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妃命人在清虚观从初一到初三打三天平安醮,到底是为了谁祈求平安?

彩霞满天949


应该是为自己的肚子里孩子。

理由如下:

贾元春受宠封妃后,之所以能够回家省亲,必然是受到了皇帝老儿的宠爱。在后宫中那么多的女人中,如何巩固来之不易的地位,最可靠的方法就是怀上龙胎。从贾元春的判词“榴花开处照宫闱”来看,她确实这么干过,换句话说来说她怀孕过。

那么贾元春什么时侯知道怀孕了呢?其实是在端午节前,曹雪芹老先生对此有过诸多暗示。

第一件事,王熙凤准备的奇怪礼单

端午节前的一天,贾宝玉在贾母处吃完饭出来,经过王熙凤门口时被叫住,让帮着写几个字,宝玉在王熙凤的口述下写了一张奇怪的礼单。

大红妆缎四十匹,蟒缎四十匹,上用纱各色一百匹,金项圈四个。

宝玉在写之前就很奇怪地问道:“这算什么?又不是帐,又不是礼物,怎么个写法?”凤姐儿道:“你只管写上,横竖我自己明白就罢了。”

这份礼单肯定是送往宫里的,因为贾府没落后,王熙凤曾经向旺儿媳妇说过一个梦,说宫中有一位娘娘和她争100匹锦。旺儿媳妇说过,她之所以这有这样的梦,是因为日常应付宫中之事所致。在送给贾元春的这份礼单里,金项圈通常是给孩子所用。所以这应该是为庆祝贾元春怀孕所准备送的礼物。

第二件事,赏给贾宝玉和薛宝钗两样床上用品

在贾元春赏赐的端午节礼中在两样奇怪的用品。

宝玉得到端午节是这样:上等宫扇两柄,红麝香珠二串,凤尾罗二端,芙蓉簟一领。宝玉见了,喜不自胜,问“别人的也都是这个?”袭人道:“老太太的多着一个香如意,一个玛瑙枕。太太、老爷、姨太太的只多着一个如意。你的同宝姑娘的一样。林姑娘同二姑娘、三姑娘、四姑娘只单有扇子同数珠儿,别人都没了。”

由此我们得知,薛宝钗和贾宝玉所得之物中多了凤尾罗和芙蓉簟,而这两样东西都是床上用品。这可以理解为是暗示金玉良缘。但是打平安醮时,贾母很明确地说贾宝玉的年纪还太小,不适合娶妻的。贾元春对此也应该是知道的,那么她为何这样做?

合理的解释是这样的:自己有了身孕,也希望弟弟早日成亲,有朝一日能如她一样有下一代。

第三件事,是让人打三天的平安醮

袭人在向贾宝玉报告端午节礼前说过一件重要的事,那就是打平安醮。袭人是这样向宝玉报告的:

“昨儿贵妃打发夏太监出来,送了一百二十两银子,叫在清虚观初一到初三打三天平安醮,唱戏献供,叫珍大爷领着众位爷们跪香拜佛呢”。

对此事贾府上下非常重视,贾母亲自带队前往,除了王夫人因身体不好,还要留下等贾元春从宫里派人出来外,大部分能出动的人悉数跟随前往。

贾元春在宫里那么受宠,为何还要打平安醮,她为谁祈求平安呢?应该是为自己的身孕。贾元春省亲过后应该很快怀孕了。从省亲到五月初一,差不多三个月的时间,胎儿基本成形,而且在这个阶段很不稳定。她让家人到皇帝都知道的清虚观打平安醮祈福,既求心安,也是为了给皇帝看。

第四件事,冯紫英等人送礼。

贾母带领大家在听戏时,有人报冯紫英派人来了。原来冯紫英家听见贾府在庙里打醮,连忙预备了猪羊香烛茶银之类的东西送礼。

王熙凤忙赶过正楼来,拍手笑道:“嗳呀!我就不防这个。只说咱们娘儿们来闲逛逛,人家只当咱们大摆斋坛的来送礼。都是老太太闹的。这又不得不预备赏封儿。”刚说了,只见冯家的两个管家娘子上楼来了。冯家两个未去,接着允郎也有礼来了。于是接二连三,都听见贾府打醮,女眷都在庙里,凡一应远亲近友,世家相与都来送礼。

