個極端,孩子要麼變得畏首畏尾,不敢嘗試新生事物;要麼為了挽回面子,變得叛逆,做出一些出格的事。無論哪一種結果,都不是我們想看到的。


正確的教育,一定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選擇恰當的時機,用溫和而堅定的態度,明確告訴孩子是非對錯,呵護孩子的自信與尊嚴。


什麼是恰當的時機呢?比如,餐桌上、睡覺前,不要訓斥孩子,有外人在的時候,更要格外注意,最好選擇在家裡,或是一些溫馨而自在的場合,千萬不要當眾揭孩子的短,專揀最戳他心窩的話去說。


管教孩子的重點在“教”不在“管”,“管”是形式,“教”才是目的。鼓勵在人前,管教在人後,才是明智父母的選擇。

爸爸扇女兒耳光發視頻到班級群:人前教子有多可怕?


國學大師錢穆小時候十分聰明,10歲不到就能出口成章。一天,家中來了客人,錢穆故意表現自己,一會背這首詩一會答那個問題,客人也一直給予禮貌地誇讚。錢穆父親看著兒子得意忘形的樣子,皺起了眉頭,欲言又止。


幾天後,父子倆出門,路過一座橋,父親考問錢穆“橋”字的寫法,錢穆三下五除二寫出來了,父親又問:“如果把木字旁換作馬字旁,是什麼字呢?”錢穆回答:“是‘驕’字。”父親繼續又問:“‘驕’是什麼意思?”


這時,錢穆才明白父親意有所指,父親提起前幾天的事,教育兒子不要驕傲。但他沒有選擇在客人面前傷兒子臉面,而是在事後予以引導,錢穆也明白了父親的良苦用心。


教育孩子這件事上,過猶不及,慢工往往出細活。愛孩子,就請給他平等的尊重,在他犯錯的時候,多一點耐心,多一點共情,講究個天時地利人和。


人前的呵護讓孩子不畏懼外面的風雨,人後的引導讓孩子不迷茫前行的方向。


放棄“人前教子”的父母,他們的孩子是幸運的,他無時無刻不沐浴在陽光裡,在人生的路上所向披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