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春、洪拳、蔡李佛拳都是外来拳种,为何传入佛山被发扬光大?

千古文人侠客梦,自古以来,中国人对“侠”都有着特殊的情感。这些武林中的侠客们、历史中的大武术家们,在近代、现代出了很多的风云人物,让世人称道,比如黄飞鸿、霍元甲、董海川、杨露禅……这些武术名家,大家伙或多或少都有所耳闻,他们也为中国武术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说到中国的武术,尤其是近现代以来,南方非常盛行,很多影视剧中都演过南派的武术,尤其是广东省更是武馆盛行,舞狮、练拳很热闹。那么南方为什么会有如此繁盛的习武氛围呢?今天咱们就一块聊一聊南派武术的魅力。

咏春、洪拳、蔡李佛拳都是外来拳种,为何传入佛山被发扬光大?

南派武术的发源地“佛山”

咱们得先从一个地方聊起——“佛山”,古代管它叫“季华乡”,又称“忠义乡”。据考证,佛山的历史起源于现在禅城区兰石街道附近,离现在有4500多年或者是5500多年。春秋战国时,佛山属于“百越地”。秦汉时期,现在的禅城、顺德、南海、三水属于南海郡番禺县。这个地方为什么叫佛山呢?话说东晋隆安二年,有一位法师带了两尊铜像,来到季华乡,在塔坡岗上,现在的塔坡街,建佛寺、传佛教,后来他就回国了,他是剡宾国的法师,随着时间的推移,后来庙就塌了。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到了唐朝,这又变成了一片岗地。唐贞观二年,有一天,据说岗上异彩缤纷,村民们纳闷说这个地方怎么光芒四射?于是聚集了很多人到了山岗挖掘,结果就挖出了三尊铜佛,而且扳开铜像,底下有一股清泉涌了出来。再一看还有碑文。碑文记载,这才知道,东晋的时候有僧人讲经,建过经堂,于是建井取水,并在岗上重建塔坡庙寺,供奉三尊铜佛。人们认为这里是佛家之山,于是将季华乡改名为“佛山”。后来老百姓就有这么一句话,说“未有佛山先有塔坡”。

咏春、洪拳、蔡李佛拳都是外来拳种,为何传入佛山被发扬光大?

佛山还有一个称呼为“忠义乡”。明代正统年间,广东洪水为患,农田失收,朝廷却赋税不减,最终酿成了“黄萧养起义”。1449年,景泰元年二月,明朝大将董兴带兵前来,黄萧养兵败被擒,起义失败,佛山城之围解决,景泰二年,皇帝论功行赏,就把镇压起义有功的22个人封为“忠义官”,在这又建立了一个“忠义流芳祠”,自此佛山赐名为“忠义乡”。祖庙敕封为“灵应祠”,永享春秋崇祀。

佛山为什么能成为“武术之乡”?

佛山这个地方,武术历史很悠久,传承严谨,是中国南派武术的发源地。清末民初,佛山武术涌现出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拳种和武术名家。现在世界上广泛流行的蔡李佛拳、洪拳、咏春,都是通过佛山发扬光大的。武术大师黄飞鸿,咏春宗师梁赞、叶问,功夫巨星李小龙等等,祖籍、师承都在佛山。那么佛山武术为什么会在近代有这样的大爆发呢?

佛山地处珠江三角洲的西北部,毗邻广州,河网遍布、交通便利,明清以来逐步发展成商贾云集、工商业发达的岭南重镇,跟湖北汉口镇、江西景德镇、河南朱仙镇,并称“中国四大名镇”,陶瓷、纺织、铸造、医药四大行业鼎盛南国,人口繁盛、物产丰富,跟京师、汉口、苏州并称“天下四大聚”,是当时繁华富庶的大都会。

咏春、洪拳、蔡李佛拳都是外来拳种,为何传入佛山被发扬光大?

有一句句话叫“穷文富武”。 古时候贫寒子弟可以选择寒窗苦读,改变命运。而练武一般就是富家子弟才能玩的项目,为什么?比如说念书,苦点就苦点,吃两凉馒头就凑合了。但是练武,你没钱根本练不了,翻了三跟头,刚吃的俩馒头估计就消化完了。所以练武一般是富家子弟练的玩意。大家看《水浒传》中喜欢枪棒的都是类似于柴大官人这样的庄主富户。因为学武需要大量的资金、时间、饮食、营养等等这些物质保障,而佛山在近代就很富庶,也为武术风行提供了很好的物质基础。

有句话说得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明清时期,佛山的炼铁术十分发达,它是南中国的冶炼中心。所以有句话形容说“佛山之冶遍天下”,这样一来,佛山武功在兵器制造、使用经验上也获得了更好的支撑。

咏春、洪拳、蔡李佛拳都是外来拳种,为何传入佛山被发扬光大?

