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不單單是居家瑣事,還需要一點點儀式感

導語:儀式感是什麼?就像《小王子》裡寫到的:“它使某個日子區別其他日子,使某一時刻不同與其他時刻。”

在育兒的過程中,孩子會經歷許許多多的人生里程碑。儀式感的注入,會讓我們去學會記錄育兒裡的細節。你會發現身邊的一草一木以及育兒的許多瞬間都是真真切切可以感知的美好。

比如說以下這些平常到不能再平常的給孩子哺乳、添加輔食、閱讀等親子互動,因為儀式感的加入都會顯得與眾不同。

育兒,不單單是居家瑣事,還需要一點點儀式感

有儀式感的哺乳,讓寶寶學會與世界互動

我的孩子母乳餵養到2歲8個月,母乳媽媽其實需要多方面的支持,我認為在家庭裡給媽媽準備一個哺乳沙發,是一個有不僅有儀式感而且能促進哺乳的事情。

每一次孩子餓了的時候,我們就帶孩子去到哺乳沙發,給孩子奶。這就像是一個莊重的儀式,孩子慢慢會從這樣的習慣裡接收到這樣一種信號:來到這一個特定的地方,我的需求是可以得到滿足的。逐漸的,雖然他還沒有真的吃到奶,你會發現孩子來到這個區域,就已經不哭了。

育兒,不單單是居家瑣事,還需要一點點儀式感

專屬孩子和我的哺乳沙發

  • 幫助寶寶養成良好的吃奶和睡眠習慣

當我們把餵奶的地方和睡覺的地方區分開來的時候,可以幫助孩子瞭解自己的需求。他會知道,當我餓了,在餵奶沙發這裡可以吃到奶;當我困了,媽媽會把我放在床上,躺一躺,拍一拍,我可以在這裡睡覺休息。

這可以有效地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吃和睡的作息習慣及規律,不會混淆睡覺和吃奶這兩件事。

育兒,不單單是居家瑣事,還需要一點點儀式感

  • 幫助媽媽哺乳更加輕鬆和專注

一個舒適的哺乳沙發,可以幫助媽媽藉助哺乳靠枕和腳凳來調整餵奶的姿勢,讓我們餵奶更放鬆舒適。因為不僅孩子需要一個安靜吃奶空間,媽媽的需求也是同樣重要的,媽媽放鬆的狀態,可以刺激泌乳素和催產素的產生,從而讓身體分泌更多的乳汁,讓哺乳更順利。

我們還可以在哺乳沙發的旁邊擺放一個小的茶几,放餵奶會用到的一些物品,這樣就可以保證在全部餵奶的過程,可以全心全意地給孩子餵奶,不需要起身去拿其他的東西。

  • 和寶寶建立親密關係,滿足孩子生理和心理需求

通過哺乳沙發這個有儀式感的方式,孩子可以在這裡建立起和母親的關係,他會感受到媽媽是願意花時間在這裡陪伴我的。在這個環境裡沒有電視、手機的干擾,我們的精力可以全心全意的放在寶寶的身上,這真是一種非常特別的感覺。

不論是母乳餵養還是奶粉餵養,吃奶對一個新生兒來說,不僅僅是生存下去所需要的食物來源,同時也是開啟瞭解人類社會關係的一種方式。

育兒,不單單是居家瑣事,還需要一點點儀式感

當孩子吃奶的時候,他是與另外一個人一起生活,就是孩子最早期非常有價值的社交經驗,因此一個有儀式感的、全神貫注的哺乳過程會幫助孩子理解人和人之間深層的關係。

如果我們可以給孩子提供一個特定的時間和空間,按照孩子的需求來哺乳,孩子就可以享受這樣的這樣一個過程:他可以盡情地貼在媽媽的胸前,吸吮乳汁甘甜的味道。不僅如此,他還能聽到媽媽的心跳,感受到媽媽溫暖的擁抱。

這樣子的互動,讓孩子的生理跟心理的需求都可以得到滿足。他會感受到莫大的快樂,並會完全滿足這一種關係。當他吃完奶,飽飽地咧開嘴,笑了,他會知道生命是如此的美好,而且會去尋求人際關係相處樂趣。

第一頓輔食,吃出滿滿的儀式感

孩子第一次吃輔食也是非常有紀念意義的一件事情,因為這標誌著孩子不再完全需要媽媽的奶,而是可以通過吃我們日常生活中的食物而活下去。這彷彿在告訴孩子:你長大啦!添加輔食是孩子與母親逐漸分離,逐步邁向社會以及獨立,其中一個重要的里程碑。有心的爸爸媽媽可以通過準備有儀式感的輔食餐,作為孩子邁向新臺階的慶祝。

