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和西安為何各有一所交通大學?那還要從60多年前的“西遷”說起......


交通大學從上海西遷古都西安,是新中國高等教育歷史上的一件大事。回望這段歷史,如果當年沒有周恩來總理的親切關懷和支持,遷校的歷程不會進展得那麼順利,或許也就不會有現在這兩所分別位於中國的東部和西部、同樣蜚聲海內外的交通大學。


上海和西安為何各有一所交通大學?那還要從60多年前的“西遷”說起......


本文約 5200

預計閱讀需要 15 分鐘


一通來自北京的特殊電話


1955年4月6日晚上,上海徐匯,交通大學黨委書記兼校長彭康接到了一通來自北京的特殊電話。這次北京來電中所談的內容,也直接影響了彭康校長以及許多交大師生此後的人生走向。


在彭康校長接到電話之前的一個星期,也就是3月30日,位於北京的高等教育部根據中央方針,提出並上報國務院《關於沿海城市高等學校1955年基本建設任務處理方案的報告》。


該報告中寫道:“減少沿海城市高等學校招生任務,相應地擴建內地學校,提前在內地增建新校等措施,……

將交通大學機械、電機等專業遷至西北設交通大學分校,準備在兩三年內全部遷出。


上海和西安為何各有一所交通大學?那還要從60多年前的“西遷”說起......

1950年代,位於上海徐家彙的交通大學正門


3月31日,國務院第二辦公室向陳毅、陳雲、劉少奇、朱德、彭真、鄧小平、周恩來等7位中央領導人報告,並得到圈閱同意。1955年4月初,高教部部務會議文件《1955年到1957年高等學校院系調整及新建學校計劃(草案)》明確提出:“將交通大學內遷西安,於1955年在西安開始基本建設,自1956年起分批內遷,最大發展規模為12000人。”


4月6日晚,高教部將這一精神,以電話告知的形式通知交通大學黨委書記兼校長彭康同志。其後,高教部於7月21日正式發文通知交通大學:“經我部研究並經國務院批准,決定你校自1956年開始內遷西安,並提前於1955年開始進行基本建設工作。


數千名教職員工和家屬陸續遷往西安


1955年4月9日,彭康校長根據高教部的電話通知,迅速召開黨委會、校務委員會,傳達中央指示精神和遷校西安的決定,部署相關工作,並指派總務長任夢林等人去北京高教部接受新校址的籌建任務。


5月,彭康帶領朱物華、程孝剛、周志宏、鍾兆琳、朱麟五幾位系主任和老教授奔赴西安,共同察看和商議校址,最後選擇了西安市和平門外、東南近郊、離市區1.5公里的皇甫莊一片黃土地作為新校址。新校址的對面是唐代興慶宮和龍池遺址。


上海和西安為何各有一所交通大學?那還要從60多年前的“西遷”說起......

踏勘新址


9月,正式成立交通大學遷校委員會,由副校長陳石英任主任委員,教務長陳大燮、總務長任夢林任副主任委員。黨內成立蘇莊、鄧旭初和任夢林組成的領導小組,統一領導全校的搬遷工作。遷校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著。


上海和西安為何各有一所交通大學?那還要從60多年前的“西遷”說起......

設備裝箱


在全校師生員工共同努力下,圖書、實驗儀器、教學用品等陸續運往西安。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完成了10萬平方米的基建任務,建成了教學中心大樓、行政樓、學生宿舍、食堂等教學和生活用房。


1956年7月20日,在副教務長張鴻帶領下,第一批教職員工和家屬遷往西安。8月10日,副校長蘇莊率領600餘名學生和400餘名教職工和家屬乘火車到西安。9月初,2133名新生直接到西安校址報到。這樣一二年級學生共3906人,教師243人,員工572人,已可以正常開展教學活動了。


上海和西安為何各有一所交通大學?那還要從60多年前的“西遷”說起......

