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約束共舉,推動“分餐”成為日常

當前雖已進入復工復產期,但疫情期間一些好的生活習慣正在被保留或者強化,不少餐廳開始主動實行分餐制就是其中的典型:一些快餐店內設置出隔檔,供客人在小空間內單獨用餐;一些火鍋店將大鍋換成單獨使用的小鍋,並添置了公筷公勺。分餐制的推行,既滿足了客人的用餐需求,也有效降低了疾病的傳播風險,對於疫情防控和恢復經營頗有助益。

根據世衛組織統計數據,食源性疾患的發病率一直高居疾病患病率前列,而在疾病的各類傳播途徑中,唾液又是最主要的途徑之一。合餐而食、相互夾菜,無疑為病菌的傳播提供了便利條件。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家庭聚會或外出聚餐導致的病例不在少數,也再一次向我們發出了警告。況且,分餐制並不是西方人的專屬,我國早在商周時期就出現了分餐的形式,而且一直影響著亞洲鄰國。隨著社會發展,我們的健康意識也在提高,對於傳統飲食文化和習慣也應有所檢視和反思。就當下而言,推行分餐制確是預防疾病發生、推動文明進步的有效之舉。

但也無法否認,對於一些餐飲企業和消費者來說,實行分餐制,更多是出於特殊時期的安全考量和被動要求,並非常態之舉。誠如2003年“非典”期間,分餐制也曾被不少餐飲企業採用並被廣泛宣傳,卻隨著疫情的結束很快銷聲匿跡。究其原因,餐飲企業運營成本提升,實行動力不足是一方面,更多的則是國人傳統的合餐合食習慣。在我們固有的文化認知中,分餐制帶有沖淡情感交流之意,認可接受者甚少。這也說明,將分餐制推而廣之,促進形成社會行為自覺,尚需久久為功。

避免分餐制落入以往窠臼,首要培養形成健康常態的生活習慣。疫情驅動下,不少家庭都在自家餐桌上設置了公筷公勺,而使之固化並加速推進形成分餐習慣, 就需要社會宣傳和家庭教育層面接續發力。與此同時,近來多地監管部門也將實行分餐制、提供公筷公勺作為餐飲企業復工的必要規定。這也釋放出了積極信號, 以疫情防控為契機,通過更多規範引導和監督監管手段, 促進餐飲企業推行分餐制, 以就餐環境和方式的改變促進食客用餐習慣的改變,也不失為有益之舉。 當自我認知和外在約束形成共舉之力, 良好飲食習慣的養成也就更快一步。(王棣)

關注河北新聞網,瞭解河北最新新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