  • 儀式感的用餐,讓孩子感覺到自己長大了

平凡的日常生活,離不開柴米油鹽,但偶爾也需要一些詩情畫意進行點綴。在蒙臺梭利的家庭教育裡,推薦在頭幾次的輔食裡給孩子使用矮小的、符合孩子身高尺寸的桌子和椅子。在桌子上,會有漂亮的桌布和鮮花,還有漂亮的小餐墊。

我曾經自己親手縫製了一套孩子輔食餐具的配件,包括小餐墊、圍嘴、餐巾和收納的布兜。

桌布上面還有專門標誌的放餐具的位置,是手工縫繡上去的,這些輔助品都可以讓孩子吃輔食的過程變得非常有儀式感。

育兒,不單單是居家瑣事,還需要一點點儀式感

手工縫製的輔食餐具配件,包括餐墊、圍嘴、餐巾和收納布兜

在餵食的過程中,成人可以坐在桌子的旁邊或者另外一頭,用一個小勺子把餐食舀到孩子的小餐盤裡,可以給孩子提供一個小勺讓他自己吃,當然孩子小的時候,主要還是是我們給孩子餵食。你會發現孩子很想自己抓著勺子自己吃,儘管吃的有點亂、有點髒,但是孩子是那麼的喜悅和驕傲,因為他感覺到自己可以滿足自己的需求,他是一個非常有能力的人。

當我們坐在孩子的對面或者旁邊的時候,我們的臉是面向孩子的。這個位置和以前抱著孩子,貼著乳房吃奶有著極大的不同。這種位置的改變也給予孩子一種非常確定的信息,就是:你長大了!看,連你吃東西的方式也不一樣了呢!

  • 儀式感的用餐讓孩子明白食物是社交和分享的方式

在經過了這個有儀式的幾頓輔食餐之後,慢慢地我們給孩子提供高一點的餐椅,讓孩子坐在餐桌上和我們一起吃飯。我們要讓孩子感覺到,餐桌是家人分享食物的地方。我們還可以給孩子提供一些長條形的“手指食物”,比如蒸熟蒸爛的胡蘿條、南瓜條、西蘭花等等讓孩子自己抓握。

他可以用豐富的感官體驗去探索這些不同的食物,可以幫助孩子以後更好的自主進食。

育兒,不單單是居家瑣事,還需要一點點儀式感

通過這些儀式感我們向孩子傳遞信息,你可以自己吃飯了,然後我們也會和孩子呆在一起,教許多孩子用餐的衛生和禮儀,比如說飯前要洗手,筷子不能在公盤的菜裡挑三揀四,不可浪費糧食等等,這些都會讓孩子感覺食物是一種分享的方式,是一種社交的方式。

剛出生的時候母乳是為了幫助孩子連接媽媽和孩子,而我們日常生活中的輔食,是為了幫助孩子與我們分離,更好的和社會接軌,邁向一個更廣闊的人生。

育兒,不單單是居家瑣事,還需要一點點儀式感

在喂孩子吃輔食的過程當中,爸爸也是可以參與進來的。如此,孩子會獲得一種非常積極的印象,就是食物不僅僅是從母親那裡獲得,還可以從爸爸以及爺爺奶奶等其他照顧的人那裡獲得。他會更加深層次的去理解食物和社交的關係。

因此吃飯這件事情不僅僅是攝取營養,還代表發展孩子的文化、社交和情感。

在我們家孩子2.5歲去上幼兒園的時候,他們園每次午餐前,都會等所有的小朋友都到齊,然後老師帶領著大家唱“謝飯歌”,這首歌大概唱的是:

thanks for the sun,感恩有太陽

thanks for the sea,感恩有大海

thanks for the fish ,感恩有魚

thanks for me!感恩有我!


育兒,不單單是居家瑣事,還需要一點點儀式感

我很喜歡這首歌,也很喜歡這樣有儀式感的環節,這讓每次吃飯變成了一件特別的事情。生活需要儀式感,普通平淡的日子因為被賦予了感恩、愛、紀念,才能顯得彌足珍貴。

給孩子屬於自己的有儀式感的小空間

如果可以,給孩子準備一些屬於他自己的小空間吧!可以是一個小小的閱讀角、或是一個小帳篷、一個小小工作臺,這都會讓孩子覺得在這個特定的地點做事情與眾不同。

育兒,不單單是居家瑣事,還需要一點點儀式感

  • 有儀式感的環境讓孩子變成環境的守護者

如果我們在房間裡,為孩子擺上時候他們使用的傢俱,我們很快就會發現孩子會用我們意想不到的方式開始探索活動。他們非常和諧的相處在一起,危險的意外發生也會減少,因為他們自己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很多蒙臺梭利學校(兒童之家),一個班級30個混齡的孩子呆在一起,卻能夠各司其職,非常有秩序的工作——因為有一個完備的、有吸引力的環境。

