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老跟别人起争执?用“Icps”四步引导法,不再为社交问题苦恼

三岁的小宝总爱带着东西出去跟别的小朋友一起玩,什么脚踏车、玩具、气球等等,但是东西老爱被人抢,她总是被气得哇哇大哭。

为此,她爸责怪我,是不是孩子太温顺、太懦弱了,总被欺负?我们是不是应该教她凶一点。

这可不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仔细想想,七岁的大宝却与之相反,她是经常想玩别人的东西,抢着玩还不想还给别人,惹得小伙伴之间的关系也不好,常常为此闹得不愉快。

也许不是孩子们的性格有问题,应该是她们与人相处的能力还需要培养。

孩子老跟别人起争执?用“Icps”四步引导法,不再为社交问题苦恼

一、孩子惹别人或者被惹、欺负别人或者被欺负,这些都属于社交问题范畴,这些情况在孩子与人相处的过程中经常发生,许多家长要么束手无策,要么强制执行,常见的有三种惯例处理方法:

第一种:放任型。小孩就是这样,长大就能懂。

第二种:控制型。常见的就是数三下,1、2、3,威胁孩子必须执行。

第三种:溺爱型。不要抢别人玩具,妈妈给你买。

其实,还有一种最有效的处理方法:教会孩子思考、培养孩子社交能力的icps方法。

这种方法需要一定的训练,但是也是最有效、最长远有益的方法。

孩子老跟别人起争执?用“Icps”四步引导法,不再为社交问题苦恼

孩子的社交出现问题,家长往往会把焦点放在如何解决问题上,而没有立足长远,教会孩子如何思考,看看下面这个案例,你也许有不一样的思考和体会:

橙子爸爸陪着四岁的橙子外出散步,遇到邻居家四岁的小女孩甜甜。甜甜刚买了一辆电动三轮车,放着音乐、一路欢心。橙子露出羡慕的表情,对爸爸说,自己也想骑。

甜甜似乎自己新鲜劲儿还没过,不愿意给橙子骑,于是,橙子和甜甜争执起来。

甜甜当然不是小男生橙子的对手,橙子抢了甜甜的车。甜甜被气得直哭。橙子爸爸见状,立即上去调解。

橙子爸爸把橙子从车上抱下来,橙子有点不愿意。

爸爸说:别人不同意,不能抢别人的车哦。(指出问题所在)

橙子有点不高兴,爸爸接着说,如果别人抢了你的东西,你也会生气的,对吗?(引导孩子理解他人感受,并讨论感受)

出来玩是高兴的事,一起来想一想有没有什么好的办法,让你们都能够不生气呢?(思考解决方法)

橙子说,那我去跟她商量一下,等她同意了我再骑。

爸爸提醒说,因为甜甜也是新买的车,有可能不同意的哦?

橙子表示,如果不同意,自己也可以接受。(思考后果)

橙子过去跟甜甜道了歉,并表达了自己想要骑车的愿望,他和甜甜商量,能否让自己骑五分钟后就还给甜甜。

显然,到了这一步,结果已经不那么重要了。

重要的是:橙子小朋友可以通过这件事情知道,对待他人,不能鲁莽,凡事可以商量,也锻炼了如何与人相处的能力。

橙子爸爸的这种做法,正是运用了培养孩子社会能力的icps方法,引导孩子建立“我能解决问题”的能力。

孩子老跟别人起争执?用“Icps”四步引导法,不再为社交问题苦恼

二、孩子的社会能力是决定将来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icps是英语(I Can Problem Solve)的简称。是一种能让家长轻松易懂、帮助孩子学会解决社会交往各种问题的“武器”。下面,我将介绍这种方法的三个核心分支方法和四个关键步骤。

三个方法

1、字词游戏

社会交往都是通过对话产生的。在孩子小的时候,家长就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字词游戏来帮助孩子思考问题。

美国儿童发展心理学家默娜、R舒尔教授总结了很多种训练孩子思考和思维的重要字词:

<code>六组重要的字词:是/不是、和/或者、一些/所有、之前/之后、现在/以后、相同/不同
进阶的词语:合适/不合适、如果/那么、可能/或许、为什么/因为、公平/不公平/<code>

父母经常容易教会孩子一些诸如“妈妈、花花、朋友”等名词,其实孩子的思想和语言,需要各种各样多元化的词汇,这样才能提高表达能力、锻炼思维和想法。

在生活中,可以随时刻意让孩子参与这些字词游戏。比如在逛超市的时候,孩子想买两个玩具时,家长就可以运用字词游戏提问说,今天只能选择芭比玩具或者胶泥玩具。当孩子闹起脾气,仍然想两个都要的时候,家长可以深入引导,问孩子是想要芭比娃娃还是不想要芭比。这时,孩子有可能接受