除了以上原因之外,还有一个地理原因,佛山地势平坦,容易受到攻击。这个地方的行政区划分仅仅是南海县下辖的一个镇子,所以很少有官兵在此驻扎,那对于那些有钱的富豪来说,身家性命得不到保障了,所以乡民们只能练武以求自保。另一方面,正是这样的氛围,使得许多武功流派、拳种纷纷到佛山发展,开设武馆、广收门徒,比如蔡李佛拳、洪拳、咏春拳,其实都不是诞生在佛山,都是外地传来的,在佛山融合成熟,最终发扬光大。这样一来佛山实际上就成为了武术的炼金炉,南派的武林圣地。

洪拳大师“黄飞鸿”

近代的全盛时期,佛山的武馆超过400家,流传的拳种有50多种,形成了众多流派和武术名家。民国时期的“佛山精武体育会”更是会员众多,影响巨大。洪拳在南拳中声名最盛,据说源自福建南少林,再传天地会,洪拳的拳法丰富、步稳势烈、硬桥硬马,刚劲有力。清代传入佛山,代表人物有洪熙官、林福成、黄麒英、黄飞鸿、林世荣等等。最著名的大家都知道,那就是黄飞鸿。黄飞鸿是洪拳的一代宗师,香港曾拍摄了大量关于黄飞鸿题材的影视剧,使得大宗师的形象家喻户晓。

咏春、洪拳、蔡李佛拳都是外来拳种,为何传入佛山被发扬光大?

据记载,黄飞鸿6岁就跟着父亲黄麒英学武,练得洪拳之虎鹤双形拳、工字伏虎拳、五行拳、五郎八卦棍,后又遍访名师,习得铁线拳,飞砣绝艺,当然最著名的就是电影里大家耳熟能详的“佛山无影脚”! 黄飞鸿是把所学的技艺融会贯通之后,成为了一代大师。黄飞鸿后来开设了“宝芝林”药局悬壶济世,并且在黑旗军刘永福的部队中担任军中技击总教头。后随着刘永福赴台湾抗击日本侵略军,他最有名的徒弟就是人称“猪肉荣”的林世荣,尽得真传。后来林世荣到香港发展,教授洪拳,并整理了大量的洪拳拳谱,使得黄飞鸿洪拳在香港及海外影响巨大。

咏春、洪拳、蔡李佛拳都是外来拳种,为何传入佛山被发扬光大?

名扬海内外的咏春拳

咏春拳是南拳体系中的内家拳种,刚柔并济、发力含蓄、后发先至,其八斩刀、木人桩法都独具特色,相传它起源于福建的南少林,清朝的中后期,经过广东粤剧的红船子弟传入佛山,自此落地生根,枝繁叶茂。叶问,咏春拳的大师,他先后在佛山、香港传授咏春拳术,门徒众多。1954年李小龙拜入了叶问的门下,此后的发扬,使得咏春拳成为世界知名的拳种。

咏春、洪拳、蔡李佛拳都是外来拳种,为何传入佛山被发扬光大?

艺汇三家的“蔡李佛拳”

蔡李佛拳也有很多故事,让人热血沸腾。蔡李佛拳套路繁多,手法着重攻防配合,步伐灵活稳健,发劲是刚中带柔,讲究发声与动作的配合,要求发声以助威、发声以助势,动作舒展大方,拳路气势磅礴。蔡李佛拳拳法是由三家拳法合成的,蔡李佛拳中的“蔡”,指的是广东省罗浮山白鹤观的“蔡福”。“李”则是李友山。这个“佛”也不是指当代还流传的南拳“佛家”的“佛”,而只是用来代表独杖和尚拳法的“佛”。蔡李佛拳的创始人是陈享,他自幼酷爱武术,从12岁就正式跟从同村的族叔陈远护学拳,从小就打下了扎实的武术基础。

咏春、洪拳、蔡李佛拳都是外来拳种,为何传入佛山被发扬光大?

