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孝公—立秦根基之雄主

秦孝公,公元前361年-公元前338年在位。


秦孝公—立秦根基之雄主


戰國,那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傳頌很深遠,一直到如今大家都耳熟能詳。偉大的政治家如魏文侯,思想家如孟子,兵家如吳起,改革家如商鞅……人物太多,腦容量有限,記不得那許多。

戰國時代不但人物很多,發生的事情也是許許多多的,按照順序那一個個講得話就是說上幾天也說不完。既然是閒話,那就跟著我的思路慢慢地來。

時間主軸上,因為最後是秦國實現了大一統,所以我們以秦國為主要時代背景,而秦國的主要事蹟,就從秦孝公開始。

講秦孝公之前,先來說一說當時的大的背景。

首先,戰國時代,那顧名思義,就是一大群國家聳立在中華大地上,為了爭奪盟主之位而開始大打出手(比日本的所謂的戰國那可精彩多了),這些國家都是從周王朝的分封地中不斷對外擴張而來的,在戰國之前有個時代叫春秋,也持續了幾百年,那段時間可以看成是正式比賽前的預選賽階段。

總之自然界中的那種大魚吃小魚的生存法則在春秋時代展現的淋漓盡致,自然條件差的、統治者鼠目寸光的基本都被淘汰了。後來就剩下幾個主要的國家,從西往東這麼捱過來那分別是秦國、晉國、楚國、燕國、齊國等。後來晉國出了點事情,結局就是好好的一個國家變成了魏、韓、趙三個,歷史上叫做三家分晉,概括點講也就是幾個手下人看不慣老大了,互相商量一下後都出去單幹,順便把老大的家底分乾淨了,當然在那之前哥幾個聯手把老大面前最兇的那個馬仔先幹趴了(智氏)。齊國麼也出了個事,叫做田氏代齊,原來呢齊國是姜子牙的封地,姓姜,後來也是一樣被手下人給踹下來,國家改姓了田。這就是戰國七雄,當然那時候不止這幾個國家,不過主要的事情發生在他們之間。

秦孝公之前發生了一些情況,主要的就是魏國的強大崛起,這得益於魏文侯的英明領導,實行了一系列措施,重用了很多優秀人物,結果就是把西邊的鄰國秦國打的滿地找牙(奪取了河西之地)。秦孝公父親之前的那幾代領導人吧,個個都比較窩囊,所以秦國那是積貧積弱的主,秦孝公的父親秦獻公吧想勵精圖治的,也實行了一些政策,但是效果吧不是很理性,還是沒有使秦國擺脫落後捱打的局面,估計秦獻公臨死前一把鼻涕一把眼淚的對秦孝公說“兒啊,老爸不行了,告訴你個秘密啊,其實我給你留下了很大一筆遺產,就是俺們家吧有一塊很是肥沃的宅基地,富的流油的那種,可惜現在被隔壁老魏家搶去了,這是我留給你的,你去把它搶回來就是你的啦,兒子。想當年我老爸臨死前也是這麼跟我說的,轉眼幾十年,人生白駒過隙,兒啊,努力”。說完掛了,而我們的英雄人物秦孝公就在這樣的激勵下開始登上舞臺了。

秦孝公吧運氣不太好,繼位時那可以用內憂外患來形容。首先當時的國際形勢上吧,山東有魏、韓、趙、齊、楚、燕六個大國,淮泗之間呢零零碎碎的小國有許多。秦國呢一直被以上這些國家認為是一個荒蠻的國度,被那六國當做夷狄來對待。國內吧,經過前面幾代君主的深耕勤挖,已經是一個破破爛爛的攤子了。

當今世界什麼最重要?人才!所以秦孝公第一件事就是拿著可憐的鈔票滿世界跑,求賢納才。當然,最後被找來的還真是個改變秦國命運的大才,商鞅。


秦孝公—立秦根基之雄主


秦國一引進商鞅這個外國的先進制度者及技術者後,很快就在全國開展了轟轟烈烈的變法運動,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商鞅變法。內容呢涉及政治、經濟、軍事、組織等等,就不一一羅列了。說說結果吧,歷史記載是變法十多年後,秦國那是攢足了金幣(百姓富裕)、練滿了級數(軍隊戰鬥力大大提升)、組織規劃秩序井井有條。然後就開始摩拳擦掌,對著隔壁老魏家的那塊肥地直流口水了。

