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宾虹:超越古人建立水墨美学理论的国画大师

黄宾虹(1865 年1月27日--1955 年3月25日)原籍安徽省徽州(今黄山市)歙县,生于浙江金华,成长于老家歙县潭渡村,初名懋质,后改名质,字朴存,号宾虹,别署予向、虹叟、黄山山中人。黄宾虹是二十世纪中国画坛上承前启后的大家。他在50岁前驰纵百家,溯追唐、宋。其后饱游饫看,九上黄山、五上九华、四上泰山,又登五岭、雁荡、畅游巴蜀,足迹半天下。70后融会贯通,卓然成一代名匠。他的绘画,在深研传统,取精用宏的基础上凝聚和升华,进而融铸为自己的艺术个性。与二十世纪的其他画坛巨匠相较,黄宾虹更具学养,更富于文人气质。


黄宾虹:超越古人建立水墨美学理论的国画大师


黄宾虹

黄宾虹首先是一个书画印的收藏家,画画属于他的副业。家境的殷实使得黄宾虹无需像同一时期的画家那样丹青易米,因而他的画也超然世俗,属于很纯粹的传统文人画。但在黄宾虹活跃的那个时期,中国时局动乱,政治经济文化都受到西方的全方面冲击,国人多以学习西方为主流。在绘画方面,国人也渐渐对传统的画法产生了怀疑,甚至是否定。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黄宾虹那种传统的文人水墨画,远远不及其他画家色彩鲜艳的画受人青睐。不仅如此,黄宾虹还被人看作是“食古不化”的典型加以嘲讽。


黄宾虹:超越古人建立水墨美学理论的国画大师


黄宾虹画作

即便如此,黄宾虹仍然坚守着自己的画道,坚持国画艺术的传承,创作道路经历了师古人、师造化,70岁以后,融化古人造化自立面目,形成自己浑厚华滋,意境郁勃澹宕的独创风格。如今时过境迁,国家在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民族自信心日愈提升。同时,国人在寻求回归传统,建立文化自信心的热情也空前高涨,黄宾虹先生画作的价值也被人们重新审视。最近黄宾虹的代表画作之一的《黄山汤口》以3.45亿高价拍出。


黄宾虹:超越古人建立水墨美学理论的国画大师


《黄山汤口》局部图


黄宾虹:超越古人建立水墨美学理论的国画大师


《黄山汤口》局部图


黄宾虹:超越古人建立水墨美学理论的国画大师


《黄山汤口》局部图

若我们以金钱衡量黄宾虹画的价值,却又未免太俗、太肤浅。黄宾虹先生一生热衷教育,对金钱恰恰看得很淡。在上海时,任何学校聘他去讲学或教课,从不计较名誉和金钱。他常说,我是为了把艺术传授于人,不是为了钱和地位。为了让自己的画作被真正的知音收藏,他画的价格常常不计较价格,曾说:“ 齿及赐润,尤为恐皇。订值鄙意不欲过昂,重在知音,愿从低减,以广流传。画既不齐,无妨高下作价。王元章画梅乞米,唐六如写幅丹青,未能免俗,可笑,可笑。”


黄宾虹:超越古人建立水墨美学理论的国画大师


黄宾虹画作

黄宾虹在实践上,也在理论上为中国画笔墨确立了一种可资参证的美学标准。这是一个超越前人的,历史性的贡献,著有《画谈》、《印述》、《宾虹杂着》、《任耕感言》、《黄山前海记游》、《宾虹诗草》、《潭渡黄氏先德录》、《任德庄义田旧闻》、《黄山画家源流考》、《虹庐画谈》、《古画微》、《宾虹草堂印谱》、《蜀游杂咏》、《画法要旨》、《宾虹画语录》、《庚辰降生之画家》、《周秦印谈》、《古文字证》、《画家轶事》、《古文字释》、《宣歙画家传》、《道咸画家传》、《古籀论证》、《周秦古玺释文》、《画家编》等书,黄宾虹在画道上的见识,文章,行之高,知行一体,著述之丰,堪称画哲。


