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國內那場“72小時網絡生存測試”發生了什麼?

在家用電腦尚未普及的20年前,上網對於國內多數人來說還是奢侈品。

而此時的海外,亞馬遜憑藉網上銷售市值突破280億美元,雅虎從搜索引擎和郵箱業務上收穫了一億用戶,網上購物和工作已經成為一些人生活的一部分。

國人也想知道自己的生活與互聯網的距離究竟有多遠,一場互聯網生存測試就此展開。



1

1999年,由國家信息產業部推動,《人民日報》及夢想家中文網在內的多家媒體主辦的“72小時網絡生存測試”在北京、上海、廣州三地範圍內招募志願者。這次測試中,主辦方提供一個有一張床板的房間,撥號網絡、一卷手紙、以及1500元現金和1500電子貨幣,要求測試者72小時內不許離開房間。

20年前,國內那場“72小時網絡生存測試”發生了什麼?

在某種意義上,這種測試既是考驗中國網民的網絡運用能力,也是考驗中國網絡的先進程度。

消息傳出,當時的輿論對於測試普遍不看好。當時國內工薪階層每月平均工資在1000元左右,3天3000元的活動資金對於測試者來說可謂鉅款,但一部分人還是認為他們“一滴水都買不到。”

20年前,國內那場“72小時網絡生存測試”發生了什麼?

當時的家用電腦,價格對於普通家庭而言相當於大半年的收入

有這樣的想法在當時的確是合情合理。那時家用電腦對於廣大中國百姓而言,無異於奢侈品,即便有人花上千上萬買回一臺電腦,更多的也是用於瀏覽網頁,看看新聞。網購對於當時的400萬中國網民來說也是個超前的概念。

報名參加測試的約有5000人,其中上海佔了七成,北京兩成,廣州一成。經過隨機抽籤、網絡投票等層層選舉,最終官方確定了12位測試者,以及一些候選人。他們被隨機分為三組安排到了北上廣三座城市賓館的不同房間裡。

為了確保這些人在測試中不要出現心理和生理方面的問題,他們接受了官方心理和健康測試,甚至還簽了一些保險和法律條款。

9月3日中午一點,12人走進各自配備了攝像頭的房間裡,測試開始。整個測試過程由北京衛視、上海東方衛視等電視臺全程直播,網民也通過資訊關注著他們的一舉一動。

20年前,國內那場“72小時網絡生存測試”發生了什麼?

2

這些測試者們首先面對的難題就是溫飽。

測試者中不乏“網蟲”,不過他們購物經驗基本為零。想要靠購物活下去,他們需要靠自己的學習能力。

在測試開始後的15分鐘,來自上海的測試者就在網絡上購買了共計400元的生活用品。不過由於當時的購物系統,從銀行卡付款到網站所使用賬戶需要銀行認證後才能完成劃賬,這一系列動作相當耗時。這位早早下單成功的測試者經過五個小時才拿到了自己購買的東西,而此時他已經飢腸轆轆了。

20年前,國內那場“72小時網絡生存測試”發生了什麼?

當然,還真有人如人們所預料的那樣,吃不上東西。來自北京在廣州接受測試的測試者“雨聲”找打了一些購物網站,並填好了訂單,但由於不會收發郵件,一直未能購買成功。

“雨聲”18歲,只有三個月的網齡。因為不會接通網上對話工具,他無法獲得外界一切援助。網民看得也是十分著急,BBS上支招的帖子蓋了300層,然而他完全看不到。

在忍受了25個小時的飢餓後,“雨聲”通過門縫向外面的工作人員遞出“投降”紙條,選擇退出測試。

當時“伊妹兒(Email)”對於中國百姓而言,是個時髦而前衛的詞彙,絕大部分人都和“雨聲”一樣,接觸電腦的機會較少。北上廣地區情況稍好一些,但完全懂得如何用電子郵件的人也並不多。

20年前,國內那場“72小時網絡生存測試”發生了什麼?

