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过去以后,什么模式将成为主流?

安邦智业


2020年初的这场疫情,让本就充满焦虑的教育行业变得更加扑朔迷离。在线教育无情地冲击线下实体校,同时也倒逼整个行业的升级。反观教育行业快速发展的30年,教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却没有改变基本的教学模式。如今行业洗牌的声音愈加强烈,OMO模式不断被行业龙头所提及,更是成为资本市场上炙手可热的概念。

什么是OMO?

OMO,即Online Merge Offline,线上融合线下。最早是由创新工场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李开复,在2017年经济学人杂志中所提出。李开复强调,“助力OMO时代到来的四个关键因素分别为:智能手机的大规模应用、流畅的支付系统、质优价廉的传感器、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在这些关键领域上,中国的发展速度相当惊人,并且未来将有望首先实现OMO。


而在零售行业,OMO模式已经试跑了三年,比如在疫情期间大放异彩的盒马鲜生,排除疫情期间220%的订单增长不讲,一年半以上的成熟门店单日销售额能达到80万元,坪效超5万元/平,这几乎是传统超市的2-3倍!美团、京东等互联网巨头也纷纷加入新零售,OMO在电商行业中已经不是纸上的概念了。

但在教育行业,如只从字面上解释OMO,一定会引得业内人士的嘲笑,所谓融合无非就是线上教学、线下服务,或者线下教学、线上服务,再或者就是两者的融合与兼并。这与多年前的O2O模式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是回想当年的O2O大战,概念炒得火热,资本更是红了眼睛,可客户最终并未认可和买单,引得行业一片唏嘘留下一地鸡毛,很多弄潮儿已经随风口而去,消逝在大众的视线中。今非昔比,如果只是这样理解,我们恐怕会错失一个时代。

教育行业的OMO是什么模式?

1、首先,教育行业的OMO模式并不是横空出世。

早在OMO模式出现之前,教育行业内就在探索更有效果的教学创新,早年的教育行业O2O大战,虽然最终未能被用户接受,但是却催生了一波教育技术和工具的升级。此时线下的教育行业也在思考传统教育中的缺点与不足,无论是公立校学校还是私立机构都开始尝试着将新技术融入到传统教学中,同时国外“可汗学院”翻转课堂模式的成功,也印证着我们摸索的方向是正确的。而在国内,新东方的私播课模式成就了优能中学,高思教育的双师课堂助推了其全国布局。无论是“私播课”还是“双师课堂”,都是教育行业OMO模式的雏形。

3、全体量供应


这就涉及到实际的使用环节了。O2O时代的很多教育产物不被用户接受,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产品与实际需求的脱轨。全国各个地区的教育差别很大,不同知识点在不同场景下的使用需求也不同,这就形成了需求端海量的、不同场景的全体量需求。所以除了总部提供的基础知识点,各个地区还需要根据本地情况,继续丰富和补充知识切片。这种模式与近年来流行的“去中心化”算法类似,用户从“中心化”时代的自我搜索,到“去中心化”时代系统通过分析用户推送适合的资源,减少了过程提升了效率,从而被用户愈加认可和使用。所以,当资源足够海量,系统就可以根据用户实际情况推送适合的资源,但是此时就需要全体量的供应。

4、线下学校的重塑

除了教学模式的变化,OMO模式下的学校硬件也有很多不同。比如让一对一教室、一对多教室、阶梯教室甚至双师教室都融合在一个校区中。不同的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模式。习惯了班课思维的学校一定会思考坪效的问题,这里不要忘了OMO模式中,线下教学只是营收的一部分,在线课程和知识切片化的产品会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


5、招生入口的再次前置

招生和续班,一直都是线下教育机构的生命线。体验课、低价班、社群营销都是在招生季常见的招生手段,但是在OMO模式下,入口时间将会大幅提前。相比传统的社群营销,线上学习原本就是OMO模式下的教学流程,课程内容与授课效果比社群资源更有保障,体验自然也要优于传统的社群课程,进而更容易引流到线下课堂。面对这样的时间差,对于传统线下学校的招生来说,不得不面临线上机构和OMO学校的双重冲击。

教育行业的OMO是真实力?还是资本市场圈钱的概念?

1、资本的游戏,创业者莫入。

传统教育行业的门槛低,产业机构简单。但是面对OMO模式对于知识切片的全体量需求,以及多种教学场景的软硬件需求,传统教育机构难以承受这样的研发压力。而鉴于之前O2O模式失败的经验,资本方也不会贸然出击。所以就目前而言,与传统大中型区域龙头合作,将总部的整体教研和技术实力,与龙头机构的本地教研能力相结合是一种共赢的方法。所以,OMO模式看上去虽然美好,但是与中小机构之间还是存在不小距离。毕竟,数据快速增长的背后,一定有市场份额的蚕食,大鱼们一直念想着吃掉小鱼。


2、各有各的方案,效果有待检验。

不管是高思的“三阶课”,还是京翰的校区重塑,没有任何一家提出的OMO方案处于成熟状态,各家都有各自的理解和布局,并不断检验和迭代。但无论是O2O还是OMO,教育行业的核心导向是用户的选择,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并非流水线上的产品。无论哪一种方式最终实现了行业升级,对于普通线下学校来说都是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

疫情过后教育行业的OMO模式将成为主流,这并不是笔者的妄加推测,而是多年来普通用户对于学习效率提升的渴望,以及行业内部创新升级的呼声。但不能否认的是,教育行业的OMO之路还要很长,谁也不能确定哪家的方案是可行的。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无论哪种创新,都是基于标准化来减少对于“人”的依赖,这意味着知识传递性的传统教育机构将会被升级后的新型机构迅速淘汰。但是另一方面,笔者认为大型机构减少“人”的因素,并不是因为其效果不佳,而是出于管理和利润的考量。所以,未来在OMO型机构大行其道的同时,那些专注教学和教育的机构,虽然显得会有点小众,但其市场份额却很难被撼动,甚至变得稀缺;同样,那些懂得教育并能够点亮学生的老师,依然会是众人追捧的明星。因为,物以稀为贵,稀缺资源本身就是价值的体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