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魂》:看妖術恐慌的背後,人心如何脆弱不堪

《叫魂》是著名學者孔力飛於1990年寫著而成。《叫魂》通過一系列稀奇古怪的案件和故事,把乾隆盛世下的一件調查妖術的事件通過不同的地點和人物,進行詳細地剖析。讓讀者看到乾隆盛世下細微的生活、政治以及人心變化。


《叫魂》:看妖術恐慌的背後,人心如何脆弱不堪


《叫魂》主要講述1768年,乾隆三十三年。江南地區突然爆發了一種恐怖的“妖術”,傳言妖術師通過剪人的髮辮,配上呼喚斷髮人的姓名,就能盜取其靈魂,而被盜取靈魂者會當即死亡。

當案件剛發生,上報給乾隆時,乾隆認為這是反清復明的逆賊的把戲,挑戰滿清留頭不留髮的政策。因為很多老百姓聽到這個妖術的傳聞,為了不被叫魂,而自行把髮辮剪掉。

乾隆當即命令,一定要徹底清查叫魂者。命令下達後,各地開始大規模搜查,鼓勵相互間舉報。因此,相互有怨恨者開始誣衊和陷害,而官員為了完成本地的任何也開始肆意胡亂抓捕。有的地方官員認為本地沒有叫魂者,上報給乾隆後,乾隆批評他們辦事不力,為何其他地方很多,唯獨你們當地沒有?在這種情況和氛圍下,各地只要有看著像叫魂者的,只要有人舉報說“他可能是”的,一律抓捕。奉行寧可錯抓以前,不可放過一個的政策。


《叫魂》:看妖術恐慌的背後,人心如何脆弱不堪


在這樣的氛圍中,老百姓更加人心惶惶,又怕叫魂者利用妖術要了自己姓名,又怕官府把自己當作叫魂者被抓捕。這場抓捕運動從春天折騰到秋天,大半年的時間裡,許多無辜的官員因為抓捕不利丟掉了烏紗帽,需要老百姓更因此丟掉了姓名。

最後,大半年的徹查,讓案件終於水落石出。叫魂不過是一場庸人自擾的醜惡鬧劇:沒有一個真正的妖魔被抓——因為根本就沒有能叫魂的人,沒有一個案件能夠真正落實是妖術造成的死亡——因為根本就沒有這種妖術。有的只是相互間的陷害,被屈打成招的冤案。

乾隆皇帝本來以為自己洞察力強,看透了反清復明的妖人的詭計,結果卻是這樣的結局。最後他只能下旨“收兵”,停止這場清剿行動。

《叫魂》這個故事本身就已經精彩無比,但孔力飛先生又通過三個不同版本,分別講述不同人群,用不同的角度闡述叫魂術下人們的反應和應對之策。三個版本的故事各不相同但又相互交錯,讓人看的酣暢淋漓。


《叫魂》:看妖術恐慌的背後,人心如何脆弱不堪


第一層故事:叫魂術下的普通老百姓。

叫魂術首先傳播在底層的老百姓當中。浙江德清縣東的橋樑坍塌,在修復投標中,一支海寧的工程隊沒有中標,被仁和縣的石匠吳東明承攬了修建工程。這本來是很平常的一樁競標事件,但卻被一個寺廟的和尚利用了。

德清縣外有兩座寺廟——觀音殿和慈相寺。觀音殿香火鼎盛,而慈相寺卻門庭羅雀。憤憤不平的慈相寺和尚為了爭奪香火,就造謠說競標失敗的海寧石匠被了報復,請人在去往觀音殿的路上做了法,路過的人都會遭殃。


《叫魂》:看妖術恐慌的背後,人心如何脆弱不堪


謠言總是傳播很快,而且扭曲的也快。沒多久,謠言傳遍德清縣,更被添枝加葉的說成是承包的石匠吳東明為了鞏固橋樑要盜取靈魂做基礎。遙遠越傳越神,有的人為了報復自己憎恨的人,還專門找到吳東明,求他把自己的仇人的魂魄壓到橋樑下。吳東明一聽害怕了,把來人扭送到官府。這個倒黴蛋兒被打了板子送回。