远亲近友和世家相与为何都送礼来?最大的可能是大家知道贾元春怀孕之事,所以派人前来巴结。

第五件事,史湘云和翠云谈论石榴树

红楼梦第三十一回,端午节后的次日午间,史湘云到了贾府,她带着自己的丫鬟翠云在大观园里闲逛时,翠云说道:“他们那边有棵石榴树,接连四五次,真是楼子上起楼子,这也难为他长。”史湘云说:“花草也是同人一样,气脉充足,长的就好。”这实际上是暗示贾元春有了身孕。

石榴一般在九十月份结果,贾元春五月份有了胎儿三四个月,差不多十月底怀胎10个月。所以,翠云和史湘云才会莫名其妙地拿石榴树说事。

这五件事情,表面看似乎毫无关联,其实是都因贾元春知道自己怀孕而起。贾元春虽只是想打个平安醮,为自己的胎儿求求福,却忘记了自己一个“大人物”,她的举动,尤其是赏赐的端午节礼,不仅加深了贾母和王夫人之间的矛盾,还最终影响到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一生的幸福。


小涵读书


五月初一贾元春在清虚观打平安醮是她在省亲大观园后做的另一件昏了头的事。皆因平安醮本不属于她一个贵妃的本分,而且平安醮透露出的信息很不好,会令皇帝更反感。有人好奇元春办平安醮是为谁祈求平安?背后原因很复杂,还真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楚,从原文看,这个平安醮并不是祈求个人平安。



袭人又道:“昨儿贵妃打发夏太监出来,送了一百二十两银子,叫在清虚观初一到初三打三天平安醮,唱戏献供,叫珍大爷领着众位爷们跪香拜佛呢。

贾元春省亲大观园是她人生的巅峰,可过去不到四个月,竟然祈求“平安”,打起了平安醮。这事怎么都偷着奇怪。盖因平安醮并不是普通的醮。

“平安醮”也叫“清醮”,是以“朝圣庆典,纪念道祖,驱瘟禳灾,祈雨求风”为内容主祭神灵的民间文化活动。平安醮这种模式一般为民间或者官方组织,并不是个人祈求平安。而是一种全民参与,形同庙会,以祈福天下平安为目的再余荫自身的法事。

贾元春举办的平安醮,肯定和她自己没有太大的关系。有人根据“榴花开处照宫闱”推测贾元春怀孕后流产,这事并不准确。“榴花”并非石榴,而是只开花不结果的石榴花。石榴从东汉传到中国以来一直有两种,一种是单瓣儿结果的石榴树,一种是重瓣儿不结果的石榴花。

苏轼在他的《贺新凉·夏景》写榴花:

石榴半吐红巾蹙,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农艳一枝细看取,芳心千重似束。又恐被秋风惊绿。


所谓“芳心千重似束”就是指重瓣“榴花”,而榴花不结果。贾元春应该从始至终没有怀孕才对。也谈不上为孩子祈求平安。真流产应该作“解冤洗业醮”才对。这是第一个反常的地方。

王夫人因一则身上不好,二则预备着元春有人出来,早已回了不去的;听贾母如今这样说,笑道:“还是这么高兴。”因打发人去到园里告诉:“有要逛的,只管初一跟了老太太逛去。”这个话一传开了,别人都还可已,只是那些丫头们天天不得出门槛子,听了这话,谁不要去。便是各人的主子懒怠去,他也百般撺掇了去,因此李宫裁等都说去。

王夫人的反应是第二个反常的地方。贾元春前脚刚刚送了节礼过来,要吩咐什么都会带出来。她却还在家里等着贾元春有人出来。元春是贵妃,贾家是臣子,按君臣礼仪是不可以私下来往如此密切的。几天的功夫来来往往,暴露了一点,就是贾元春在借打醮清虚观的事在传递一些消息。

