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你好”都是想改变别人的借口,家长赢得孩子尊重的3个方法

文字 | 罐头大叔

有个家长昨天向我咨询说,她全职在家带两个孩子,除了做饭、睡觉,几乎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在孩子身上,可两个孩子却并不买账,不断的弄出些幺蛾子,让她苦不堪言。

今天被大的老师叫去学校挨批,明天小的幼儿园老师又发信息过来投诉,回到家里也是孙悟空大闹天宫,无法管教,自己快疯掉了。

相信这样的场景绝对不是一两个家庭中才有,现在很多父母面对孩子们都有些力不从心,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家长在孩子那里没有威信,孩子对家长只有一种情况下会”老实“,就是家长发火开始打骂。

是不是只有打骂才能”管住“孩子们呢?还有没有更好的出路?今天分享3个方法给大家:

“为你好”都是想改变别人的借口,家长赢得孩子尊重的3个方法

01 注意力从孩子身上回到自己

上海市第八次少代会召开前夕,闵行区十大优秀提案之一——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闵行蔷薇小学晶城校区11岁章楚依的一份有关加强家长微信朋友圈健康“晒娃”家庭教育建议,引发关注。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我们对社会人文的认知范围更加扩大,但因为一个人的精力有限,导致很多认知是支离破碎的,就是人们常说的”碎片化“。

在这个碎片化的信息系统里,很多人已经习惯性的走向两个极端:羡慕别人的好&焦虑自己的现状,这个体现在家庭教育上,表现为对孩子的期望一望无际,对孩子的未来忧心忡忡,为此,家长们展开了”晒娃“大戏,抓住每一丝展示的机会来弥补内心的恐慌和不安。

这个还不是最严重的,因为适当的期待和压力对孩子是又帮助的,只要不太过分。最严重的是,很多家长在抚育孩子的过程中,竟然把自己丢了,在孩子还在身边的时候还好,一旦孩子长大离开,这样的家长将立即陷入”失心“状态。

有个妈妈就曾经在女儿和爸爸出去度假的当天跑到我的店里,痛哭流涕,嘴里不停的说:”我女儿从来没有离开过我“,还好她终于鼓足勇气让孩子离开自己,后来也证明把注意力从孩子拿回到自己身上是多么重要,她的女儿越来越独立,她也开始了自己的爱好和新的朋友圈建立。

为孩子活着还有一个很大的影响,就是对孩子会造成太多的压力和限制,一句”为你好“让孩子可以哑口无言,但这种好,其实真相是强行的将父母的意志加给孩子,最终的结果不是糟糕的亲子关系就是孩子已经失去独立思考和生存的能力。

还记得前几天一个妈妈面对儿子无证驾驶被警察处理时说过的话吗?”他才30岁,还是个孩子啊!“

改变别人要比改变自己容易,所以我们很容易将注意力放在别人身上,对孩子是这样,对夫妻是这样,对同事也如此,是时候回到自己,开始关注和发展自己,”你永远给不了别人你没有的“。

“为你好”都是想改变别人的借口,家长赢得孩子尊重的3个方法

02 让父亲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来

网上有很多这方面的方法,告诉大家如何让父亲参与孩子的教育,这里我想谈的是父亲参与的重要性。

父母双方对孩子的影响是不同的,母亲更多的是情感、情绪、内心力量层面,父亲更多的是秩序感、界限、理性逻辑思维层面,所以一位母亲去为孩子制定或监督秩序、界限的事儿,孩子就会心生反感,因为妈妈应该是无条件的接纳和爱,但我们现在很多家庭中妈妈同时扮演者父亲、母亲两个角色,这让孩子会陷入矛盾心理,在理性与感性中错乱。

我们看很多古时候的电视剧就会看到,孩子犯错误了,先生和父亲是负责教育和处罚的,而母亲往往心疼的在一旁求情,安慰和照顾孩子。

这不是没有道理的,现今社会,作为父亲的大多都有着事业和工作的压力,但这不是父亲角色缺位的理由,因为教育不在时间的长短,而在处理方式和教育理念的适当。

“为你好”都是想改变别人的借口,家长赢得孩子尊重的3个方法

03 父母双方教育理念和方法的一致

在面对孩子时,父母双方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决定着孩子是否信服,这里要重点说一下现在的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这个事儿上理念和方法不一致,原因是双方在争对错,而忽略了最重要的一致性。

除了那些极端的打骂外,父母的教养方式几乎没有对错之说,为了争对错反而让夫妻不和,我们又深知”夫妻关系大于亲子关系“,在孩子那里父母和睦的关系胜过一切的”正确“教育。

以前的家庭中,父母们用”主辅“分工解决了这个一致性问题,现在夫妻双方都想呈现自己的价值,这个一致性就变得特别难,看上去都是为孩子好,骨子里是证明自己的对,最终造成孩子要么钻空子,要么干脆谁的都不听。

“为你好”都是想改变别人的借口,家长赢得孩子尊重的3个方法

敲黑板,划重点:

总结起来,赢得孩子尊重无非就是,从”为你好“中跳出来,回到自己,让自己成长和发展;父亲回归家庭中的角色,和母亲保持一致,分工负责,为孩子成长撑起完整、健康的家庭环境。


— end —

带着无限的祝福,祝愿所有的家庭都拥有更多的爱与宽容!

欢迎转发,让更多的家长看到,感谢你的大爱传播。

我是罐头大叔,喜欢和你聊聊家庭教育那点事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