首批交大遷校教職員工踏上西遷旅途,

圖為當時在上海徐家彙火車站歡送的情景


遷校起了風波,周總理提出三個方案


本來按照已定遷校方案可操作下去,但隨著1957年前後國際國內形勢的變化,及一部分教師對西遷存在的不同想法,遷校起了風波。


當時國際上中美大使級會談趨於緩和,毛澤東主席在《論十大關係》中提出要更多利用和發展沿海工業。大環境有所變化,交大校園內對於是否繼續遷校也有了幾種意見。一種意見認為:遷校是中央的決定,毫無疑問是正確的,應該遷。但是,另一種意見佔了上風:遷到西安是不正確的。此外還有第三種意見:不要全遷,或緩遷、或在西安設分校。交大黨委及時向高教部彙報了不同意見,原本進行中的各項搬運工作及西安的基建工作由此被暫停。


上海和西安為何各有一所交通大學?那還要從60多年前的“西遷”說起......

建設校園


黨中央、國務院、高教部都非常關心交大的西遷,周恩來總理對此更是非常重視,他決定親自過問並處理這一問題。1957年5月23日至25日,周總理在百忙中抽出時間,連續3天與交大教工代表和領導談話。5月28日,周總理在北京中南海邀請彭康校長和著名教授陳大燮、程孝剛等座談,會議從晚上7點開到次日凌晨2點,周總理也在座談會上作了長篇講話。


他強調:“1955年決定交大內遷,是根據西北工業建設的要求和離開國防前線的條件下提出來的,是必要的。1956年從十大關係、新形勢新安排,是可搬可不搬,但西安已經招收兩千多名新生,西安校舍基本建成,家也搬了一半,是‘騎虎難下’,……交大問題如何解決?著眼點還是從一切有利於社會主義建設,一切為了更好地動員力量為社會主義服務,變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


對於遷校,周總理提了幾個方案:


第一個方案,堅持搬西安,少數不能去的不勉強;要有多數人去,交大的老底子還保存……

第二個方案,新的形勢,沿海與內地兼顧,上海還有需要。

第三個方案是折中方案,向師生進行動員,願留西安的可留西安,對支援西北人民有好處,對全國人民的團結有利,對交大也有利……


周總理最後說:交大的一舉一動,都會有很大的影響,交大同仁一言一行必須照顧大局,總的原則是求得合理安排,支援西北方針不能變。交大自己討論,決定後再上報高等教育部批准。


廣大師生聽取了彭康校長傳達的周總理講話,經過反覆討論,一致認為周總理的講話親切、中肯、全面、客觀,信任交大師生,把交通大學的問題交由交大師生自己決定,尊重交大師生。於是,交大黨委根據廣大師生的意見,在1957年7月29日正式向高教部上報:交通大學分設西安、上海兩地,兩部分為一個學校,統一領導。


從交大的兩個部分到各自獨立的兩所高校


1957年9月5日,周恩來總理親筆致函楊秀峰,通知國務院批准交通大學分設兩地的新方案。全文如下:


楊秀峰部長:

八月四日高教部報告和九月四日你的來信均閱。關於交通大學解決遷校問題及上海、西安有關學校的調整方案,前已口頭同意,現再正式函告批准,請即命令公佈,以利進行。

周恩來

一九五七.九.五.


1957年9月12日,國務院下發《關於交通大學遷校問題的批覆》,正式批准交通大學遷校及上海、西安有關學校的調整方案。


全校再次統一思想後,遷校工作繼續展開。交通大學作為一個整體,分為西安、上海兩個部分。到1958年暑期,交大的動力系和機電各系大部陸續遷至西安。全校70%以上的教師、80%以上的學生來到西安新校園;74%的圖書資料、大部分儀器設備及全部歷史檔案,均相繼運抵西安。


上海和西安為何各有一所交通大學?那還要從60多年前的“西遷”說起......

建設校園


時間到了1959年,由於考慮到交通大學上海、西安兩個部分規模都比較大,距離又遠,行政上要實現統一管理,有許多不便之處。1959年7月31日,經國務院批准:交通大學上海部分、西安部分分別獨立為兩所學校,定名為“上海交通大學”和“西安交通大學”

。兩所學校都為全國重點大學。彭康同志任西安交通大學黨委書記兼校長,謝邦治同志任上海交通大學黨委書記兼校長。至此,遷校歷程圓滿告一段落。


上海和西安為何各有一所交通大學?那還要從60多年前的“西遷”說起......