王夫人自己不出门,还将贾家大部分丫头婆子放出去,都跟贾母去清虚观游玩,她自己在家中做什么?贾元春派人来干什么?这是个谜,也许只有八十回后贾家抄家才会揭开。可惜现在无缘得知了。



可以肯定的是打醮清虚观是贾元春做的一件错事。因为端午一过,贾家马上迎来了皇帝的亲信忠顺王府的长史上门刁难,索要戏子蒋玉菡。

推测贾元春打醮清虚观是个幌子,往外传递消息是真。她身处以北静王为首的四王八公一伙,与皇帝忠顺王一伙的权力斗争之中。借平安醮传递不平安的意思。事实上,忠顺王府长史上门刁难,索要戏子蒋玉菡,也传出来皇帝一派开始强硬,之前北静王在秦可卿葬礼上嚣张出席,逼得皇帝不得不晋升贾元春不过是做戏罢了。看似平安背后,是不平安的阴谋气氛。此事关系重大,王夫人干脆放出了贾家大半的人,避免元春传递消息被有心人获知。可终究给贾家惹来祸事,只是暂时未被压下没发动而已。

综上而论,平安醮并非为谁祈福。事实上这些人没有一个平安的。脂砚斋都发现了大问题:

【庚辰:清虚观贾母凤姐原意大适意大快乐,偏写出多少不适意事来,此亦天然至情至理必有之事。】

欢迎关注:君笺雅侃红楼,每天为您带来更多红楼故事!

本文资料重点引自: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80回本 ;【石头记】周汝昌校订批点本80回本 ;【红楼梦】通行本120回本 ;【清·孙温绘全本《红楼梦》】


君笺雅侃红楼


“元妃省亲”之后,不出正月就下旨让宝钗与众姐妹一起搬入大观园,宝玉也和姐妹一起一入园读书。

贾元春对贾宝玉这个弟弟是非常钟爱的,入宫之前亲自教宝玉读书识字。然而在“元妃省亲”之前,初入青春期的宝玉着实是躁动不安的。薛家进京都投靠贾府之后,薛蟠与贾珍等纨绔子弟们结交比之前更坏了十倍。贾宝玉因为认识了秦可卿的弟弟秦钟,主动要求与秦钟一起去贾府家学上学,结果是在家学中与薛蟠一伙搞基友的打架斗殴闹得污七八糟的。

之后秦可卿死了,秦钟和小尼姑智能儿“私通”被父亲秦业发现,秦业因为女儿秦可卿去世和儿子不争气郁闷之极气死了,秦钟自己气病交加也死了。

秦钟死之后,贾宝玉越发与贾珍薛蟠等混在一起,闹出事来被父亲贾政打过不止一次。第三十四回“宝玉挨打”后,众人都怀疑是因薛蟠吃醋告发了宝玉而起的,薛蟠对薛姨妈和宝钗有一段自辩。

原文:(薛蹯)赌身发誓的分辩:“……难道宝玉是天王?他父亲打他一顿,一家子定要闹几天。那一回为他不好,姨爹打了他两下子,过后儿老太太不知怎么知道了,说是珍大哥哥治的,好好儿的叫了去骂了一顿。今儿越发拉上我了!”

可见贾宝玉的确是跟着贾珍薛蟠在外面瞎混胡闹的,才被父亲贾政打了。元妃对弟弟宝玉寄予厚望,见薛林二妺妹才华横溢,因此想到让宝玉入园与姐妹们一起读书,也可以少去些外面惹是生非。

然而宝玉与众姐妹农历二月二十二搬入大观园才不到一个月时间,第二十五回农历三月中旬凤姐宝玉就双双被魔魇生命垂危,四天后幸得癞头和尚跛足道人来到贾府持颂“通灵宝玉”救命。