黄宾虹:超越古人建立水墨美学理论的国画大师


黄宾虹画作

黄宾虹认为,作画在意不在貌,不应重外观之美,而应力求内部充实,追求“内美”。他又说:“国画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要有笔墨。”黄宾虹系统梳理和总结了前人对于笔墨运用的经验,在晚年总结出“五笔七墨”之说——“五笔”为“平、留、圆、重、变”,“七墨”即“浓墨、淡墨、破墨、渍墨、泼墨、焦墨、宿墨”诸法。如此,以笔为骨,诸墨荟萃,方能呈现“浑厚华滋”之象。


黄宾虹:超越古人建立水墨美学理论的国画大师


黄宾虹

以下语录节选自见王伯敏所编《黄宾虹画语录》:

作画最忌描、涂、抹。描,笔无起伏收尾,也无一波三折;涂,是仅见其墨,不见其有笔,即墨中无笔也;抹,横拖直拉,非人用笔,是人被笔所用。

用笔时,腕中之力,应藏于笔之中,切不可露出笔之外。锋要藏,不能露,更不能在画中露出气力。

作画运用中锋有两法:一是剑脊法,线之中间留有一条白痕,两面光,宜画秋树枯木,非下苦功,不易得法。一是圆柱法,线之中间有一条黑痕,两面光,画巨石常用,画树亦可。

用侧锋特点,在于一面光,一面成锯齿形。余写雁荡、武夷景色,多用此笔。

皴法变化极多,打点亦可作皴,古人未有此说,余于写生时悟得之。

积点可成线,然而点又非线。点可千变万化,如播种以种子,种子落土,生长成果,作画亦如此,故落点宜慎重。《芥子园》中论画点,似嫌过板,法宜活,而不宜板,学者应深悟之。

画中两线相接,与木工接木不同,木工之意在于牢固,画者之意在于气不断。

点点染染,用笔运墨宜分明,但又不要太分明。应该既分明,又不分明为妙。画春光明媚,点染不必太分明,宜求其通体光洁,此是以不分明而求分明。画湖山烟雨,点染宜分明,当于笔迹间得雨意,墨韵中出烟雾,此是以分明而使不分明。画法善变,学者可以一试。

勾勒用笔,要有一波三折。波是起伏的形态,折是笔的方向变化,描时可随对象的起伏而变化。王蒙善用解索皴,即以此得法。

用墨有:浓墨法、破墨法、积墨法、淡墨法、泼墨法、焦墨法、宿墨法。作一幅画,均可巧妙运用。倘能极其自然,即得上乘之奥秘,可谓之法备。

七种墨法齐用于画,谓之法备;次之,须用五种;至少要用三种;不满三种,不能成画。

今人作画,不能食古而不化,要出人头地,还要别开生面。我用积墨,意在墨中求层次,表现山川浑然之气。有人既以为墨黑一团,非人家不解,恐我的功力未到之故。积墨作画,实画道中的一个难关,多加议论,道理自明。

古人说墨分六彩,颇有道理。至于分干、淡、白三彩为正墨,湿、浓、黑三彩为副墨,此说我不能同意。因为墨色变化,可以相互为用,如求浓以淡,画黑显白,此法之变化;有干才知有湿,有湿才知有干。故在画法上,自不能有正墨副墨之别。


黄宾虹:超越古人建立水墨美学理论的国画大师


黄宾虹画作(局部)

如今画坛,有人将黄宾虹与齐白石并列“南齐北黄”。黄宾虹不像齐白石那样家喻户晓,也不像张大千那样遨游国际,这是事实。但黄宾虹先生潜心耕耘画坛究其一生而无一点私心,对华夏丹青文化的传承发展以及保护,却是首屈一指的。黄宾虹先生去世后,家人把他的6000幅画连同所藏近万件书画文物,全部捐给国家,清点了三年才全部造册完毕。幸哉,国有此巨匠;痛哉,斯人远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