學生們在西遷後的交大圖書館閱覽室


在西安教工宿舍形成一個“上海新村”


回顧交大西遷歷程,很多事情不是一紙命令就能做成的。而當時,在師生員工對西遷有許多思想問題和實際問題的情況下,彭康校長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做了深入細緻的說服動員工作。


他鏗鏘有力地說:“我們這個多科性工業大學如何發揮作用,都要更有利於社會主義建設。”“我們的國家是社會主義國家,因此考慮我們學校的問題必須從社會主義建設的合理部署來考慮。”


交通大學西遷之時,彭康已步入知天命之年,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帶頭舉家西遷,在西北紮下根。


上海和西安為何各有一所交通大學?那還要從60多年前的“西遷”說起......

彭康校長


處理遷校過程中,彭康校長通過上海的有關部門,動員一批理髮、修鞋師傅配套西遷,在西安教工宿舍形成一個“上海新村”,使師生員工很快適應西安的生活


一對教授夫婦動情地在“西遷”回憶錄中寫道:“在搬遷前十幾日,總務處就派人到各家,幫助教師把所有傢俱用麻袋、草繩仔細地捆紮好,甚至把煤球爐也捆得好好的,使我們一到西安就能生火做飯。列車一到西安,學校立刻派車把我們接到教工宿舍。到宿舍一看,都驚喜絕了:一切傢俱都已安排妥當,房間也打掃得乾乾淨淨,甚至碗筷、碗勺都放在原先的包裹裡,我們只要打開鋪蓋就能休息了。這一切都是彭康校長安排的。”


1956年9月,彭康在西安主持興辦了數理力學系、無線電系、工程物理系

等7個尖端新專業,連同遷來的電機、動力、機械各系,形成了真正意義上的多科性工業大學學科格局。


上海和西安為何各有一所交通大學?那還要從60多年前的“西遷”說起......

西安教工宿舍外景


他們把校風、教風、學風紮根在黃土地上

在彭康的號召下,17位交大黨委委員中的16位遷到西安,西遷的教授、副教授、講師和助教佔到交大教師總數的70%以上,一大批德高望重的老教授、年富力強的學術骨幹更是捨棄上海優越的生活,義無反顧地成為黃土地的高教拓荒者。


中國電機之父”鍾兆琳教授,西遷時已57歲,接近花甲之年。而且身患多種慢性病,妻子也臥病在床,並且周恩來總理也提出“鍾先生以留在上海為好”,但他毅然決然,安頓好夫人後,隻身一人投入到首批西遷隊伍之中。


上海和西安為何各有一所交通大學?那還要從60多年前的“西遷”說起......

授課中的鐘兆琳教授


到西安後,鍾兆琳沒有以教授自居,和廣大師生一起,天天吃食堂。他是第一個到教室給學生上課的教授。年近花甲的鐘兆琳,不辭辛勞,事必躬親,在一片荒涼的黃土地上將西安交大電機系扶上了快速發展的軌道,此後又建立了全國高校第一個電機制造實驗室。鍾教授直到80歲高齡,仍不辭辛苦前往新疆和甘肅等地考察,還學習維吾爾語,為新疆人民服務。


在當時西遷的25名教授中,時年38歲的陳學俊是最年輕的一位,他也是中國鍋爐專業、熱能工程學科的創始人。1957年臨行前,他與同在交大任教的夫人袁旦慶(作家冰心的外甥女)決定,將自己位於牯嶺路(上海國際飯店後面)的房子,無償交給上海市房管部門,帶著4個孩子隨校西遷。至今有人說起此事,認為他們太吃虧了,房子保留到現在,那兩間在國際飯店後面的房子不是很值錢嗎?但陳學俊這樣解釋道:“既然要紮根西北的黃土地,就不要再對房子有所牽掛,錢是身外之物,不值得去計較了。”


上海和西安為何各有一所交通大學?那還要從60多年前的“西遷”說起......

陳學俊教授和家人


陳學俊來到西安後,開始指導研究生研究兩相流與傳熱課題,他在國內外首先提出 “液膜倒置”現象。夫人袁旦慶則帶著40多位教員,在果園、荒地上,建起了實驗室,編寫教程,培養年輕教師。兩人將大半生的心血都奉獻給了西安交大。離休後,陳學俊和袁旦慶拿出積蓄,資助了數十位陝南農村的貧困孩子上學。2017年7月4日,98歲高齡的陳學俊教授離世,他也是西遷教授中最後離世的一位。