原文:那僧道:“长官有所不知,那宝玉原是灵的。只因为声色货利所迷,故此不灵了。今将此宝取出来,待我们持颂持颂,自然依旧灵了。”


按照癞头和尚的说法,三十三天之后凤姐宝玉果然痊愈了。

就在凤姐宝玉完全康复之后几天,农历四月二十七元妃赐下端午节礼,并让族长贾珍带领贾府男丁们农历五月初一到初三到清虚观打三天平安醮,目的当然是为刚刚闹过家宅不宁人命危险的贾府祈愿平安,其中最重点的更是为了果然灵验的贾府“命根子”宝玉祈福,保佑“通灵宝玉”不再受“声色货利”的迷惑了。同时在元妃赐下的端午节礼中,独宝玉与宝钗相同、三春黛玉“我们的四个女孩儿”次一等。立即被黛玉理解为宝姐姐有“什么金什么玉的”,而自己只是“草木人儿”。宝玉也是看到宝钗羞笼红麝串,就“见了姐姐、忘了妹妹”又想起了“金玉的事”来。

元妃赐下独宝玉和宝钗相同的端午节礼,很有可能的确是想暗示自己对弟弟宝玉婚姻的看法。宝玉已经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了,成亲也意味着真正成人了,如果真有了宝钗这样美丽健康“稳重和平”又才华横溢的妻子劝导扶持,或许就可以从此避开外面“声色贷利”的迷惑,好好读书进取前途有望光明了。

贾元春为了弟弟宝玉,也是一片苦心呀! 然而,贾母对于元妃的暗示似乎不以为然,清虚观张道士提亲,贾母以“宝玉这孩子命里不该早娶”婉拒。

随后贾母又为宝玉指出“金麒麟”来,令到黛玉当场不淡定了。因为张道士提亲,宝玉为黛玉第二次摔玉,黛玉剪了玉上的穗子,宝玉说自己再也不戴“通灵宝玉”了。

“两个玉儿”大吵大闹惊动了贾母王夫人,贾母抱怨宝黛二人“不是冤家不聚头”。宝黛听了贾母的俗语,如同“禅语”一般自动和好了。

凤姐调侃宝黛“黄鹰抓住鹞子的脚,都扣了环了。”然而,王夫人在宝黛和好的当天中午就因为自己的贴身丫鬟金钏儿“勾引宝玉”撵走了她。

两天之后,农历五月初六金钏儿投井、琪官事发,忠顺王府上门讨要琪官,贾政老爷痛打宝玉。

农历五月初七宝玉挨打的第二天,早上宝钗刚被黛玉嘲笑过“哭出两缸眼泪来也医不好棒疮”,接着又和薛姨妈一起来怡红院探望宝玉了。正好遇见也来探望宝玉的贾母、邢夫人、王夫人、凤姐等人。贾母当众夸赞了宝钗“我们家四个女孩儿(三春黛玉)都不如宝丫头”,并且求宝钗给宝玉打络子,宝钗在午后又一次来到怡红院配了金线,宝玉“喜之不尽”让袭人找来金线给莺儿络上了“通灵宝玉”。



农历五月初七之前十天,农历四月二十七元妃赐下独宝玉和宝钗相同、三春黛玉“四个女孩儿”次一等的端午节礼。农历五月初七贾母老祖宗当众对母亲薛姨妈夸赞“不是我当着姨太太的面奉承,千真万真,从我们家四个女孩儿算起,都不如宝丫头。”,贾母的话与元妃的端午节礼规格保持了至少形式上高度一致。

农历五月初七前五天,农历五月初二贾宝玉在潇湘馆第二次摔玉,黛玉剪了玉上的穗子,宝玉当场对黛玉说“你只管铰,我横竖不带他(玉)。”农历五月初七贾母求宝钗“叫莺儿来给宝玉打络子”,宝钗亲自配金线络上了“通灵宝玉”。宝玉“喜之不尽”叫袭人拿金线来,从黛玉剪了玉上的穗子“通灵宝玉”离身五天没有戴了,这五天里贾府里真的是不太平呀!

