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員讓群眾種樹也是拼了,這篇倡議書不講究格式,完全是大白話

在我國的封建社會中寫文章都有一定的格式,特別是書面語言都要求有之乎者也等語氣助詞,但是這樣也有一個缺點那就是沒有文化的農民看到這些文章完全摸不著頭腦,

官員讓群眾種樹也是拼了,這篇倡議書不講究格式,完全是大白話


為了讓自己的政令貫徹下去,面對文盲眾多的實際,古代的官員也是想盡了各種辦法,為了推行自己的工作思路和打算,那些寫慣了八股文章的官員們也是拼了,在康熙時期,有這樣一篇勸導農民種樹的文章就被縣誌忠實地記載了下來。這篇文章是這樣寫的文章的名字叫勸栽種語。文章的內容是這樣的幾乎完全是大白話。請看內容:

官員讓群眾種樹也是拼了,這篇倡議書不講究格式,完全是大白話


百姓每聽說栽樹便不歡喜一則說栽樹兒沒處買,沒錢買。二則說栽在道旁野地沒人看守都被盜賊拔去牛羊啃了,三則說田禾尚澆不過來,哪有水澆他。四則說栽在官路上長成都屬了官物,地主兒不得砍伐。五則說榆根淺,柳根長,歇了田禾。六則說沙鹼薄地種不起來。你這六說說的都是,卻不想天旱之年五穀旱的死,旱潦之年,五穀潦的死,唯有樹木根深不怕旱潦。那柳芽柳葉榆錢榆皮桑花槐角救了你多少性命?蓋房屋做傢伙,燒鍋賣錢,使成陰涼得了他多少便宜?說與你兩個法兒,你那六說都不妨礙,好地種五穀,不可栽樹。

官員讓群眾種樹也是拼了,這篇倡議書不講究格式,完全是大白話


田中小道路也不可栽樹,那兩家地界和那沙薄地裡,大路邊頭三二尺下有好根腳,那滷鹼之地三二尺下不是鹼土,你將此地掘溝深二尺寬三尺,將那柳橛粗如雞卵的砍三尺長,小頭削尖,五尺遠一棵,先將極幹桑棗杏槐老木如大饅首,粗三尺半長,下用鐵尖,上用鐵束做個引橛,拽一地眼,卻將這柳橛插下九分入地,外留一分,後將濕去填實,封個小封堆,待一兩個月間芽長出來,任他幾股,到兩年後就地砍伐第三年發出粗枝,幾年都成材料。其後正月後二月前或五六月大雨時行將柳枝楊枝,截一尺長,也掘一溝,密密壓在溝裡入土八分外留二分,伏天壓桑亦照此法,這等栽法,賊盜難拔牲畜難咬,天旱封堆不幹,天雨溝中聚水又不費澆,根入三尺,又不怕鹼又不歇田,十年之後,沙地鹼地如麻林一般,至薄之地一畝也有兩銀的利息,有何虧你?懶惰百姓千言萬語再不肯依,那柳栽砍圓椽方椽也少不了,你說怕人偷去,一般也有栽成,至於古路官道荒山老堤,有能願栽成活者,立碑縣門,自萬曆15年以後栽種樹木,永遠百姓為業,任意砍伐不許有司攔當,其原系無糧地土,栽成樹木者永不起科,至於柿梨桑棗之利更多,尤宜多栽,如種榆錢,較桑椹更覺簡便。

官員讓群眾種樹也是拼了,這篇倡議書不講究格式,完全是大白話


以上這篇文章是清朝的知縣為了勸導群眾栽樹而作的一篇文章,在這片文章裡他不但說了栽樹的好處還把怎樣栽樹的方法仔細地教給了群眾,而且對群眾不願意栽樹的各種理由進行了一一的駁斥,完全是一篇大白話的文章,這篇文章裡幾乎沒有用到古文當中的那些之乎者也的語氣助詞,和我們現代的白話文幾乎差不多,估計當時的人們聽了也會感到非常的親切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