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大劍山,讀《蜀道難》,李白政壇失意,對詩壇卻是幸事

大西北令人嚮往。茫茫戈壁灘、浩瀚大沙漠,還有那傳唱千古的塞外長歌、千年不朽的胡楊林,無時不在牽動著我的每一根神經。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於是從千里之外的畢節來到了劍門關,開始了大西北環遊之旅。

(一)

關,繁體字為"関",指門閂,用於插在兩扇門之間的橫木。古代在地勢險要之處修建軍事防衛設施,守住設施就猶如插上了門閂,敵人無法侵入,這類設施稱為"關"、"關口"、"關隘"。"中國十大名關"就是這類軍事設施,依託險要地勢,易守難攻。在十大名關中,劍門關是其中之一。


登大劍山,讀《蜀道難》,李白政壇失意,對詩壇卻是幸事


劍門關是四川北面的門戶,坐落在四川劍閣縣城南郊外,地處四川盆地邊緣,是四川、甘肅、陝西的結合部。劍閣的北面是一馬平川的秦川大地,南面是連綿百里的大小劍山。大劍山中段有一天然斷裂處,兩邊壁立千仞,底部的缺口寬不過50餘米,是連接川陝之間的重要通道。三國鼎立之時,諸葛亮在此砌石為門、修築堡壘,拒敵於外,從此有了劍門關。


登大劍山,讀《蜀道難》,李白政壇失意,對詩壇卻是幸事


四川自古就有"天府之國"之稱,以成都為中心的江漢平原江河縱橫、土地肥沃,自然是個富饒之地。四川盆地四周崇山峻嶺,成為進入四川的天然屏障,入川不容易,受戰爭影響小,百姓得以安居樂業,經濟得到較好發展。反觀北方的黃河流域,雖是文化發源之地,同樣是土地肥沃,但一馬平川的地勢也容易受到外部侵擾,由於戰亂頻繁,經濟發展經常遭到破壞,難以與富饒的四川平原相媲美。從秦到明,歷代王朝不斷修建長城,就是希望建造能夠抵禦外部侵擾的屏障。四川之所以成為"天府之國",土地富饒是基礎,更重要的是得益於崇山峻嶺造就的天然屏障,避免了連綿不斷的戰火,從這個角度講"蜀道難"是四川的福氣!


登大劍山,讀《蜀道難》,李白政壇失意,對詩壇卻是幸事


(二)

進入四川究竟有多難呢?李白在《蜀道難》中開篇就是一句驚歎,"噫籲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然後"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先介紹了古蜀國曆史很悠久,但與秦川大地沒有什麼來往,山巒疊嶂交通非常困難。"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意思是道路之艱險只有鳥兒才能飛過。幸好秦王派到蜀國接親的五位壯士把山給拽垮了,於是"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總算有了可通行的棧道。


登大劍山,讀《蜀道難》,李白政壇失意,對詩壇卻是幸事


天梯石棧雖可通行,卻也是兇險無比。李白這樣描述,"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衝波逆折之回川。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你看,高險之處就是太陽神乘坐的六龍車也要掉頭回去,低處則是驚濤拍岸、漩渦急湍的江河。黃鶴這樣的大型鳥是飛不過去的,猿猴這樣靈活的動物想爬上去但也感到害怕。通往青泥嶺的盤山小道一彎接一彎,每走一百步就有九道彎。人們此時不得不住停下腳步喘息休息,"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坐下來仰天撫胸、不停地嘆息了。


登大劍山,讀《蜀道難》,李白政壇失意,對詩壇卻是幸事


當沿棧道登上山巔時,目睹大劍山之雄奇險峻,我也被深深震撼了!如果不是被李白的《蜀道難》所吸引,不會千里迢迢來此劍閣;如果不登臨山巔,也無法領略詩人登高臨險、激情高歌的氣勢。詩人以"悲鳥號、子規啼"再次渲染蜀道難的氛圍,第二次發出"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的感慨,並附帶了一句誇張的形容,"使人聽此凋朱顏"意思是聽說過的人臉都嚇白了。接著又以"連峰、枯松、飛湍瀑流、砯崖轉石"的險惡狀況提醒朋友,蜀道真的很艱險呀!奉勸遠方的好友不要到蜀國來,"其險也如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勸說的語氣非常堅決。