如果我們可以給孩子提供一個恰當的環境,我們會發現原來一個個嘟著嘴的小麻煩變成了活潑可愛的精靈,喜歡破壞房子的小男孩會變成小心翼翼愛護環境的守護者。

  • 有儀式感的環境會教導兒童

之前我看過知乎有網友提問說給孩子家居用品最實用的東西是什麼?對我那個3歲半的女兒來說,應該是一張適合孩子尺寸的小桌子。這張桌子和孩子的身高一樣,並且是素色。它就像是孩子的專屬工作的地方,孩子可以在這裡畫畫、剪紙,可以在這裡做一些桌面的遊戲,而不被打擾。

育兒,不單單是居家瑣事,還需要一點點儀式感

因為小桌子很白很乾淨,當孩子用蠟筆畫畫時,只要桌面上沾上一點點髒東西,就會顯得非常突出,這張桌子就好像自己會說話:“我髒了!快幫我擦掉吧!”孩子總是很樂意用自己的小手清洗打理地乾乾淨淨。

這樣一個空間不僅給孩子可以有不被打擾的做事情的空間,同時也會關注到孩子在精神上的需要。

當他在自己的空間裡可以不被打擾地做事情,他會顯示出喜悅和成就感,感覺到自己是自主獨立的人。這是從獨立自我的空間到獨立自主的自我感受的一種轉變。他們在工作的過程當中會得到無限的快樂,在做事情的時候會熱情洋溢,他們的專注力也可以得到很好的保護和提升。

如果我們可以關注到這一點,那孩子的家就不會只是成人住起來覺得很舒服的房子。

在這一個真正屬於孩子的地方,你會看到孩子全新的喜悅和驕傲,偶爾還會看到一些沒有辦法形容的得體的禮儀,這就是有儀式感的環境給到孩子的,他們可以改進自己的行為,而且他們非常喜歡怎麼做。

育兒,不單單是居家瑣事,還需要一點點儀式感

儀式感教我們慢下來,重新對待生活

曾經我參加過一個線下的學習活動,當時有一個活動,我的西班牙老師拿來了一小袋大米,我們一組有10個同學,老師要求我們每人輪流雙手捧一把大米,將大米放入一張白床單的中間。大家有點摸不著頭腦,但是也照著做了,大家都很隨意地捧一把大米放在床單上,然後將米袋傳遞給下一個同學。

一位同學的動作引起了我的注意:她從其他同學的手中接過米袋,輕輕鞠躬,說了聲“謝謝”。她端坐好,雙手放入米袋中,緩緩地捧起一把米,有控制地讓米粒緩緩地從指縫中流下,直到所有的米粒都掉在床單上。她優雅地拍拍雙手,滿意地微笑對自己點點頭,將米袋傳遞給下一個同學。

她表現出來的認真、優雅、禮貌,讓我刮目相看,多年後此情此景仍然記憶猶新。後來才知道她是一位在幼教行業內從事了40年多年的前輩,可謂德高望重。一件普普通通的事情,因為她的慢動作,顯得特別有儀式感,讓我覺得這捧的不是米粒,而是謙卑豐盛的人生態度。

面對生活中各種普普通通的小事,如果我們可以多一些儀式感,會顯得如此不同。這種儀式感和矯情無關,它其實是一種慢,一種不湊合的生活態度,在現在這個浮躁的時代,這顯得如此珍貴。


育兒,不單單是居家瑣事,還需要一點點儀式感

就像每次我們早晨起床和晚上睡前,如果可以慢下來,溫柔地和孩子問早安、晚安,把這個做成一種有儀式的習慣,我們會發覺生活會變得更加美好。當然這要求我們成人也要這麼去對待其他的家人,而不是隻讓孩子說,自己卻不做。

孩子每天早上醒來的時候,他總是朝氣蓬勃,他們不僅愛冉冉升起的太陽,他們還愛自己老是睡過頭、糊糊塗塗的爸爸媽媽。和孩子過有儀式感的生活,會給我們帶來一個全新的開始,因為孩子會用我們不懂的方法叫醒我們,喚醒我們的知覺去感受生活——他們會帶我們去發現新長出來的葉子、聞一朵鬱金香的香味、觀察霜凍在玻璃窗上結成的冰花....這些都是孩子讓我們時刻保持清醒和覺知。

每天早上他出現在我們面前,好像在說:“看,這個世界多美秒!你可以過另外一種生活,你可以過的比現在還要好!”

總結

有時候我們會覺得,隨便、湊合一下過日子就可以了,但是孩子的到來可以幫助我們變得更加積極和上進。從這個角度上來講,孩子的到來是為了成就更優秀的我們,他讓我們的內心更加的柔軟,也促使我們以感恩和接納的心態去對待身邊的事物。

我們之所以成為父母,不是要我們去書寫孩子的人生,而是為了淨化我們的心靈,讓我們真正的改變自己,這才是生命真正的成長,也是有儀式感的人生帶給我們的思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