或者不接受,但是也会思考想不想、是不是等问题。

知道自己可以有所选择,以后遇到类似问题,也会理解到一个问题这样不行,或许那样就可以,现在不行或许以后还可以。

这些词汇其实是让孩子知道有更多的选择空间,为问题的解决奠定了基础。

诚然,孩子的思考方案不一定是最好的,但是没关系,这只是着重于培养孩子的思维方式,避免陷入极端或者固定型思维误区。

孩子老跟别人起争执?用“Icps”四步引导法,不再为社交问题苦恼

2、理解感受

人的情感包括开心、伤心、生气、沮丧、孤单、骄傲、害怕等等。情感无处不在,正因情感才构成了社会的多元化和不同的人物特性。

在与孩子的相处中,家长可以多让孩子体会各种不同的情感,多跟孩子讨论感受。这儿分享三种情形:

  • 亲子互动时。比如跟孩子一起看动画片《萌鸡小队》时,看到小鸡们找妈妈时,可以问问孩子,小鸡们的感受是什么;家长在给孩子讲绘本时,看到图片中人物的各种表情,也可以问问孩子,这些人物是什么样的感觉。
  • 生活中体验。在亲子一起散步、逛街时,看到他人哭或者大笑,听闻他人丢了东西或者赢了比赛等情况,也可以让孩子揣测一下他人的感受。
  • 一起讨论感受。引导了孩子体会他人情感后,就要一起讨论感受。值得注意的是,家长千万不要站在家长的角度,对孩子的情感体验进行批判或者排斥。比如孩子摔疼了,你却说不疼;孩子受欺负了,你却说孩子小气。正确的方法是站在孩子的角度,懂得接纳和共情。
孩子老跟别人起争执?用“Icps”四步引导法,不再为社交问题苦恼

3、寻求解决办法

小孩子有一个特点,就是容易忽视后果,做事不喜欢考虑后果。

引导孩子凡事要懂得考虑后果,才能培养孩子的主观能动性和责任担当。

后果一般分为直接后果间接后果。

直接后果:比如在该吃饭的时间,孩子不吃饭。那么家长就可以让其承担直接后果,让孩子接受只能饿肚子的直接后果;类似的孩子赖床就承担迟到的后果等等。

间接后果:那些不能直接让孩子承受的后果,比如看电视太多会造成近视,吃太多糖会造成蛀牙等,不能直接产生危害和后果的,就是间接后果。

对于间接后果,父母要引导孩子制定规则,最好能写下来,并督促其执行。之后再一起评估、调整这些规则,而不是等到出现难以挽回的危害时再来后悔。

孩子老跟别人起争执?用“Icps”四步引导法,不再为社交问题苦恼

4个关键步骤

Step1:询问发生了什么事?

Step2:讨论自己或他人的感受

Step3:想办法解决问题

Step4:塑造行为

根据这四个步骤,结合孩子跟人起冲突时的情形,以我让孩子懂得“友善”、“分享”品格的例子进行说明。

<code>家长:出什么事了?(询问发生了什么事?)
孩子:小红总是不让别人玩她的玩具,我们都不想跟她玩了。
家长:你们不跟她玩,她会有什么感受?(讨论感受)
孩子:伤心或者哭泣。
家长:你们以前是好朋友,现在想不想失去这个朋友?
孩子:不想失去。
家长:那她继续哭、伤心,你们会有什么感觉?
孩子:我们也不开心。
家长:我们出来玩的目的是跟朋友一起玩得开心,对吧?你们能想出一个办法,让大家都开心吗?(引导孩子想办法解决问题)
孩子:我们可以跟小红讲,希望她能分享。
家长:这是一个办法,你们可以试试。
孩子去跟小红说:你如果能够分享,我们就愿意跟你玩。

小红说:不行。
家长:看来这个方法行不通,那么你还能想出其他方法吗?
孩子:我可以用我们的零食和她交换试试看。
孩子对小红说:我们请你吃零食,让我们玩五分钟就,行吗?
小红:好吧。
家长:现在你们俩有什么感受?
孩子:开心。
家长:你们知道,你们刚刚的行为是什么吗?这就叫做友善和分享!(塑造行为)/<code>
孩子老跟别人起争执?用“Icps”四步引导法,不再为社交问题苦恼

通过这几个步骤,孩子们就真正懂得了“友善”和“分享”品格,类似还可以通过四步法,让孩子懂得合作、坚持、自控……。这些都是一个孩子受欢迎、合群的好品质。

孩子从中能有所选择、能够自己思考、得到了快乐,也处理了问题,那么孩子以后就更愿意自主思考解决办法,养成更多良好的品质,成为一个社交能力强的人。

练习中的注意事项:

1、引导孩子自主思考和想办法,不要把家长的意愿和看法强加给孩子;

2、合理使用提问,而不是直接告诉孩子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

3、把重点放在思考的过程上,而不是具体的结论上。如果家长急于肯定或否定孩子的一种想法,那么就可能抑制孩子进一步思考其他的解决方法,孩子的思考力就会变成以你的赞同的做法为准绳。

总的来说,ICPS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家长的引导,让孩子懂得自己能够解决问题。通过对话、游戏等方式,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的提问和辅导,教会孩子理解和感受,思考解决与人相处的方法,懂得考虑和承担后果,从而与他人和谐相处,成为一个社会能力强的人。

其中,家长最需要做的,是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和替孩子解决问题的惯性,懂得放手,并相信孩子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潜力。


(我是 ,欢迎关注、转发、评论,一起分享成长、育儿干货,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