但事情並沒有因此而完結,謠言已經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迅速傳遍了江南各個角落,一時間人人談妖色變,人心惶惶。相互間有仇有冤的,既害怕仇家會妖術奪了自己魂魄,又想如何誣陷仇家,讓官府除掉他。一場醜惡的鬧劇就在底層中逐步蔓延爆發。

孔力飛先生的第一個發生在老百姓底層的故事,反應出封建社會中老百姓是多麼迷信。妖魔鬼怪、神仙閻王就生存在他們的精神世界中。而在乾隆所謂的太平盛世下,為何妖術會盛行。孔力飛先生用第一個故事來講述社會底層對這個問題的回答。

第二層故事:官僚之間的保護與應對

講述完底層的老百姓,孔力飛先生筆鋒一轉,開始講述各級官僚之間如何應對此事。和老百姓不同,官僚都屬於知識分子,他們對於這種妖術不會像老百姓那樣信以為真。但官員要維護地方穩定,不能讓老百姓人心浮動,於公於私,他們都需要認真對待妖術,不能讓它對自己的烏紗帽構成威脅。


《叫魂》:看妖術恐慌的背後,人心如何脆弱不堪


但有意思的地方出現了,雖然官員等級不同,品格和操守也不相同,但一開始對待“叫魂”妖術的方法卻出奇的一致——息事寧人。雖然妖術剪斷髮辮的做法有對滿清王朝的挑戰,但沒有人願意小題大做,把妖術和謀反聯繫到一起,更不願意一層層上報給乾隆皇帝。

雖然後來證明這確實和謀反無關,但這也並非說明官員如何有先見之明,而是為了維護自己的政績,不想在自己治理的地方出現任何讓自己官位不保的事情。

《清律》中,將多種妖術定為死罪,官員若是把妖術上報朝廷,本該會少一些自己的麻煩,減輕自己的責任。但實際卻非如此。若自己管轄下“太平無事”,那是對自己管理有方的一種肯定,而且在這種“太平無事”的狀態下,自己的管轄區,自己說了算。一旦事情上報朝廷,就會出現領導直接來“指手畫腳”,打亂自己治理轄區的方案,也會影響自己朝上走的政績。


《叫魂》:看妖術恐慌的背後,人心如何脆弱不堪


這也就是為何妖術發生的最初兩個月中,各級官僚都十分默契地秘而不報,對乾隆封鎖了消息。

但紙包不住火,當叫魂術開始蔓延後,乾隆安排在各地的眼線總會把這件事報上去。因此,當乾隆知道“叫魂案”春天便發生時,十分震怒。而各級官僚得知乾隆知道此事時,相互間秘而不報的保護網也不攻自破。

山東巡撫富尼漢機敏地搶先一步,在本省對叫魂者展開抓捕,並抓住了很多“妖黨”。乾隆皇帝對富尼漢的表現給予了表揚和肯定。各地一看,立刻跟進,一場腥風血雨地清剿活動在全國迅速展開。這場清剿持續數月,製造了無數冤案,殘害了無數無辜姓名。最後才因破綻百出而叫停。

孔力飛先生講述官僚在叫魂案中的反應時,並沒有給予官僚指責,而將問題引到更深層次的原因上——官僚們為何會在案件發生時要秘而不報?

第三層故事:專制制度下的領導者——乾隆

第三層故事,講的是乾隆皇帝在這件事中的影響力。乾隆不是一個昏君,康乾盛世,也是在乾隆年間到達了頂峰。但乾隆有一個毛病——好大喜功。他將自己視為千古一帝,後來更自譽“十全老人”。他一直希望自己是能名垂青史且毫無負面的帝王。但也因為他的“自戀”,他很怕他治理下的帝國出現危機。因此,他的猜疑心也就很重。這也就是為何乾隆年間的“文字獄”會如此多的原因。


《叫魂》:看妖術恐慌的背後,人心如何脆弱不堪


因此,乾隆一聽到叫魂的方式方法,就認為這是對他權威的一種挑戰,這是顛覆滿清帝國的一場陰謀。在他看來,這場叫魂案的始作俑者一定是反清復明的逆賊,必須全力清剿。

更讓乾隆氣憤的是各地官僚對於此事的做法,居然不是上報,而是官官相護、欺上瞞下,想息事寧人。他認為,這場妖術在全國的蔓延,就是官僚們的不作為所造成的。在乾隆看來,這種官僚間的敷衍搪塞,就是腐敗的一種表現,這種惡習比妖術更威脅他的盛世。