作為遷校帶頭人之一的陳大燮教授是我國熱力工程學界的先驅。他賣掉了在上海的房產,義無反顧偕夫人一起,首批赴西安參加建校工作。1957年,在西安部分新生入學典禮上,陳大燮說:“我是交通大學上海部分和西安部分的教務長,但我首先要為西安部分的學生上好課。”一席話,堅定了大家獻身大西北的決心。


作為我國熱力工程教育的開拓者,陳大燮教授同楊世銘教授一起,將熱工教研室完整地搬到了西安,也把交通大學的優良校風、教風、學風牢牢紮根在西北黃土地上。他在生前立下遺囑,自己的遺產不留給後代,這樣對後代有益。去世後家屬遵其遺言,將留下的3萬元儲蓄捐贈給西安交通大學。1982年夫人去世,女兒又將其留給夫人的一萬元生活費悉數捐獻。西安交大以此4萬元為基金,設立“陳大燮獎學金”。


上海和西安為何各有一所交通大學?那還要從60多年前的“西遷”說起......

陳大燮教授在指導學生


沒有晚開一天學、遲開一門課、少做一個實驗


1956年9月10日,交通大學在西安人民大廈禮堂舉行了開學典禮。學校沒有因為遷校而晚開一天學、遲開一門課、少做一個實驗。


當時到西安的學生徐通模(後任西安交大校長)回憶說:“那時西安他們是這樣形容的——馬路不平,電燈不明,電話不靈。”西安的生活條件和上海根本不能比,十分艱苦。一群熱血青年學生對學校西遷充滿信心和熱情,電制53班學生在1956年3月,提出了“跑西安”的倡議,建議用“上海到西安”的象徵性長跑祝賀學校西遷。據交大校刊記載,從1956年3月4日到6月6日,有41個班級在“西安”勝利會師,全體同學實際跑步路程累計8萬多公里。


上海和西安為何各有一所交通大學?那還要從60多年前的“西遷”說起......

開學典禮


西遷中不僅有著名的教授,也有講師、助教、職員、技術員,還有炊事員、理髮師、花工等後勤服務人員,甚至包括醬菜廠、煤球廠的工人。他們從繁華的大上海來到貧瘠的黃土地,交大人自豪地說:“哪裡有事業,哪裡有愛,哪裡就有我的家。”


當時西遷的教工中,年齡最小的趙保林16歲,年齡最大的是校醫沈雲扉,當年已66歲。沈雲扉再三婉拒學校領導的照顧,和侄兒沈伯參一同舉家隨校西遷。身為衛生保健科主任的沈伯參不僅自己帶頭西遷,還將在上海的私宅無償提供給學校,作為學校的駐滬辦事處。


有一位“老花工”胡全貴師傅,從上海到西安,他為交大的綠化事業奉獻了一生。六十多年前從上海同時遷來的梧桐樹,如今根深葉茂、鬱鬱蔥蔥。當他退休要回老家時,卻有人看到他在校園裡轉了一圈又一圈,抱著他培育長成的梧桐樹失聲痛哭。


上海和西安為何各有一所交通大學?那還要從60多年前的“西遷”說起......

西遷後的交大校園


六十多年過去了,上海交通大學、西安交通大學這兩所同宗同源的高校,在各自走過了多年的發展歷程之後,都成為國家“211”“985”工程建設的高校,取得了輝煌成績。2017年9月,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公佈的“雙一流”建設(爭創世界一流大學和爭創世界一流學科),上海交大和西安交大雙雙榮列“雙一流”建設名單。


上海和西安為何各有一所交通大學?那還要從60多年前的“西遷”說起......

上海和西安為何各有一所交通大學?那還要從60多年前的“西遷”說起......

從上海到西安,兩所同宗同源的高校

在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領域都取得了卓著的成就


(部分圖片源自上海交通大學檔案文博管理中心、西安交通大學檔案館,特此鳴謝)



歡迎分享至朋友圈


部分未署名圖片屬於相關權利人所有

因客觀原因,如存在使用不當情況

請相關權利人與我們聯繫以協商相關事宜


聚焦城市記憶、留存城市發展、傳承城市歷史。我們架起檔案為民服務的橋樑,講述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滋養下生生不息的上海故事。這裡是上海市檔案局(館)政務微信平臺。

上海和西安為何各有一所交通大學?那還要從60多年前的“西遷”說起......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檔案春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