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你好”都是想改變別人的藉口,家長贏得孩子尊重的3個方法

文字 | 罐頭大叔

有個家長昨天向我諮詢說,她全職在家帶兩個孩子,除了做飯、睡覺,幾乎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都在孩子身上,可兩個孩子卻並不買賬,不斷的弄出些么蛾子,讓她苦不堪言。

今天被大的老師叫去學校挨批,明天小的幼兒園老師又發信息過來投訴,回到家裡也是孫悟空大鬧天宮,無法管教,自己快瘋掉了。

相信這樣的場景絕對不是一兩個家庭中才有,現在很多父母面對孩子們都有些力不從心,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家長在孩子那裡沒有威信,孩子對家長只有一種情況下會”老實“,就是家長髮火開始打罵。

是不是隻有打罵才能”管住“孩子們呢?還有沒有更好的出路?今天分享3個方法給大家:

“為你好”都是想改變別人的藉口,家長贏得孩子尊重的3個方法

01 注意力從孩子身上回到自己

上海市第八次少代會召開前夕,閔行區十大優秀提案之一——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閔行薔薇小學晶城校區11歲章楚依的一份有關加強家長微信朋友圈健康“曬娃”家庭教育建議,引發關注。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普及,我們對社會人文的認知範圍更加擴大,但因為一個人的精力有限,導致很多認知是支離破碎的,就是人們常說的”碎片化“。

在這個碎片化的信息系統裡,很多人已經習慣性的走向兩個極端:羨慕別人的好&焦慮自己的現狀,這個體現在家庭教育上,表現為對孩子的期望一望無際,對孩子的未來憂心忡忡,為此,家長們展開了”曬娃“大戲,抓住每一絲展示的機會來彌補內心的恐慌和不安。

這個還不是最嚴重的,因為適當的期待和壓力對孩子是又幫助的,只要不太過分。最嚴重的是,很多家長在撫育孩子的過程中,竟然把自己丟了,在孩子還在身邊的時候還好,一旦孩子長大離開,這樣的家長將立即陷入”失心“狀態。

有個媽媽就曾經在女兒和爸爸出去度假的當天跑到我的店裡,痛哭流涕,嘴裡不停的說:”我女兒從來沒有離開過我“,還好她終於鼓足勇氣讓孩子離開自己,後來也證明把注意力從孩子拿回到自己身上是多麼重要,她的女兒越來越獨立,她也開始了自己的愛好和新的朋友圈建立。

為孩子活著還有一個很大的影響,就是對孩子會造成太多的壓力和限制,一句”為你好“讓孩子可以啞口無言,但這種好,其實真相是強行的將父母的意志加給孩子,最終的結果不是糟糕的親子關係就是孩子已經失去獨立思考和生存的能力。

還記得前幾天一個媽媽面對兒子無證駕駛被警察處理時說過的話嗎?”他才30歲,還是個孩子啊!“

改變別人要比改變自己容易,所以我們很容易將注意力放在別人身上,對孩子是這樣,對夫妻是這樣,對同事也如此,是時候回到自己,開始關注和發展自己,”你永遠給不了別人你沒有的“。

“為你好”都是想改變別人的藉口,家長贏得孩子尊重的3個方法

02 讓父親參與到孩子的教育中來

網上有很多這方面的方法,告訴大家如何讓父親參與孩子的教育,這裡我想談的是父親參與的重要性。

父母雙方對孩子的影響是不同的,母親更多的是情感、情緒、內心力量層面,父親更多的是秩序感、界限、理性邏輯思維層面,所以一位母親去為孩子制定或監督秩序、界限的事兒,孩子就會心生反感,因為媽媽應該是無條件的接納和愛,但我們現在很多家庭中媽媽同時扮演者父親、母親兩個角色,這讓孩子會陷入矛盾心理,在理性與感性中錯亂。

我們看很多古時候的電視劇就會看到,孩子犯錯誤了,先生和父親是負責教育和處罰的,而母親往往心疼的在一旁求情,安慰和照顧孩子。

這不是沒有道理的,現今社會,作為父親的大多都有著事業和工作的壓力,但這不是父親角色缺位的理由,因為教育不在時間的長短,而在處理方式和教育理念的適當。

“為你好”都是想改變別人的藉口,家長贏得孩子尊重的3個方法

03 父母雙方教育理念和方法的一致

在面對孩子時,父母雙方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決定著孩子是否信服,這裡要重點說一下現在的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這個事兒上理念和方法不一致,原因是雙方在爭對錯,而忽略了最重要的一致性。

除了那些極端的打罵外,父母的教養方式幾乎沒有對錯之說,為了爭對錯反而讓夫妻不和,我們又深知”夫妻關係大於親子關係“,在孩子那裡父母和睦的關係勝過一切的”正確“教育。

以前的家庭中,父母們用”主輔“分工解決了這個一致性問題,現在夫妻雙方都想呈現自己的價值,這個一致性就變得特別難,看上去都是為孩子好,骨子裡是證明自己的對,最終造成孩子要麼鑽空子,要麼乾脆誰的都不聽。

“為你好”都是想改變別人的藉口,家長贏得孩子尊重的3個方法

敲黑板,劃重點:

總結起來,贏得孩子尊重無非就是,從”為你好“中跳出來,回到自己,讓自己成長和發展;父親迴歸家庭中的角色,和母親保持一致,分工負責,為孩子成長撐起完整、健康的家庭環境。


— end —

帶著無限的祝福,祝願所有的家庭都擁有更多的愛與寬容!

歡迎轉發,讓更多的家長看到,感謝你的大愛傳播。

我是罐頭大叔,喜歡和你聊聊家庭教育那點事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