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餐不阻情和意,“筷”來呵護“舌尖上的健康”

分餐不阻情和意,“筷”來呵護“舌尖上的健康”

拒之口外 劉曉東/作

筷子,一座我們與珍饈之間的橋樑。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筷子被賦予更為獨特的意義。筷子,夾起團圓和熱鬧,夾起濃濃的人情味,更夾起了文化的啟迪與傳承。

然而,當我們沉醉其中時,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點醒了我們。筷子,也讓我們與疾病互通。

2003年非典疫情期間,鍾南山院士就提倡使用公筷。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讓分餐制、公筷再度成為熱詞。

3月26日上午,北京市十五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次會議對《北京市文明行為促進條例(草案)》進行二審。使用公筷公勺進行分餐等內容均被納入文明行為規範。

經此一“疫”,我們與公筷的距離更近一步。使用公筷,進行分餐,勢在必行。

關鍵詞:3000年

分餐不阻情和意,“筷”来呵护“舌尖上的健康”

勾建山/作

分餐制,絕不新鮮,距今至少有3000年的歷史。從西周開始,中國人就開始施行分餐。直到唐代後,人們逐漸開始合餐,並一直延續到現在。

在分餐向合餐過渡的時期,人們雖坐在一起吃飯,但還是一人一份。在南唐畫家顧閎中的名作《韓熙載夜宴圖》中,韓熙載等人圍坐在一起,但每人面前都放有一份一樣的餐食。

分餐不阻情和意,“筷”来呵护“舌尖上的健康”

當時的分餐關乎禮儀和尊卑,與健康的關係並不緊密。但足以看出,筷子本身是促進文明的產物。

關鍵詞:健康追求

分餐不阻情和意,“筷”来呵护“舌尖上的健康”

勾建山/作

在沒有公筷的餐桌上,我們吃的都是“口水菜”。在口水交叉的過程中,幽門螺旋桿菌、乙肝病毒、感冒,還有這次的新冠肺炎等,都會趁機而入,危害健康。

這樣看來,“私筷”共夾一盤菜的行為,算得上很多疾病的“共犯”。如今的公筷和分餐,比古代更近一步。除了文明之外,更是人們對健康的追求。

關鍵詞:情味依舊

分餐不阻情和意,“筷”来呵护“舌尖上的健康”

勾建山/作

習慣熱鬧的中國人,在情感上或許一時難以接受分餐制的“冷清”。但事實證明,並非如此。

香港人在非典之後開始推行公筷。無論在餐館,還是在家,大家對分餐制和使用公筷的意識都很強,並且就餐氣氛一如往常。

分餐制,可以看作是健康飲食向前邁出的又一步。分餐,分不開彼此情意,分開的是我們與疾病的距離。公筷,不僅僅是一副筷子,更是時刻庇護我們健康的衛士。

來源/《諷刺與幽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