登大劍山,讀《蜀道難》,李白政壇失意,對詩壇卻是幸事


"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蜀道難、劍山險,劍門關的戰略重要性不言而喻。李白對此做出了判斷,同時指出駐守的官員如果對朝廷不忠誠的話,就可能據險造反,"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接著描繪了環境之兇險複雜,"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表面上看是說每天都要提防那些殺人無數正在磨牙的猛虎、吸血的長蛇,其實是在用以比喻那些心懷不軌的官員,提醒友人(包括自己)這裡官場上各股勢力之間關係錯綜複雜、形勢微妙,不要到成都來尋求事業的發展,還是早點回去的好,"錦城雖雲樂,不如早還家"。李白在此又發出第三次感嘆,"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側身西望長諮嗟!",不過這回感嘆的不僅僅是蜀道之艱難,恐怕更多的是感嘆自己坎坷的人生道路吧!

登劍門關必須登劍山,才能領略蜀道之艱險,更好地品味《蜀道難》的詩畫意境;登劍山必須讀《蜀道難》,才能更好地瞭解李白的豪氣壯志,理解詩人一生的理想抱負。


登大劍山,讀《蜀道難》,李白政壇失意,對詩壇卻是幸事


(三)

李白是頂級的詩人,這一點不容置疑,尊為"詩仙"一點不為過。李白同時也是一名是劍客,在《與韓荊州書》中介紹自己"自幼好任俠,有四方之志,年15而修劍術",曾經拜唐朝第一劍客裴旻為師,以劍術而論當屬高手之列。但李白志向高遠,詩人、劍客不是李白追求的歸宿,濟世扶危、治國安邦才是他的政治理想。


登大劍山,讀《蜀道難》,李白政壇失意,對詩壇卻是幸事


李白24歲離開家鄉遠遊天下,希望廣交朋友並藉機接近朝廷高層,尋找施展抱負的機會。孟浩然、杜甫、高適等著名詩人成為李白的摯友,韓休、張九齡、賀知章等宰相級人物也對李白的才華賞識有加,向皇帝推薦。玄宗皇帝與李白一番對話後,大加讚賞,隨即在翰林院給李白安排了工作。

玄宗皇帝執政時期正是唐朝社會經濟發展的巔峰時期,史稱"開元盛世"。躊躇滿志的唐玄宗並不需要李白幫他治國安邦,而是把他留下來陪在身邊,整日飲酒作樂,為他吟詩作賦。這樣的生活並不是李白想要的生活,李白本來就自認是文能為相治國、武能拜將安邦的人才,怎麼甘心這樣虛度一生!時間長了必定厭倦,行為舉止不自覺間就出現出格的事情,讓玄宗皇帝身邊的紅人高力士脫靴磨墨就是典型的例子。玄宗皇帝不斷收到李白的負面信息,自然也不滿,對李白的態度日趨冷淡。到京城不過兩年的時間,高傲、自負的李白不得不選擇離開,開始了顛沛流離的生活。


登大劍山,讀《蜀道難》,李白政壇失意,對詩壇卻是幸事


此後壯志難酬的李白詩酒相伴、行走天涯,創作了大量膾炙人口的瑰麗詩篇。我一直在想,如果當初李白的政治抱負得以實現,或許會成為一代名相或一代名將,但還有那麼輝煌的詩歌成就嗎?如果李白真的實現了自己的理想抱負,對他個人來講是幸運的,但對於中華詩歌文化來講,恐怕就是巨大的遺憾了!

附李白《蜀道難》

噫籲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衝波逆折之回川。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

問君西遊何時還?畏途巉巖不可攀。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飛湍瀑流爭喧豗,砯崖轉石萬壑雷。其險也如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

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錦城雖雲樂,不如早還家。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側身西望長諮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