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魂》:看妖术恐慌的背后,人心如何脆弱不堪

《叫魂》是著名学者孔力飞于1990年写著而成。《叫魂》通过一系列稀奇古怪的案件和故事,把乾隆盛世下的一件调查妖术的事件通过不同的地点和人物,进行详细地剖析。让读者看到乾隆盛世下细微的生活、政治以及人心变化。


《叫魂》:看妖术恐慌的背后,人心如何脆弱不堪


《叫魂》主要讲述1768年,乾隆三十三年。江南地区突然爆发了一种恐怖的“妖术”,传言妖术师通过剪人的发辫,配上呼唤断发人的姓名,就能盗取其灵魂,而被盗取灵魂者会当即死亡。

当案件刚发生,上报给乾隆时,乾隆认为这是反清复明的逆贼的把戏,挑战满清留头不留发的政策。因为很多老百姓听到这个妖术的传闻,为了不被叫魂,而自行把发辫剪掉。

乾隆当即命令,一定要彻底清查叫魂者。命令下达后,各地开始大规模搜查,鼓励相互间举报。因此,相互有怨恨者开始诬蔑和陷害,而官员为了完成本地的任何也开始肆意胡乱抓捕。有的地方官员认为本地没有叫魂者,上报给乾隆后,乾隆批评他们办事不力,为何其他地方很多,唯独你们当地没有?在这种情况和氛围下,各地只要有看着像叫魂者的,只要有人举报说“他可能是”的,一律抓捕。奉行宁可错抓以前,不可放过一个的政策。


《叫魂》:看妖术恐慌的背后,人心如何脆弱不堪


在这样的氛围中,老百姓更加人心惶惶,又怕叫魂者利用妖术要了自己姓名,又怕官府把自己当作叫魂者被抓捕。这场抓捕运动从春天折腾到秋天,大半年的时间里,许多无辜的官员因为抓捕不利丢掉了乌纱帽,需要老百姓更因此丢掉了姓名。

最后,大半年的彻查,让案件终于水落石出。叫魂不过是一场庸人自扰的丑恶闹剧:没有一个真正的妖魔被抓——因为根本就没有能叫魂的人,没有一个案件能够真正落实是妖术造成的死亡——因为根本就没有这种妖术。有的只是相互间的陷害,被屈打成招的冤案。

乾隆皇帝本来以为自己洞察力强,看透了反清复明的妖人的诡计,结果却是这样的结局。最后他只能下旨“收兵”,停止这场清剿行动。

《叫魂》这个故事本身就已经精彩无比,但孔力飞先生又通过三个不同版本,分别讲述不同人群,用不同的角度阐述叫魂术下人们的反应和应对之策。三个版本的故事各不相同但又相互交错,让人看的酣畅淋漓。


《叫魂》:看妖术恐慌的背后,人心如何脆弱不堪


第一层故事:叫魂术下的普通老百姓。

叫魂术首先传播在底层的老百姓当中。浙江德清县东的桥梁坍塌,在修复投标中,一支海宁的工程队没有中标,被仁和县的石匠吴东明承揽了修建工程。这本来是很平常的一桩竞标事件,但却被一个寺庙的和尚利用了。

德清县外有两座寺庙——观音殿和慈相寺。观音殿香火鼎盛,而慈相寺却门庭罗雀。愤愤不平的慈相寺和尚为了争夺香火,就造谣说竞标失败的海宁石匠被了报复,请人在去往观音殿的路上做了法,路过的人都会遭殃。


《叫魂》:看妖术恐慌的背后,人心如何脆弱不堪


谣言总是传播很快,而且扭曲的也快。没多久,谣言传遍德清县,更被添枝加叶的说成是承包的石匠吴东明为了巩固桥梁要盗取灵魂做基础。遥远越传越神,有的人为了报复自己憎恨的人,还专门找到吴东明,求他把自己的仇人的魂魄压到桥梁下。吴东明一听害怕了,把来人扭送到官府。这个倒霉蛋儿被打了板子送回。