再來說說那個時候的山東六國形勢,首先是當時強大的魏國,靠著爺爺還有老爸打下的深厚基礎,當時的魏惠王是趾高氣揚不可一世,拼命想擴大魏國的地盤,所以是四處征戰,一直找仇恨(完全沒有戰略頭腦,往一個方向發展不好嗎)。當時的另外一個強國就是齊國,齊威王的改革使得齊國異常強大。當時的韓國、趙國同魏國一樣也屬於三晉,地理位置上屬於戰略要地,而兩個國家的實力並不是特別突出,所以很容易變成戰場。燕國是個古老的國家,一直在北邊,基本很少參與中原的戰事。楚國地大物博,但是實力已比不上春秋時代那樣的強勁,所以也是看得多動得少。所以當時的爭霸其實就是魏國和齊國的戰爭。

魏國主要的地盤基本在今河南一帶,平原較多,當時來說人口比較稠密。齊國呢就是山東地帶,靠海,經濟發達。各位翻開地圖隨便看看,就會發現,地理形勢上吧,齊國明顯有優勢,與北邊國家有黃河為限,東面就是海,南方也是淮河一帶河網密佈,基本就是主要防守西方就行,歷史上來說靠著這麼個地方當基地最後能一統中國的還沒有,但是能形成割據的勢力還是有的。魏國吧,四戰之地,不管是哪個國家想統一,都要從它這過,它想發展,四面八方都能出擊。好處是管理的好了格局就好,壞處就是很容易被群毆,歷史上佔著這裡而起家的,比較成功的可以算曹操和朱溫了(不過他們地盤比這更大)。

齊魏爭霸,主要就是兩場著名的戰爭,馬陵之戰和桂陵之戰,圍魏救趙的典故就是出自這裡,孫臏、龐涓……這些如雷貫耳的名字也因為這些故事為千百年後的我們所熟知。一筆帶過,這些戰爭在戰術上都是齊國取勝,在戰略上勝利的天平也是慢慢偏向齊國。所以結果就是齊國更加強大,魏國開始後勁不足了。

此時的秦國瞅準時機看到魏國逐步衰弱,自己也想試試看變法後到底強大到什麼地步,新學的武功招式好不好使,就從西方向魏國發動攻擊。幾戰打下來,最終就是秦孝公奪回了老秦家的宅基地河西之地,從此開始有了東出征伐天下的基地。

從當時的格局來看吧,還真看不出來最後哪家會統一天下,畢竟實力上的差距沒有那麼明顯。秦國雖然變法圖強,但是本來底子比較差,現在基礎好了,就跟練武術一樣,馬步等基本功穩了,但是以後的發展還是要靠勤學苦練來的。齊國很強,但是遠沒有達到能吞併他人的地步,而且齊國學術比較發達,人文薈萃啊,軍事戰鬥力來說較之於西邊的幾個國家來說還是差點。魏國雖然爭霸失敗,但是底子在,只要好好的回覆,還是有機會重新崛起的,但是沒想到後面的一代不如一代。韓國實力比魏國差,位置比魏國更重要,就是個苦命的主。趙國吧地理位置優越,進可攻退可守。楚國地盤大,如果有人能正確的指導發展,還是大有可為的。所以那還是個混沌的局勢。


秦孝公—立秦根基之雄主


今人對於商鞅變法的評價很多,基本上都肯定了他的作用,他為秦國最後的一統奠定了基礎。也有一些評價就是秦朝之所以最後滅亡也是因為商鞅的嚴刑峻法。

個人感覺吧,就像之前說的,當時是一個擂臺淘汰賽,剛剛從預選賽一路過來的選手們逐步上臺參賽,最後一定會決出一人贏得冠軍的。當時這些人吧雖然有強有弱,但是並沒有哪個人說有能力能一次性把其他人KO的,屬於持續性連續作戰,這也就造成了有些人今天上去打了一回合,打不過被踢掉個門牙,回家洗把臉照照鏡子後苦思對策,明天一定要報仇,於是練習一些獨門武藝。改回戰國時代那就是每個國家都在不停的想著辦法以使得自己的國家強大,所以就是無所不用其極。秦國在變法的時候其他國家也在進行各式各樣的強國政策,只是走的道路不同而已。畢竟所有人都知道,大爭之世,不進則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