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大剑山,读《蜀道难》,李白政坛失意,对诗坛却是幸事

大西北令人向往。茫茫戈壁滩、浩瀚大沙漠,还有那传唱千古的塞外长歌、千年不朽的胡杨林,无时不在牵动着我的每一根神经。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于是从千里之外的毕节来到了剑门关,开始了大西北环游之旅。

(一)

关,繁体字为"関",指门闩,用于插在两扇门之间的横木。古代在地势险要之处修建军事防卫设施,守住设施就犹如插上了门闩,敌人无法侵入,这类设施称为"关"、"关口"、"关隘"。"中国十大名关"就是这类军事设施,依托险要地势,易守难攻。在十大名关中,剑门关是其中之一。


登大剑山,读《蜀道难》,李白政坛失意,对诗坛却是幸事


剑门关是四川北面的门户,坐落在四川剑阁县城南郊外,地处四川盆地边缘,是四川、甘肃、陕西的结合部。剑阁的北面是一马平川的秦川大地,南面是连绵百里的大小剑山。大剑山中段有一天然断裂处,两边壁立千仞,底部的缺口宽不过50余米,是连接川陕之间的重要通道。三国鼎立之时,诸葛亮在此砌石为门、修筑堡垒,拒敌于外,从此有了剑门关。


登大剑山,读《蜀道难》,李白政坛失意,对诗坛却是幸事


四川自古就有"天府之国"之称,以成都为中心的江汉平原江河纵横、土地肥沃,自然是个富饶之地。四川盆地四周崇山峻岭,成为进入四川的天然屏障,入川不容易,受战争影响小,百姓得以安居乐业,经济得到较好发展。反观北方的黄河流域,虽是文化发源之地,同样是土地肥沃,但一马平川的地势也容易受到外部侵扰,由于战乱频繁,经济发展经常遭到破坏,难以与富饶的四川平原相媲美。从秦到明,历代王朝不断修建长城,就是希望建造能够抵御外部侵扰的屏障。四川之所以成为"天府之国",土地富饶是基础,更重要的是得益于崇山峻岭造就的天然屏障,避免了连绵不断的战火,从这个角度讲"蜀道难"是四川的福气!


登大剑山,读《蜀道难》,李白政坛失意,对诗坛却是幸事


(二)

进入四川究竟有多难呢?李白在《蜀道难》中开篇就是一句惊叹,"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然后"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先介绍了古蜀国历史很悠久,但与秦川大地没有什么来往,山峦叠嶂交通非常困难。"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意思是道路之艰险只有鸟儿才能飞过。幸好秦王派到蜀国接亲的五位壮士把山给拽垮了,于是"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总算有了可通行的栈道。


登大剑山,读《蜀道难》,李白政坛失意,对诗坛却是幸事


天梯石栈虽可通行,却也是凶险无比。李白这样描述,"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你看,高险之处就是太阳神乘坐的六龙车也要掉头回去,低处则是惊涛拍岸、漩涡急湍的江河。黄鹤这样的大型鸟是飞不过去的,猿猴这样灵活的动物想爬上去但也感到害怕。通往青泥岭的盘山小道一弯接一弯,每走一百步就有九道弯。人们此时不得不住停下脚步喘息休息,"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坐下来仰天抚胸、不停地叹息了。


登大剑山,读《蜀道难》,李白政坛失意,对诗坛却是幸事


当沿栈道登上山巅时,目睹大剑山之雄奇险峻,我也被深深震撼了!如果不是被李白的《蜀道难》所吸引,不会千里迢迢来此剑阁;如果不登临山巅,也无法领略诗人登高临险、激情高歌的气势。诗人以"悲鸟号、子规啼"再次渲染蜀道难的氛围,第二次发出"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感慨,并附带了一句夸张的形容,"使人听此凋朱颜"意思是听说过的人脸都吓白了。接着又以"连峰、枯松、飞湍瀑流、砯崖转石"的险恶状况提醒朋友,蜀道真的很艰险呀!奉劝远方的好友不要到蜀国来,"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劝说的语气非常坚决。


登大剑山,读《蜀道难》,李白政坛失意,对诗坛却是幸事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剑山险,剑门关的战略重要性不言而喻。李白对此做出了判断,同时指出驻守的官员如果对朝廷不忠诚的话,就可能据险造反,"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接着描绘了环境之凶险复杂,"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表面上看是说每天都要提防那些杀人无数正在磨牙的猛虎、吸血的长蛇,其实是在用以比喻那些心怀不轨的官员,提醒友人(包括自己)这里官场上各股势力之间关系错综复杂、形势微妙,不要到成都来寻求事业的发展,还是早点回去的好,"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李白在此又发出第三次感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不过这回感叹的不仅仅是蜀道之艰难,恐怕更多的是感叹自己坎坷的人生道路吧!

登剑门关必须登剑山,才能领略蜀道之艰险,更好地品味《蜀道难》的诗画意境;登剑山必须读《蜀道难》,才能更好地了解李白的豪气壮志,理解诗人一生的理想抱负。


登大剑山,读《蜀道难》,李白政坛失意,对诗坛却是幸事


(三)

李白是顶级的诗人,这一点不容置疑,尊为"诗仙"一点不为过。李白同时也是一名是剑客,在《与韩荆州书》中介绍自己"自幼好任侠,有四方之志,年15而修剑术",曾经拜唐朝第一剑客裴旻为师,以剑术而论当属高手之列。但李白志向高远,诗人、剑客不是李白追求的归宿,济世扶危、治国安邦才是他的政治理想。


登大剑山,读《蜀道难》,李白政坛失意,对诗坛却是幸事


李白24岁离开家乡远游天下,希望广交朋友并借机接近朝廷高层,寻找施展抱负的机会。孟浩然、杜甫、高适等著名诗人成为李白的挚友,韩休、张九龄、贺知章等宰相级人物也对李白的才华赏识有加,向皇帝推荐。玄宗皇帝与李白一番对话后,大加赞赏,随即在翰林院给李白安排了工作。

玄宗皇帝执政时期正是唐朝社会经济发展的巅峰时期,史称"开元盛世"。踌躇满志的唐玄宗并不需要李白帮他治国安邦,而是把他留下来陪在身边,整日饮酒作乐,为他吟诗作赋。这样的生活并不是李白想要的生活,李白本来就自认是文能为相治国、武能拜将安邦的人才,怎么甘心这样虚度一生!时间长了必定厌倦,行为举止不自觉间就出现出格的事情,让玄宗皇帝身边的红人高力士脱靴磨墨就是典型的例子。玄宗皇帝不断收到李白的负面信息,自然也不满,对李白的态度日趋冷淡。到京城不过两年的时间,高傲、自负的李白不得不选择离开,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


登大剑山,读《蜀道难》,李白政坛失意,对诗坛却是幸事


此后壮志难酬的李白诗酒相伴、行走天涯,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瑰丽诗篇。我一直在想,如果当初李白的政治抱负得以实现,或许会成为一代名相或一代名将,但还有那么辉煌的诗歌成就吗?如果李白真的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抱负,对他个人来讲是幸运的,但对于中华诗歌文化来讲,恐怕就是巨大的遗憾了!

附李白《蜀道难》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