但事情并没有因此而完结,谣言已经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传遍了江南各个角落,一时间人人谈妖色变,人心惶惶。相互间有仇有冤的,既害怕仇家会妖术夺了自己魂魄,又想如何诬陷仇家,让官府除掉他。一场丑恶的闹剧就在底层中逐步蔓延爆发。

孔力飞先生的第一个发生在老百姓底层的故事,反应出封建社会中老百姓是多么迷信。妖魔鬼怪、神仙阎王就生存在他们的精神世界中。而在乾隆所谓的太平盛世下,为何妖术会盛行。孔力飞先生用第一个故事来讲述社会底层对这个问题的回答。

第二层故事:官僚之间的保护与应对

讲述完底层的老百姓,孔力飞先生笔锋一转,开始讲述各级官僚之间如何应对此事。和老百姓不同,官僚都属于知识分子,他们对于这种妖术不会像老百姓那样信以为真。但官员要维护地方稳定,不能让老百姓人心浮动,于公于私,他们都需要认真对待妖术,不能让它对自己的乌纱帽构成威胁。


《叫魂》:看妖术恐慌的背后,人心如何脆弱不堪


但有意思的地方出现了,虽然官员等级不同,品格和操守也不相同,但一开始对待“叫魂”妖术的方法却出奇的一致——息事宁人。虽然妖术剪断发辫的做法有对满清王朝的挑战,但没有人愿意小题大做,把妖术和谋反联系到一起,更不愿意一层层上报给乾隆皇帝。

虽然后来证明这确实和谋反无关,但这也并非说明官员如何有先见之明,而是为了维护自己的政绩,不想在自己治理的地方出现任何让自己官位不保的事情。

《清律》中,将多种妖术定为死罪,官员若是把妖术上报朝廷,本该会少一些自己的麻烦,减轻自己的责任。但实际却非如此。若自己管辖下“太平无事”,那是对自己管理有方的一种肯定,而且在这种“太平无事”的状态下,自己的管辖区,自己说了算。一旦事情上报朝廷,就会出现领导直接来“指手画脚”,打乱自己治理辖区的方案,也会影响自己朝上走的政绩。


《叫魂》:看妖术恐慌的背后,人心如何脆弱不堪


这也就是为何妖术发生的最初两个月中,各级官僚都十分默契地秘而不报,对乾隆封锁了消息。

但纸包不住火,当叫魂术开始蔓延后,乾隆安排在各地的眼线总会把这件事报上去。因此,当乾隆知道“叫魂案”春天便发生时,十分震怒。而各级官僚得知乾隆知道此事时,相互间秘而不报的保护网也不攻自破。

山东巡抚富尼汉机敏地抢先一步,在本省对叫魂者展开抓捕,并抓住了很多“妖党”。乾隆皇帝对富尼汉的表现给予了表扬和肯定。各地一看,立刻跟进,一场腥风血雨地清剿活动在全国迅速展开。这场清剿持续数月,制造了无数冤案,残害了无数无辜姓名。最后才因破绽百出而叫停。

孔力飞先生讲述官僚在叫魂案中的反应时,并没有给予官僚指责,而将问题引到更深层次的原因上——官僚们为何会在案件发生时要秘而不报?

第三层故事:专制制度下的领导者——乾隆

第三层故事,讲的是乾隆皇帝在这件事中的影响力。乾隆不是一个昏君,康乾盛世,也是在乾隆年间到达了顶峰。但乾隆有一个毛病——好大喜功。他将自己视为千古一帝,后来更自誉“十全老人”。他一直希望自己是能名垂青史且毫无负面的帝王。但也因为他的“自恋”,他很怕他治理下的帝国出现危机。因此,他的猜疑心也就很重。这也就是为何乾隆年间的“文字狱”会如此多的原因。