1987年,中國第一封電子郵件發出

由於接觸網絡的時間不同,測試者們的表現也不同。同樣在廣州進行測試的另一位測試者,第一天就通過網絡買到了日常用品,還成功吃到了餐廳送來的白灼蝦。

當時國內所謂的網上商城其實並不在少數,例如西單這樣的大商場都設有網上商城。但是網上商城多並不代表好買到東西。要麼是所謂的購物平臺,其實和擺設並無差別。要麼就是銀行認證時間長,有時七天才能認證完,根本來不及買東西。當時國內主營網購又被人們所知的,只有易趣網和8848。除了這兩個網站,還有一個CHINAWILL測試網頁可以買到東西。大部分能夠在第一天下單的測試者,都是四處碰壁才,花了很長時間才購買成功。

實際上,同樣是在九月,招商銀行才在網上開通了一卡通服務,使用戶可以不必去線下辦理業務。而測試結束兩個月後,建設銀行才宣佈在北京開設網銀服務,成為首個擁有網銀服務的國有銀行。

20年前,國內那場“72小時網絡生存測試”發生了什麼?

測試者們所購買的物品從牙刷到電飯鍋什麼都有,不過大部分物品也不能在當天送到。比較方便的方法是求助外援,測試者們在工作人員的幫助下進入了聊天室,以此來獲得外界的幫助。一位在上海測試者突發眼疾,在網上求救後,網友緊急送來眼藥水才度過了難關。

3

第二天,測試者們在第一天購買到的物品紛紛到貨。除了日常用品外,測試者們所購買的物品中還有很多VCD、書籍甚至鮮花等一些提高生活質量的非必需品。在當時,網購網站極少提供日用品售賣,大部分提供的都是類似於書籍影音類的東西。

根據測試者的情況來看,上海的測試者購買食物等物品,無論是尋找網站或是配送,都相對容易一些。而北京的測試者們似乎買書較為方便,一些測試者們反映從尋找網站到付款成功,購買書籍甚至比購買日用品更容易。

由於資金充足,部分測試者在第二天下午開始瘋狂購物。來自上海的測試者為自己購置了新衣服,床單被褥等物品,還有測試者購買了打印機、掃描儀、無繩電話等大件用品,力求在結束前把錢花完。不過大部分人購物依然不順利。在付款等耗時的問題面前,測試者們不得不抱怨有錢難花。

不難想象,網上購物並不能及時解決測試者的飲食問題,真正讓測試者們吃飽的,其實是“永和豆漿”餐廳。在測試期間,“永和豆漿”在官方網站上設有專門鏈接,只要點擊一下,就可以為測試者送食物上門。90%的測試者飲食問題,都是“永和豆漿”幫忙解決的。

第三天,基本需求解決後,測試者們開始消磨時間。有人通過聊天室和網友聊天,也有人點開新浪、搜狐以及首都在線等門戶網站瀏覽資訊,看電影,收發郵件,聽聽音樂。當然也有一心做實事的測試者,比如在廣州接受測試的一位測試者就利用這段時間建立了網絡花店,在測試結束前,她還收到了一比訂單。

網絡上內容不少,測試者們卻漸漸感到枯燥。一位女測試者在自己的郵件中寫道“越來越沒勁”“還有半天就可以釋放了”。

9月6日下午兩點,測試者所在的房間門打開,11位測試者精神飽滿的走出了賓館,而部分人賓館的房間一片狼藉,房間裡堆滿了“永和豆漿”的外賣飯盒。只有來自上海的一位女測試者,房間不僅整潔,還裝飾有鮮花。

20年前,國內那場“72小時網絡生存測試”發生了什麼?