《叫魂》中對這部分的剖析相當精彩,展現出乾隆在這時對江南即欣賞又戒備的內心,同時對滿漢官僚階層不同的待遇進行精細的刻畫,對於“漢化”的態度矛盾的內心。

乾隆皇帝為了防止官僚階層對他的糊弄,決定坐鎮承德,直接指揮各地清剿行動。由於皇帝的重視,各地都把清剿當成了頭等大事,科舉、工事、肅貪等都讓為其讓道。各省不敢有絲毫耽擱,奏報如雪片般從各省市飛抵禦前。

但隨著清剿和審查的步步深入,發現“叫魂案”中的破綻越來越多。乾隆一方面怕官僚對他還有糊弄,對他們進行嚴厲的督促,一方面讓他的軍機大臣們進行更詳細的分析和會審。

在這時,從故事從可以看出乾隆對於各省官僚是不信任的,帝王和官僚階級沒有形成一個相互信任的體系。當然,各地官僚也確實存在敷衍和濫竽充數。但這時乾隆顯示了他聰敏的一面,他沒有處罰任何一個清剿中的官員。他不想這麼做嗎?當然不是,只是他知道,這時若是懲罰了其中任何一個官員,就沒有人會真心實意地再進行清剿。他只是在等著秋後算賬。

隨著案件的深入,軍機大臣們一個個的審訊,發現“叫魂案”根本就是一個冤案。由一個很小的由頭而引發的巨大的冤案。現在,他們不止是要想著如何叫停這場清剿,更需要避免如何讓乾隆皇帝不失顏面。

這裡又是一個精彩的地方,很多事情不是你知道錯了,想停止就可以立即停止的。還需要顧及到周遭的方方面面。

當然,乾隆也並非昏庸之主,在軍機大臣們婉轉的表達下,他也瞭解了案件的始末。但乾隆作為帝王,他的自尊不容許他認錯,最後,在叫停清剿時,頒佈聖旨,認為妖術還是存在,但由於各地官僚翫忽職守,致使妖首依舊逍遙法外。各地需時刻保持警惕。

一場轟動全國的“叫魂”案就這樣落下來帷幕。

總結

通過發生在1768年這場“叫魂案”,我們發現了很多值得現代人警醒的地方。


《叫魂》:看妖術恐慌的背後,人心如何脆弱不堪


  1. 老百姓之間在對待任何流言蜚語時,一定要學會謹慎對待,不能以訛傳訛。你無心的一句“我聽說”,最終引起的蝴蝶效應可能會禍害到你自身。
  2. 無論發生何事,人與人之間應該心存善念。整個“叫魂案”不就是因為慈相寺的和尚因為嫉妒觀音殿香火鼎盛所引起的嗎?而事情的擴大化,不就是因為人人對於自己的仇人想出之而後快所造成的嗎?若是每個人內心能少一些嫉妒、少一些怨恨,這場造成無數無辜性命枉死的冤案也就不會發生了。
  3. 官僚階層若是在遇到任何來自民間的謠言,能夠坦誠布公,第一時間進行闢謠而非壓下,也就不會讓謠言更加顯得神秘。官僚階層對待任何事,最容易的方式就是大事化小、小事化無,但這樣的處理方式卻是最容易出問題的。因為這種方式首要條件就是欺上瞞下。對老百姓的隱瞞,就會造成下面人的猜測和恐慌。對上層的瞞報,就會造成信息的不對稱,對及時的信息蒐集和決策造成嚴重的影響。唯有做到看成不公,讓上面及時獲取第一手資料,讓下層百姓及時瞭解事態進展,才會對穩定人心和快速應對有積極的效果。

從小看大,從古看今。一場“叫魂案”,引發了乾隆三十三年的一場大危機。我們應該從這場事件中取得經驗和教訓。在面對類似的事件中,能夠做的更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