农历五月初七这一天,是大观园中和谐的一天。这一天凤姐自己出资多做了十几碗宝玉点的“小荷叶小莲蓬汤”,王夫人叫了金钏儿的妹妹玉钏去给宝玉送汤,宝玉有意让玉钏尝了汤。

农历五月初七这一天,大家一起有说有笑的从怡红院出来,王夫人请了老祖宗贾母和大家一起到自己的上房里来吃午饭,一起品尝凤姐孝敬贾母王夫人薛姨妈的“莲叶羹”。王夫人亲自奉茶给贾母,李纨奉茶给薛姨妈,贾母让王夫人一起坐下好说话。

农历五月初七这一天,王夫人命人“请姑娘们去。”,探春惜春也来了王夫人屋里吃饭。凤姐忙着让贾母和薛姨妈上坐,宝钗湘云坐在两边,王夫人李纨等都站在下面看着放菜……。

元妃命贾府族长贾珍去清虚观打三天平安醮的目标,似乎到了农历五月初七这一天已经开始达成了。贾府的“命根子”用金线络上了,“通灵宝玉”应该不致于再被“声色货利”所迷惑了吧?


农历五月初七这一天,贾府里贾母、邢夫人、王夫人和凤姐李纨三春等都去怡红院探望了宝玉,薛姨妈宝钗也去了。湘云和平儿、香菱等守在怡红院门口山石边掐凤仙花玩儿,等着迎接贾母王夫人凤姐们从怡红院探望宝玉出来,然而一起去了王夫人上房陪贾母吃午饭。

农历五月初七这一天,一早黛玉独自站在怡红院门外的花阴下窥视着动静,直到看见李纨三春等探望宝玉的人“一起一起的散尽了”,看到凤姐陪着贾母刑夫人王夫人等来探望宝玉,黛玉才独自回了潇湘馆。中午王夫人命请姑娘们都来自己上房与贾母薛姨妈一起吃饭、品“莲叶羹”,黛玉也没去吃饭。

这一整天,黛玉都在刻意回避着贾府众人的视线,为什么?


阿丹151014015


我来回答。

看过《甄嬛传》的观众,大概不会对一个词语陌生:请平安脉。

太医给帝后嫔妃进行例行体检(当时诊病的主要手段是“望闻问切”,体检也主要是靠把脉),不是为了治病,而且忌讳“得病”之类的说法,所以称为“请平安脉”。试问,这是因为谁平安、谁不平安?如果说不是“因为”,而是“为了”,也应该是“为了健康”吧?你批评他说法不严谨不科学吗?不会,这甚至要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我不知道中国历史上,后宫把脉是否真的称为“请平安脉”,但是类似的隐语,在文学作品中,在现实生活中,都不算少见。

比如年纪大的人,说“死”是很忌讳的,但有的时候又不可能回避,怎么办呢?王熙凤这样说:“难道将来只有宝兄弟顶了你老人家上五台山不成?”五台山是佛教圣地,虽然离北京不远,但以贾母的身体状况,肯定不会去这里览。就是去游览,也是坐轿上去,不可能由谁“顶”上去。“顶上五台山”,就是死后服丧的意思。

再比如民国张爱玲,与丈夫胡兰成书信往来,提到经历劫难,不肯直书,代之以“小吉”。胡兰成的《今生今世》中记载了这件事:“信中说的小吉,是小劫的隐语,这种地方尚见是患难夫妻之情”,意思是自己处境困难(抗战胜利后的汉奸,四处流亡),妻子不肯直书“劫”字。

同样是这位张爱玲,小说中也出现过类似的情节。纨绔子弟写借条,自己肯定还不上,要等母亲去世后分得家产,算是“中长期贷款”了。借条怎么写?“待母天年”,用“天年”代指死亡。

民间指代死亡的说法更多。我举两个不常见,却是亲身经历过的。一个是外祖母去世,表哥来家里报丧信,说“姥姥掉到井里了”,我怎么也想不明白,姥姥住的是楼房,怎么会掉到井里?等母亲放声大哭起来,才恍然明白发生了什么。