32岁艺成下山,在长期的武术生涯里边,他悉心钻研各家拳法,综合了陈远护、李友山和蔡福三家的拳法共冶一炉,创编出新的拳术套路,形成独特的风格,命名为“蔡李佛拳”。这个名称含有不忘老师教导的意思。蔡福的手法最好,而且在三家之中辈分是最高,所以“蔡”字排在前头;又因陈远护善用掌法的拳术是在广东省鼎湖山,向独杖和尚学来的,和尚乃佛门,故以“佛”字作代表。蔡李佛拳一共有49套,其中高级拳29套,高级拳的套路,分别以龙、蛇、虎、豹、鹤、象、马、猴等命名共10套,还有龙虎拳、虎豹拳、五行拳、十形拳……在手法内容上来说,高、中、初级拳都含有三家的手法,而其中的初级拳主要以李家拳的手法为主。

蔡李佛拳诞生170多年,历久不衰。除了它的拳法确实精湛之外,也跟创始人陈享威名远震分不开。这位陈大武术家离开罗浮山以后,回到了家乡新会县,在京梅设馆授徒,当时馆名叫“洪圣馆”。后来太平天国运动起义军在突围的时候,被清人冲散,他只身逃奔香港,又从香港转到南洋,在南洋很多地方以教拳为生,在南洋各地教的一套铁箭拳,有200多个动作,成为蔡李佛长拳,赢得了很高的声誉。

咏春、洪拳、蔡李佛拳都是外来拳种,为何传入佛山被发扬光大?

当时金山大埠有一个叫“基利士”的恶霸,拳脚十分厉害,自称是世界大力士,向华侨勒收所谓年规费,简单说就是收保护费。你要不交,那他就打人,很多人因此遭到他拳脚的摧残。咱们陈大武术家是爱国志士,听说自己的侨胞遭受恶霸的折磨,十分气愤。当时就去了,到了之后先找他谈取消年规,他不同意,于是就约定公开比武,并立下生死文书,并请当地知名人士担任公正。比武一开始,这基利士拳脚很猛,但是,咱们这位陈大侠就有意消耗他的体力,麻痹他的思想。由于陈大侠身手灵活,加上蔡李佛拳擅走活步,所以在基利士狂攻的时候,陈大侠运用各种打法,忽进忽退,好像落叶飘絮,忽左忽右,就像水中游龙一样,这基利士是气的暴跳如雷,总想一拳给对方打死。但是比武是越着急越不行。

最后基利士双拳虚晃,右脚起来,使平生的力气,向陈大侠心窝踢去。陈大侠是毫不畏惧,将身稍侧,用了一个蔡李佛手法,把他抛出一丈多远,基利士倒地之后陈大侠就停止了进攻。基利士不知好歹爬起来又打。他往前一来,结果让陈大侠拿右肘击中胸口,当场胸骨折断,口吐鲜血,倒地不起。虽然说有生死文书在手,但是陈大侠也没有趁机进攻,置他于死地。因为陈大侠知道此行的目的是为了征得华侨的权益,不是为了要基利士的命,所以让人给他扶起来。然后用少林跌打接骨药给他治疗。反正一个月基利士才是恢复了健康,从此之后再也不敢欺负华侨。陈大侠的威名也是威震海外。

咏春、洪拳、蔡李佛拳都是外来拳种,为何传入佛山被发扬光大?

粤剧与武术不可分割的渊源

佛山武功跟中国传统文化是紧密相连的,联系最密切的是广东“粤剧”和“醒狮”。粤剧是中国地方戏的大剧种,也叫“广府戏”,又叫广东大戏,2009年列入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很多名家,红线女、马师曾,任剑辉、白雪仙、香港的罗家英、汪明荃等都是粤剧名家,它的发展历史跟佛山武功渊源深厚。粤剧起源于明清时期,当时广东本地伶人组成的戏班叫“本地班”,艺术上特色鲜明,武打是尤为卓绝。好多粤剧的传统剧目都有武戏,比如《香花山大贺寿》、《六国大封相》等等,最早的粤剧行会组织——琼花会馆就在佛山。

咏春、洪拳、蔡李佛拳都是外来拳种,为何传入佛山被发扬光大?

