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芭芭拉·明托的《金字塔原理》产生的一系列随想


由芭芭拉·明托的《金字塔原理》产生的一系列随想

金字塔

前言

最近这段时间,感觉大脑非常活跃。总是能提出一些奇奇怪怪的问题,思维也非常发散。由点到面,由面到体,迅速的织出一张思维之网。

昨天,爱人在阅读芭芭拉·明托《金字塔原理》一书。在阅读的过程中,她来和我讨论书中的两个主要方法:归纳法和演绎法。

就这两个方法来讲,理解起来并不困难。归纳法是从具体到抽象,提炼出某一集合中的具体对象的共性,也就是自底向上;演绎法和归纳法的过程相反,是从抽象到具体,自上而下。

当然,提到金字塔原理,我们可以往各个方向发散,比如想到古埃及、想到法老、想到沙漠、想到木乃伊等等等等……。

在这本书里,作者借用的是金字塔这样一个著名的、广为人知的概念和符号来将她想表达的思考、表达和解决问题的逻辑进行形象化,方便人们理解、记忆和传播。

所以,我想讲讲由具体和抽象这两种方法想到的一些东西。

抽象和具体:男性和女性表达方式的差异


由芭芭拉·明托的《金字塔原理》产生的一系列随想

聊天

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会发现男性和女性在表达方式上存在一些差异。男性在表达的时候,往往采用的是抽象的方式,有人说是“上推”的方法;女性在表达的时候,往往都非常具体,有人说这种方法是“下切”。

因为抽象,所以在聊天的时候,对于一件事或者人,往往几句话就聊完了,会陷入到无话可说的境地,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尬聊”。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原因也很简单,因为我们日常聊天涉及到的对象,一旦抽象之后,就会模式化,而模式化之后,所有的对象就没有差异了。可不就是大家都一样了么。

而女性在聊天的时候用的“下切”的方法,也就是往具体了聊。这个时候,会发现有无穷无尽的东西可以聊。因为聊得越具体,聊天内容中的每个对象都是不一样的,而且极其丰富,极具画面感。所以,我们会发现一个现象,女孩子在煲电话粥的时候,可以长达一两个小时,并且内容都没有重复的。

举个例子,比如我们在夸人的时候,男生一般会说:这个人聪明、慷慨、大方、学习成绩好、幽默……。而女生夸人的时候则会说:他今年期末考试语文又考了100分,去年期末考试也是100分,看他平时上课的时候也老在打瞌睡,一下课就背着书包走了,简直是神一般的存在;他的眼睛又黑又亮,像葡萄那么大,在晚上,能像一颗夜明珠一样闪闪发光……

所以,有人就给男生提建议,在平时聊天的时候,可以向女生学学,采用这种“下切”的表达方式。

抽象和具体:我们来说说商务和工作沟通


由芭芭拉·明托的《金字塔原理》产生的一系列随想

商务和工作沟通

芭芭拉·明托《金字塔原理》一书的副标题是:

思考、表达与解决问题的逻辑。我们上面聊的不是解决问题时候的表达逻辑,而是平时日常聊天采用的方法。

那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差别呢?

回到我们的工作场景,在同事之间、上下级之间沟通的时候,我们需要这么多细节吗?需要把一个会开几个小时,然后别人才能弄懂你讲的内容的主题与中心思想,甚至都弄不明白你讲的什么,因为你讲故事的水平不行。

在这种场景下,沟通的要求就是让对方在最短的时间理解自己所要表达的内容,并将接受到信息之后对内容的理解与情绪等反馈给自己,以便双方进行互动与沟通,最终达成我们的沟通目标。

观点清晰、论据充分、易于理解。这是在工作场景下面对面沟通的基本原则。

这种方法适用于工作中面对面沟通,以PPT形式为载体的工作汇报、方案介绍时使用。

具体的案例、曲折委婉的故事可以作为支撑材料,供相关人员翻阅,了解细节。

抽象和具体:模式化与个性化


由芭芭拉·明托的《金字塔原理》产生的一系列随想

我们为什么要对具体的对象进行抽象?