另一次是祖母生前。那时刚开始推行火葬,伯父与祖母商及后事:“妈,等你百岁以后……”我是一听就明白了。因为当时祖母还康健,也没有伤心之感,只觉得回味无穷,中国文字博大精深,原来还可以这样说。

说了这么多隐语,回到《红楼梦》中来,你还会追究三天“平安醮”,是为乞求谁的平安吗?打醮是一种求福禳灾的法事活动。专门说“平安醮”,就是为了回避“禳灾”的成分,而求为乞求福气。“平安”是隐语美称,不是因为谁不平安了,才打这个醮的。

相反的,倒是这个醮,打出了宝玉黛玉之间的一场矛盾,连贾母都为之心酸落泪。平安醮,其实不平安。


栖鸿看红楼


《红楼梦》的艺术特点之一是“一树千枝",这是脂砚斋告诉我们的。什么意思呢?顾名思义,一棵树干伸出一千个枝叉,比喻书中在描述某个主要事件时传递多个信息。

清虚观打平安醮就是一树千枝的典型例子。这次打醮实际是将两次许愿、两次还愿合并在一起写的。第一次发生在雍正十一年端午节前,那是贾政原型解除枷号,被释放回家后家族的一次庆祝和还愿活动。从哪里看出来的呢?举两个例子,那时袭人还是贾母的丫头,还叫珍珠;另一个是妙玉原型十五岁,也就是张道士给宝玉提亲的那位小姐,乾隆元年妙玉十八岁,十五岁时恰是雍正十一年,也正是这一年的残冬,黛玉来到金陵贾府。第二次发生在乾隆元年端午节前,这时妙玉的未婚夫己死,张道士将秦钟的定亲信物还给了媒人贾母。这个金麒麟还为后来的白首双星埋下了伏笔。

其它信息还有,三本戏暗示了贾家的三个阶段的盛与衰,巧姐与板儿的坎坷,宝黛钗三人的微妙关系,特别是这一次还愿是因为贾政原型官复原职,贾家回黄转绿,虽然是件天大的好事,可实际潜伏着巨大的危机。因为这次由低谷向上升腾的变化是有交换条件的,那就是贾家选择了站队,而这正是元春最担心的,而元春的主张则是“须要退步抽身早",也就是不参与皇族内部的权斗。实际上二玉的婚姻就是一项政治结盟,这就是书中将黛玉比作西施的原因。

除了祈求家族平安外,应该还有对屈原、原太子胤礽的纪念,以及对二玉婚姻的祝福等。《红楼梦》的用笔基本没有单打一的,书中象这种一树千枝的例子还有很多,其中最复杂的就是秦可卿的葬礼。(谨供参考)


gaotzy


这个问题很简单,只要把书中的内容连贯起来分析,就有答案了。

那么在此事之前,贾府发生过什么重大事件呢!那就是凤姐宝玉被马道婆所害的差点没命了。贾府连棺材都预备好了。

当初这件事不仅把贾府闹的人仰马翻,贾府上下内外更是会把这件事传的沸沸扬扬。

元妃定会招母亲入宫,母亲定会向女儿元妃哭诉此事整个经过。元妃也定会被吓到,同时也更担心自己心爱的弟弟宝玉的平安,也体衅父母的担忧。故才命族长贾珍带众爷们跪香拜佛祈求宝玉平安,更祈求家人一切都平安!

而贾母及众女眷之所以去,完全是因为凤姐想出去散心而怂恿的,而贾母又是喜热闹的,所以才整出那么大的动静。


彩霞满天949


作者在写贾宝玉的生日,贾宝玉的成年礼!贾宝玉的生日是五月初三!


伯仲679688


元妃哭也无人懂她内心无法言说的苦处,也是借道家仪轨来警示她的家人,可惜家人只是仗势来做威做福,贪念不息终惹祸端。


仁心东亮


为自己,为自己家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