中国舞狮的发展

一个粤剧、一个舞狮,这都是跟佛山武功分不开的。中国的舞狮分为南狮和北狮,两者的表演风格也大不相同。北狮以写实为基础,外形和真狮子还是很相似,尤其表演上来说,很接近于杂耍。狮子在“狮子郎”的引导下,表演腾翻、扑跌、跳跃、登高、朝拜等技巧,并有走梅花桩、窜桌子、踩滚球等高难度动作。舞狮是一种民间艺术,通常在春节、国庆等庆典时进行表演。据传说,汉章帝时期,西域大月氏国,向汉朝进贡了金毛狮子。来的使者就说谁要是能驯服这狮子,我们就年年进贡,要不然断绝邦交。所以汉章帝就选了几个人训狮子,结果没成功。后来金毛狮子狂性发作,让宫人们乱棒打死了,这怎么办呢?为了不让皇上怪罪,宫人们就把狮子皮扒了下来,宫里的几个弟兄俩就披上皮,装成金毛狮子,逗着它起舞,于是就把使臣骗了,皇上也信以为真。后来传出宫来,老百姓认为舞狮子这是为国争光、吉祥的象征。

咏春、洪拳、蔡李佛拳都是外来拳种,为何传入佛山被发扬光大?

还有一说法就是唐明皇游月宫,看见狮子跳舞,很开心,醒了之后觉得挺好,于是也找人这么弄。所以说后来唐代诗人白居易写过一首诗叫“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帖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可见唐朝就已经有狮子舞了。而且据说唐朝舞狮,有上百人集体表演的大型歌舞,在宫廷表演被称为“太平乐”,又叫

“五方狮子舞”。当时舞狮子还流传到了日本,日本有一幅画,就画有古代的日本奏乐、舞狮的场面,跟唐朝的很相似,就是规模小了些。自唐代以后,舞狮子在民间就广为流传了。

南派舞狮发源地“佛山”

南派以广东醒狮为代表,起源就在佛山。南狮重意,追求神似,狮头很重,一般都有6-8斤,造型威猛,中间还有一只独角,是南狮最显著的特征。南狮是有剧情的,这个演绎全靠舞者的步伐、身法来表现,这就需要真功夫了,过去有句谚语“未学舞狮,先学武术”,舞狮腰马的稳健和肘腕的巧劲都是在学武中苦练出来的。传说在远古的时候,佛山镇出现一个奇兽,身长八尺、头大身小,眼珠子像铜铃一样,青面獠牙,脑袋上正当中长一大鸡脚。话说他就是大年三十来,来的时候刮大风,专门破坏民间的农作物,甭管蔬菜、粮食全损坏了。后来佛山老百姓管它叫“年”。

乡民们聚在一起商量,得消灭这个年兽,于是就拿竹篾子还有纸扎成它的形状,再拿点布,贴在身上。再找些勇士,拿一些响器,其中有一个人拿两把菜刀,一起埋伏在桥底下,因为据说每年怪兽都从这过。等怪兽“年”来了,勇士们一拥而上,一边敲打着乐器,如雷贯耳。年兽一见害怕了,就跑了,为了庆祝这个事,所以说每年春节的时候,村民们就拿出来舞动一下。后来有人就建议把它命名叫“舞狮”。因为狮子是兽中王,勇猛的代表、吉祥的象征。反正这都是为了增加热闹的气氛,舞狮其实现在已经形成了一个亚洲的民间传统表演艺术了,包括到了海外,海外华人移居出去之后,像马来西亚、新加坡,你到唐人街那都很热闹。

咏春、洪拳、蔡李佛拳都是外来拳种,为何传入佛山被发扬光大?

生生不息的武术之乡

醒狮会,每年的春节或者重大的喜庆节日都在世界各地舞狮庆祝。其实中国本身是没有狮子的,在中国文化里边,狮子本来是跟龙、麒麟一样,当初都是传说中的神话动物,到汉朝才有了真狮子。

还是送过来的。反正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行家都能从醒狮表演中看出来是哪一家、哪一派。所以近代佛山民间武术盛行,推动了舞狮活动的蓬勃发展。很多武馆有自己的狮会,黄飞鸿的狮会最著名。他创建了高难度的飞砣采青,成为南狮的一代宗师,如今在佛山的黄飞鸿纪念馆和西樵山黄飞鸿故居都有著名的醒狮队进行表演。总之,近代佛山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因缘际会,四方豪杰汇集,成为了中国南方的武术之乡,至今仍生生不息,兴盛不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