抽象的过程其实是一个模型化、模式化、概念化的过程,由特定到一般的过程。

抽象是指从具体事物抽出、概括出它们共同的方面、本质属性与关系等,而将个别的、非本质的方面、属性与关系舍弃的思维过程。“抽象”这个词拉丁文为abstractio,它的原意是排除、抽出。

在科学研究中,我们把科学抽象理解为单纯提取某一特性加以认识的思维活动,科学抽象的直接起点是经验事实,抽象的过程大体是这样的:从解答问题出发,通过对各种经验事实的比较,分析,排除那些无关紧要的因素,提取研究对象的重要特性 (普遍规律与因果关系)加以认识,从而为解答问题提供某种科学定律或一般原理。

简单的理解,抽象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多好处:我们之前理解不了的、处理不了的,运用抽象的方法之后能理解了,能处理了;因为我们大脑的处理能力有限,如果不用这个方法,可能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处理,而用了这个方法之后,能更加快速的、并且在消耗更少能量的情况下更好的解决;通过抽象与模式化,还能指导我们未来的行动。

抽象与模式化,反应在实际生活中,就是千篇一律、没有个性。比如:现在的城市、大楼以及商超的品牌连锁等等。

具体与个性化,往往意味着对象多,并且每个个体都是有差异的,毕竟“世界上没有两片树叶是相同的”。所以,当谈到具体的时候,我们往往想到的是个性化、情况多、复杂,处理起来费时费力、成本高。比如我们现在经常提到的:个性化定制、柔性制造等概念。

抽象和具体:做产品的方法套路和真实体感

在互联网行业,我们做产品的人,很多都听过梁宁老师的《产品思维三十讲》这门课程,在课程中梁宁老师提到过两个概念:套路和真实体感。一般在大厂工作2、3年之后,对于做产品的方法套路都能掌握的比较好,但这个时候,如果没有对大量的产品的使用、分析,和大量用户的接触,就不可能对用户和产品有很好的真实的体感,而这种真实的体感,除了大量的亲身实践之外,没有任何其它的捷径。

这就是为什么现在有很多人在教这些课程,也有很多人报名学这些课程,最后这些人出来工作,被疯狂吐槽的原因。

抽象和具体:小说的故事梗概和小说本身

当前的互联网上的内容,有很多音频类产品,其中有一种是说书类。这种节目打的广告一般是:5分钟让你读透一本书。简单的说,就是时间短、内容精。

但是事实呢?

一般情况是,那位说书人对那本书读透了,因为只有先读厚,才能讲的薄。没有那个“厚”的过程,是不可能用言简意赅的语言将小说的精华讲出来的。但是对于听书的人来说,可能用一个观感不是很好、但是很形象的比喻来表达会比较好理解。就像一个人吃了山珍海味,然后消化之后拉的金黄金黄的屎,看起来成色不错,但其实营养都被他自己吸收了。

特别对于小说这种故事性很强的体裁,人物的一颦一笑、一段轻佻的对白、你侬我侬的情义缠绵……,这些必须去读了作品本身,才能深入到作者的精神世界,进入到小说描写的世界,和人物发生共振,带来精神上的享受与愉悦。

总结

总的来说,抽象是一种化繁为简、模型化、模式化、概念化的方法,可以方便我们抓住事物的共性、本质,提高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降低我们处理复杂问题时大脑的负荷,也可以帮助我们规模化拓展我们的事业;但同时,模型化、模式化、概念化的方法会让我们感受不到个体之间的差异、感受不到细节的丰富,会让我们丧失掉那种面对具体对象时的真实的、细腻的体感,而导致无趣、没有情感、无法打动人。

关于抽象与具体,还有很多想聊的。限于篇幅,就不再写了。如果对这个话题感兴趣,可以加好友私信沟通,也可以评论区中分享你的观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