《叫魂》:看妖术恐慌的背后,人心如何脆弱不堪


因此,乾隆一听到叫魂的方式方法,就认为这是对他权威的一种挑战,这是颠覆满清帝国的一场阴谋。在他看来,这场叫魂案的始作俑者一定是反清复明的逆贼,必须全力清剿。

更让乾隆气愤的是各地官僚对于此事的做法,居然不是上报,而是官官相护、欺上瞒下,想息事宁人。他认为,这场妖术在全国的蔓延,就是官僚们的不作为所造成的。在乾隆看来,这种官僚间的敷衍搪塞,就是腐败的一种表现,这种恶习比妖术更威胁他的盛世。

《叫魂》中对这部分的剖析相当精彩,展现出乾隆在这时对江南即欣赏又戒备的内心,同时对满汉官僚阶层不同的待遇进行精细的刻画,对于“汉化”的态度矛盾的内心。

乾隆皇帝为了防止官僚阶层对他的糊弄,决定坐镇承德,直接指挥各地清剿行动。由于皇帝的重视,各地都把清剿当成了头等大事,科举、工事、肃贪等都让为其让道。各省不敢有丝毫耽搁,奏报如雪片般从各省市飞抵御前。

但随着清剿和审查的步步深入,发现“叫魂案”中的破绽越来越多。乾隆一方面怕官僚对他还有糊弄,对他们进行严厉的督促,一方面让他的军机大臣们进行更详细的分析和会审。

在这时,从故事从可以看出乾隆对于各省官僚是不信任的,帝王和官僚阶级没有形成一个相互信任的体系。当然,各地官僚也确实存在敷衍和滥竽充数。但这时乾隆显示了他聪敏的一面,他没有处罚任何一个清剿中的官员。他不想这么做吗?当然不是,只是他知道,这时若是惩罚了其中任何一个官员,就没有人会真心实意地再进行清剿。他只是在等着秋后算账。

随着案件的深入,军机大臣们一个个的审讯,发现“叫魂案”根本就是一个冤案。由一个很小的由头而引发的巨大的冤案。现在,他们不止是要想着如何叫停这场清剿,更需要避免如何让乾隆皇帝不失颜面。

这里又是一个精彩的地方,很多事情不是你知道错了,想停止就可以立即停止的。还需要顾及到周遭的方方面面。

当然,乾隆也并非昏庸之主,在军机大臣们婉转的表达下,他也了解了案件的始末。但乾隆作为帝王,他的自尊不容许他认错,最后,在叫停清剿时,颁布圣旨,认为妖术还是存在,但由于各地官僚玩忽职守,致使妖首依旧逍遥法外。各地需时刻保持警惕。

一场轰动全国的“叫魂”案就这样落下来帷幕。

总结

通过发生在1768年这场“叫魂案”,我们发现了很多值得现代人警醒的地方。


《叫魂》:看妖术恐慌的背后,人心如何脆弱不堪


  1. 老百姓之间在对待任何流言蜚语时,一定要学会谨慎对待,不能以讹传讹。你无心的一句“我听说”,最终引起的蝴蝶效应可能会祸害到你自身。
  2. 无论发生何事,人与人之间应该心存善念。整个“叫魂案”不就是因为慈相寺的和尚因为嫉妒观音殿香火鼎盛所引起的吗?而事情的扩大化,不就是因为人人对于自己的仇人想出之而后快所造成的吗?若是每个人内心能少一些嫉妒、少一些怨恨,这场造成无数无辜性命枉死的冤案也就不会发生了。
  3. 官僚阶层若是在遇到任何来自民间的谣言,能够坦诚布公,第一时间进行辟谣而非压下,也就不会让谣言更加显得神秘。官僚阶层对待任何事,最容易的方式就是大事化小、小事化无,但这样的处理方式却是最容易出问题的。因为这种方式首要条件就是欺上瞒下。对老百姓的隐瞒,就会造成下面人的猜测和恐慌。对上层的瞒报,就会造成信息的不对称,对及时的信息搜集和决策造成严重的影响。唯有做到看成不公,让上面及时获取第一手资料,让下层百姓及时了解事态进展,才会对稳定人心和快速应对有积极的效果。

从小看大,从古看今。一场“叫魂案”,引发了乾隆三十三年的一场大危机。我们应该从这场事件中取得经验和教训。在面对类似的事件中,能够做的更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