至此,除了退賽的人外,其他人都順利完成任務。儘管所有人將60%的上網時間貢獻給了上網購物,但整個測試共花費了6919.05元,其中電子貨幣僅用去1854.34元。

此時,很多人購買的物品仍在送貨途中。

根據測試者們的口述,以及其他普通網民的反應,媒體還是得出了這樣一個結論。

20年前,國內那場“72小時網絡生存測試”發生了什麼?

4

“72小時網絡生存測試”在網民、甚至完全不瞭解互聯網的人群中,引起了不小的波動。

20年前,國內那場“72小時網絡生存測試”發生了什麼?

有網民和測試者認為,測試中有“定向”操作的嫌疑。測試者高頻率使用的購物平臺8848網站,是這次活動的贊助商。測試者在該平臺下單購物,有人當天就收到了貨物,可是普通用戶反應,他們在8848購物到活動結束劃款還未成功。

而另一個使用頻率較高的網站CHINAWILL,在活動結束後直接關閉了測試版頁面。負責人在接受採訪時表示,他們在經後的經營中不會再賣方便麵,餅乾,牙刷牙膏之類的日用品,在他們看來,“網上銷售這些東西是毫無意義的”。

另外,為測試者提供了食物的“永和豆漿”餐廳也在測試結束後,關閉了外賣服務。在記者詢問時他們回應,像餐飲這種小本經營的買賣,外賣服務所可能出現的耗費和成本,他們現在都還受不起。

20年前,國內那場“72小時網絡生存測試”發生了什麼?

活動一結束,這些餐廳外賣和網購服務或是“退休”,或是恢復常態。也就是說,測試並不是以真正的中國互聯網為背景。

除此之外,有人還認為,三天的生存時間太短,談不上“生存測試”。

用一位記者在事後這樣評論中國互聯網生存:你只能把它當作未來的大餐,不能現在就享用它。

不過,測試者們普遍表示體驗良好。一位媒體派去的測試者認為,只要資金充足,他認為他可以這樣生活一個月。

測試結束後不就不久,上海市委信息部就開會探討,稱這次測試是對中國互聯網及網民的一次“檢閱”,為之後互聯網發展努力的方向指明瞭路。

這次測試是否真的指明瞭道路我們無從知曉,不過他確實對中國電商發展產生了影響。

8848購物平臺成為這次活動最大的贏家之一。上線僅五個月的8848網站,在測試後被更多人知曉,樹立了自己國內網購平臺首選的形象,和與他同年誕生的阿里巴巴相比,8848贏了一小步。到了2001年,8848成了Inter公司總裁口中的“中國電子商務領頭羊”,也帶動了中國電商的起步。可惜,之後平臺由於高層內部分歧,淹沒在時代的更迭中,不再為人們所知。

20年前,國內那場“72小時網絡生存測試”發生了什麼?

值得一提的是,在測試開始之前,8848平臺本身沒有什麼銷售食物的經驗,當時的網友更喜歡在這裡購買軟件等物品。在測試結束幾天後,8848才正式開始送食物給普通用戶。不過此時用戶在8848上購買麵包,收到貨物時商品名稱一欄所寫的也是“軟件”。

自8848之後,支付、外賣的便捷,也隨著需求的增大不斷完善,讓測試中備受詬病的“數字化生活”一步步成為現實。

而當年已名聲在外的中國三大門戶網站,則見證和陪伴了中國互聯網這20年來的發展,如今地位依然難以動搖。

如今,中國互聯網鉅變,“72小時網絡生存測試”早已變成了今天的“72小時無網絡生存測試”。曾經參與這次測試的12個人,或許也想不到,那三天中曾困擾他們的問題,現在解決了百萬人的就業。

回看20年來的發展,它確實可以被稱為“一個時代的標誌”。

當時一位參與者在結束這場網絡生存測試後說:“信息公路並不那麼高速,很多網站程序設計也不那麼合理,72小時的漂流,給網內網外留下了很多問號。”

但正是因為這些問號,中國網民對網絡世界的探索也隨之開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